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初中數(shù)學競賽 2005-09-09 16:10:08
(1)邊角邊公理 有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yīng)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SAS”).
(2)角邊角公理 有兩角和它們的夾邊對應(yīng)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ASA”).
推論 有兩個角和其中一個角的對邊對應(yīng)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AAS”).
(3)邊邊邊公理 有三邊對應(yīng)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SSS”).
關(guān)于直角三角形有:
(4)斜邊、直角邊公理 有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yīng)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簡寫成“HL”).
利用全等三角形,我們可以得到有關(guān)角平分線、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等腰三角形的許多重要性質(zhì),在本講中將直接利用這些性質(zhì).
借助于全等三角形的知識,我們可以研究很多關(guān)于角和線段相等及不等問題、關(guān)于直線平行與垂直問題.
例1 如圖2-1所示.∠1=∠2,∠ABC=∠DCB.求證:AB=DC.
分析 用全等三角形證明線段(或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探究所求證的線段(或角)分別在一對可證的全等三角形之中.本題的AB,DC分別屬于兩對三角形△ABE和△CDE及△ABC和△DBC.經(jīng)分析可證明△ABE≌△CDE.
證 由已知,∠1=∠2,
∠ABC=∠DCB,而
∠EBC=∠ABC-∠1,
∠ECB=∠DCB-∠2,
所以∠EBC=∠ECB.在
△ABC及△BCD中,
∠ABC=∠BCD,
∠EBC=∠ECB,BC=BC,
所以 △ABC≌△DCB(ASA),
所以 AB=CD.
說明 線段AB,CD也屬于兩個(事實上)全等的△ABE和△DCE,因此也可直接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例2 如圖2-2所示.△ABC是等腰三角形,D,E分別是腰AB及AC延長線上的一點,且BD=CE,連接DE交底BC于G.求證:GD=GE.
分析 從圖形看,GE,GD分別屬于兩個顯然不全等的三角形:△GEC和△GBD.此時就要利用這兩個三角形中已有的等量條件,結(jié)合已知添加輔助線,構(gòu)造全等三角形.方法不止一種,下面證法是其中之一.
證 過E作EF∥AB且交BC延長線于F.在△GBD及△GEF中, ∠BGD=∠EGF(對頂角), ①
∠B=∠F(兩直線平行內(nèi)錯角相等). ②
又∠B=∠ACB=∠ECF=∠F,所以,△ECF是等腰三角形,從而EC=EF.又因為EC=BD,所以
BD=EF. ③
由①,②,③
△GBD≌△GEF(AAS),
所以 GD=GE.
說明 適當添加輔助線、構(gòu)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可以不止一種,本題至少還有以下兩種方法:
(1)過D作DF∥AC,交BC于F.可用同樣方法證明△GFD≌△GCE(圖2-3).
(2)過D作DF⊥BC于F;過E作EH⊥BC于BC延長線于H,可證明△GFD≌△GEH(圖2-4).
做完一道題后,再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證明方法,比較一下哪種證法更好,這對于發(fā)展思考、鍛煉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例3 如圖2-5所示.在等邊三角形ABC中,AE=CD,AD,BE交于P點,BQ⊥AD于Q.求證:BP=2PQ.
分析 首先看到BP,PQ在Rt△BPQ之中,只要證明∠BPQ=60°(或∠PBQ=30°).然而,∠BPQ是△ABP的一個外角,所以∠BPQ=∠PAB+∠PBA.但∠A=∠PAB+∠PAC=60°,若能證明∠PBA=∠PAC,問題即能解決,這兩個角分別在△ABE與△CAD中,可以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證 在△ABE與△CAD中,
∠EAB=∠DCA=60°,AB=CA,AE=CD,
所以
△ABE≌△CAD(SAS),
所以 ∠ABE=∠CAD.
由于∠BPQ是△ABP的外角,所以
∠BPQ=∠PAB+PBA=∠PAB+∠CAD=60°.
