2022-12-25
中國的民族 1、我國共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占全國總人口的92%;其他民族占8%,稱為少數民族。 2、我國共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 3、各民族的分布特點: 大雜居,小聚居 ,相互交錯居祝(少數
2022-12-24
中國的地理差異 (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1、四大區域劃分: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地理特點。 2、界線:(1)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2)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一線 (3)青藏地區:第一階梯
2022-12-24
中國的經濟發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1、交通運輸對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運輸又比喻為經濟發展的 先行官 。四大米市:無錫、蕪湖、九江、長沙。以茶換馬:甘肅天水 2、鐵路線、公路線
2022-12-24
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征 (一)地勢和地形 1、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征:地勢西高東低并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2、三級階梯界線的山脈: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和橫斷山脈;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界線:大興
2022-12-24
1、 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國際交往中心。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在地,中南海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 2、 北京皇宮的城市格局是 凸 字形的,這樣的城市格局是我國歷代都城規劃和建
2022-12-24
長江的源頭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縣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湖口以下至入?跒橄掠,江寬,江口有水流堆積而成的崇明島。 長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華中和華東毗
2022-12-24
一、河谷農業的分布原因 1、河谷地勢較低,氣溫較高 2、光照強烈,日照充足 3、河谷地形平坦,土質肥沃 4、緊靠河流,水源充足 二、分析河谷農業發展的優勢? 1、日照時間長,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2、晝夜溫差大,有利
2022-12-24
農業分布特點 秦嶺淮河線,南北農特點: 以北為旱地,多用水澆灌; 東北春小麥,作物一熟年; 華北冬小麥,兩年能熟三。 秦淮線以南,耕地多水田; 年熟兩或三,水稻為重點。 水文特征變,北河汛斯短; 有冰流量小,水
2022-12-23
農業分布特點 秦嶺淮河線,南北農特點: 以北為旱地,多用水澆灌; 東北春小麥,作物一熟年; 華北冬小麥,兩年能熟三。 秦淮線以南,耕地多水田; 年熟兩或三,水稻為重點。 水文特征變,北河汛斯短; 有冰流量小,水
2022-12-23
農業分布特點 秦嶺淮河線,南北農特點: 以北為旱地,多用水澆灌; 東北春小麥,作物一熟年; 華北冬小麥,兩年能熟三。 秦淮線以南,耕地多水田; 年熟兩或三,水稻為重點。 水文特征變,北河汛斯短; 有冰流量小,水
2022-12-23
行政區界線 ① 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② 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③ 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④ 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⑤ 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
2022-12-23
行政區界線 ① 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② 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③ 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④ 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⑤ 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
2022-12-23
三大自然區界線 ① 東部季風區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② 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③ 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
2022-12-23
三大自然區界線 ① 東部季風區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② 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③ 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
2022-12-23
三大自然區界線 ① 東部季風區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② 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③ 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
2022-12-23
氣候界線 ① 1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②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
2022-12-23
氣候界線 ① 1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②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
2022-12-23
中國地形區特點 青藏高原有雪山,遠看是山近成川。 內蒙高原第二大,一望無際地面坦。 黃土高原黃土松,支離破碎多溝坎。 云貴高原峰嶺眾,巖溶壩子到處看。 塔里、準噶、柴達木,盆地內部戈壁灘, 四川盆地山嶺環
2022-12-22
中國十大旅游景點 北京故宮八達嶺,避暑山莊河北行。 陜西省內秦皇陵,長江三峽鄂渝境。 安徽黃,桂桂林,浙江西湖蘇園林, 臺灣島上日月明。
2022-12-22
中國鐵礦 我國鐵礦有八家,內蒙白云湖北大。 遼寧鞍山和本溪,河北遷安安徽馬。 海南鐵礦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國煤礦 中國煤礦有十一,開灤峰峰省份冀。 遼寧煤礦是阜新,大陽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蘇徐,
2022-12-22
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陽和開封,安陽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宮天安門,頤和園及八達嶺。 西安大小兩雁塔,驪山華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臺江橋,蓄武湖和中山陵。 杭州西湖雙十景,靈隱寺與飛
2022-12-22
我國之最 面積最小的省是澳門 緯度最高的省是黑龍江 面積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經度最廣的省是內蒙古 跨緯度最廣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誓門
2022-12-22
省級行政區記憶口訣 京津滬渝直轄市 蒙寧新藏桂自治 一國兩制臺港澳 東北三省黑吉遼 冀晉魯歸華北 蘇浙皖贛在華東 湘鄂豫歸華中 華南還有粵閩瓊 川滇黔歸西南 西北還有陜甘青
2022-12-22
地形圖的判讀 1、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線來表示。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等高線越
2022-12-2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三山: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 130、 三山夾兩盆 兩盆: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 131、氣候特征:溫帶大陸性氣候 氣候干旱,農業生產必須依靠灌溉 深居內陸,距海遠,受海洋氣流影響小,
2022-11-28
北京市 124、地形地勢:東南部以平原為主,西北部以山地為主,地勢特征是西北高,東南低 125、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以炎熱和降雨集中為特征。 126、城市職能: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科研、教育中心 127、
2022-11-28
中國的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 114、廣義的農業分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 115、南方 水稻(農作物) 大米(主食);北方 小麥(農作物) 面食(主食) 116、主要商品糧基地:①三江平原(春小麥);②松嫩平原(春
2022-11-28
中國的區域差異 106、秦嶺 淮河線1月份0℃等溫線和800mm年等降水量線 107、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基本上以秦嶺 淮河一線、400mm年等降水量線和青藏高原邊緣線等三條地理界線相結合,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
2022-11-28
中國的自然資源 101、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資源豐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102、水資源分布:南多北少。(而耕地分布卻是南少北多) ①解決這種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 ②解
2022-11-28
中國的河流 95、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流經11個省,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豐富、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我國的第一大河。 96、長江干流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長江洪
2022-11-28
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90、氣溫分布特點: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溫。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冬季風。 溫度帶(自南向北):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 91、降水 (空間上)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
2022-11-28
中國地形 89、地勢特征: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主要山脈 (1)東西走向:天山 陰山 燕山;昆侖山 秦嶺;南嶺。 (2)東北 西南走向:大興安嶺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長白山 武夷山;臺灣山脈。 (3)南北走向:賀蘭山
2022-11-28
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81、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82、我國領土大部分在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各地時間采用 北京時間 (東8區的區時) 83、我國瀕臨
2022-11-28
01 、東北地區地廣人稀,人口集中在城市,,因此適合發展為 02 、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的主流觀點是 。 03 、北方地區的經濟中心是。 04 、北京的城市職能定位于:。 05 、是我國最大的城市群。 0 6、長江中下游平原
2022-11-28
01 、我國大部分屬于地區,部分屬于熱帶,。 02 、我國內海是。而東海、黃海和南海是瀕臨的海洋。 03 、行政區劃是三級。另外屬于,屬于,民族鄉和鎮屬于鄉級。 04 、黑龍江省只和俄羅斯接壤,。 05 、 全面二胎 政
2022-11-28
京ICP備09042963號-13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7853號
中考網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19 sehure-soku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