在Rt△BQP中,∠BPQ=60°,∠PBQ=30°,所以BP=2PQ(在Rt△BPQ中30°角的對邊等于斜邊的一半).
說明 發(fā)現(xiàn)或構(gòu)造全等三角形是利用全等三角形證明題目的關(guān)鍵,為此,我們常從發(fā)現(xiàn)兩個三角形中對應(yīng)元素相等入手,逐步發(fā)現(xiàn)或經(jīng)推理“湊齊”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如本題在分析到欲證∠ABP=∠CAD后,進而把注意力集中到△ABE與△CAD中,這里,可適當利用幾何直觀感覺,啟發(fā)我們尋找有希望全等的三角形,例如雖然△ABP與△APE都含欲證的角,但只需觀察即可知,這兩個三角形無望全等.
例4 如圖2-6所示.∠A=90°,AB=AC,M是AC邊的中點,AD⊥BM交BC于D,交BM于E.求證:
∠AMB=∠DMC.
分析1 從圖形觀察∠AME與∠DMC所在的兩個三角形△AME與△DMC顯然不全等,但是這兩個三角形中有其他相等元素:AM=MC.若能利用已知條件在現(xiàn)有的三角形中構(gòu)造出新的對應(yīng)相等的元素,形成全等三角形,這是理想不過的事.由于∠C=45°,∠A=90°,若作∠A的平分線AG,則在△AGM中,∠GAM=45°=∠C.結(jié)合求證中的∠AMB=∠DMC(這當然不能作為已知,但在分析中可以“當作已知”來考慮,以便尋找思路),我們可以斷言△AGM“應(yīng)該”與△CDM全等!為此,只要在這兩個三角形中求得一組邊相等即可.圖形及條件啟發(fā)我們可考慮去證明△AGB≌△CDA.
證法1 作∠BAC的平分線AG,交BM于G.在△AGB與△CDA中,因為
AB=CA,∠BAG=∠ACD=45°,
∠ABG=90°-∠AMB, ①
∠MAD=90°-∠EAB. ②
由于,在Rt△MAB中,AE⊥BM,所以∠AMB=∠EAB.由①,②,∠ABG=∠MAD,所以
△AGB≌△ADC(ASA),
于是 AG=CD.
在△AMG與△CMD中,還有
AM=MC,∠GAM=∠DCM=45°,
所以 △AMG≌△CMD,
從而 ∠AMB=∠DMC.
分析2 如圖2-7所示.注意到在Rt△ABM中,由AE⊥BM得到∠MAE=∠MBA,若延長AE,過C作CF⊥AC交AE延長線于F,可構(gòu)成Rt△ABM≌Rt△ACF,從而有∠AMB=∠F.設(shè)法證明∠DMC=∠F,則問題獲解.
證法2 引輔助線如分析2所述.在Rt△ABM與Rt△CAF中,∠ABM=∠CAF,AB=AC,及
∠BAM=∠ACF=90°,
所以
Rt△ABM≌Rt△CAF(ASA),
所以
∠AMB=∠F,AM=CF. ①
在△MCD與△FCD中,FC=AM=MC(因為M是AC中點).由于∠ACF=90°,∠ACB=45°,所以
∠FCD=∠MCD=45°,CD=CD,
所以 △FCD≌△MCD(SAS),
所以 ∠F=∠DMC. ②
由①,② ∠AMB=∠DMC.
說明 這兩個證法的思路較為復雜.添加輔助線的結(jié)果造出兩對全等三角形,第一對全等三角形產(chǎn)生一些對應(yīng)相等的元素,為第二對全等三角形做了鋪墊;第一對全等三角形將欲證的一個角“轉(zhuǎn)移”到第二對全等三角形中,從而最后使問題獲解.對一些較復雜的問題采用迂回的辦法,因勢利導地創(chuàng)造全等三角形,產(chǎn)生更多的相等條件,使欲證的角(或邊)轉(zhuǎn)移位置,走出“死角”,最終使問題獲解.
例5 如圖2-8所示.正方形ABCD中,在邊CD上任取一點Q,連AQ,過D作DP⊥AQ,交AQ于R,交BC于P,正方形對角線交點為O,連OP,OQ.求證:OP⊥OQ.
分析 欲證OP⊥OQ,即證明∠COP+∠COQ=90°.然而,∠COQ+∠QOD=90°,因此只需證明∠COP=∠DOQ即可.這歸結(jié)為證明△COP≌△DOQ,又歸結(jié)為證明CP=DQ,最后,再歸結(jié)為證明△ADQ≌△DCP的問題.
證 在正方形ABCD中,因為AQ⊥DP,所以,在Rt△ADQ與Rt△RDQ中有∠RDQ=∠QAD.所以,在Rt△ADQ與Rt△DCP中有
AD=DC,∠ADQ=∠DCP=90°,
∠QAD=∠PDC,
所以
△ADQ≌△DCP(ASA),DQ=CP.
又在△DOQ與△COP中,
DO=CO,∠ODQ=∠OCP=45°,
所以
△DOQ≌△COP(SAS),∠DOQ=∠COP.
從而
∠POQ=∠COP+∠COQ=∠DOQ+∠COQ
=∠COD=90°,
即OP⊥OQ.
說明 (1)利用特殊圖形的特殊性質(zhì),常可發(fā)現(xiàn)有用的條件,如正方形對角線互相垂直,對角線與邊成45°角,及OA=OB=OC=OD等均在推證全等三角形中被用到.
(2)兩個三角形的全等與對應(yīng)元素相等,這兩者互為因果,這是利用全等三角形證明問題的基本技巧.
例6 如圖2-9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中,M為CD的中點,E為MC上一點,且∠BAE=2∠DAM.求證:AE=BC+CE.
分析 證明一條線段等于兩條線段和的基本方法有兩種:
(1)通過添輔助線“構(gòu)造”一條線段使其為求證中的兩條線段之和(BC+CE),再證所構(gòu)造的線段與求證中那一條線段相等.
(2)通過添輔助線先在求證中長線段(AE)上截取與線段中的某一段(如BC)相等的線段,再證明截剩的部分與線段中的另一段(CE)相等.我們用(1)法來證明.
證 延長AB到F,使BF=CE,則由正方形性質(zhì)知
AF=AB+BF=BC+CE.
下面我們利用全等三角形來證明AE=AF.為此,連接EF交邊BC于G.由于對頂角∠BGF=∠CGE,所以
Rt△BGF≌Rt△CGE(AAS),
從而
于是
Rt△ABG≌Rt△ADM(SAS),
所以
過G引GH⊥AE于H.因為AG是∠EAF的平分線,所以GB=GH,從而Rt△GBF≌Rt△GHE(HL),所以
∠F=∠HEG,
則 AF=AE(底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即 AE=BC+CE.
說明 我們也可以按分析(2)的方法來證明結(jié)論,為此可先作∠BAE的平分線AG交邊BC于G,再作GH⊥AE于H,通過證明△ABG≌△AHG知AB=AH=BC.下面設(shè)法證明HE=CE即可,請同學們自證.
練 習 十
1.如圖2-10所示.AD,EF,BC相交于O點,且AO=OD,BO=OC,EO=OF.求證:△AEB≌△DFC.
2.如圖2-11所示.正三角形ABC中,P,Q,R分別為AB,AC,BC的中點,M為BC上任意一點(不同于R),且△PMS為正三角形.求證:RM=QS.
3.如圖2-12所示.P為正方形ABCD對角線BD上任一點,PF⊥DC,PE⊥BC.求證:AP⊥EF.
4.如圖2-13所示.△ABC的高AD與BE相交于H,且BH=AC.求證:∠BCH=∠ABC.
5.如圖2-14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P,Q分別為BC,CD邊上的點,∠PAQ=45°.求證:PQ=PB+DQ.
6.如圖2-15所示.過△ABC的頂點A分別作兩底角∠B和∠C的角平分線的垂線,AD⊥BD于D,AE⊥CE于E.求證:ED∥BC.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