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六安新聞網 2007-09-13 10:43:16
1.話題作文審題的三原則
(1)相關性原則。
“相關”,是話題作文審題的著力點。這是命題作文與話題作文在內容與形式上的一個最顯著的區別。話題作文的“開放”絕不是漫無邊際的,有一個“度”的問題。在話題作文中常常可以看到一個特定的詞語――“有關”,它既擴大了取材范圍,同時又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關”的外化形式有很多,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人物與話題有關。2004年天津卷以“材與非材”為話題,木匠的實用觀,根雕藝術家的審美觀,很容易令人想起朱光潛先生關于三種人對同一棵樹的三種不同的態度(實用的、科學的和審美的)的論述,既是引導考生重新正確認識自己,也是換一個角度,審視人生定位,發現潛力。2004年的福建作文題,孔子、蘇軾、曾國藩、魯迅、霍金也好,曹操、宋江、薛寶釵、冬妮婭、桑提亞哥也好,都是要把作文與讀書、作文與做人聯系起來,是把一個人物,放在現代社會的某個話題中來認識。
材料與話題有關。2004年全國卷(云南、四川等省)提供的材料是:
A:快樂的人生,也會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卻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個雞蛋,放大成失去一個養雞場的痛苦。
C:考試失手,競爭失利,戀愛失敗,親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點點,都是無法排解的痛苦啊!
要求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為話題來作文,三則材料或從正面,或從反面,與話題“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緊密相扣。一些考生以“遭遇挫折,笑對痛苦”“生命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等為題寫了議論文,論點清新而又深刻,與話題聯系緊密。
主旨與話題有關。面對《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話題,有人卻大談移植是高科技,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多培養人才才能做到。雖寫得頭頭是道,但話題已由移植變成了教育,自然跌到低分。2000年,有的考生無視提示,大寫特寫《論創新》、《小議“失敗”》、《二十一世紀的新人類》等,主旨與“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個話題無關,被評為末等卷。2003年《智子疑鄰》的寓言引出的話題是“感情與認知”的關系,可有不少考生卻大談鄰里之間要信任,不要互相猜忌,這一主旨與話題限制的范圍明顯偏離,得低分是必然的。2004云南一位考生的《列車?茶?春花》,三個部分,三個比喻,它們與挫折,痛苦有什么關聯呢?原來,高考像呼嘯而馳的列車,“我”緊緊抓住列車的邊緣,車在奔馳,“我”在痛苦。“我絕不坐以待斃”,于是,我趕上了列車;人生如茶,在沸水中沉浮,但卻那樣“從容”,宛如生命;一朵春花雖會枯萎,但春天會永恒地留在你的心里。看似松散,隱約中的哲理卻一絲串連,即“用最坦然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傾軋,絕不放大痛苦,夸大挫折”。主旨完全切合話題“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2)整體性原則。
一是對題干的解讀要有全局觀,不能忽略闡述性內容。闡釋性話語是連接材料和話題詞的過渡句,它提示話題的主要內容和寫作方向,只有把這些闡釋性話語和話題核心詞聯系起來思考,并充分重視闡釋性話語的隱含信息,才能最快最好地把握題意。2003年試題在“智子疑鄰”故事之后,通過闡釋性話語對寫作的內容要點進行了提示,那就是連續兩個疑問句:“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系呢?是什么樣的關系呢?”這兩個問句其實就是要求考生在作文中回答這兩個問題,考生既可以同時闡述清楚“有沒有關系”和“是什么樣的關系”這兩個問題,也可以只闡述其中一個問題,重視了這兩個問句,就可以很快明確寫作的內容要點。除了提示內容要點和材料選取的途徑以外,這些闡釋性話語還提示了立意的多樣性:“類似”“許多不同”“甚至相反”等詞語告訴考生,可以肯定感情親疏對認知的積極影響,也可以對此進行否定,作文的立意完全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有理有據地闡明自己的主張即可。如果我們在審題時把給出的材料、闡釋性話語和話題核心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樹立解讀題干的全局觀念,充分重視闡釋性話語對話題核心詞的注釋性作用,考生對當年作文的題意把握就不會有如此大的偏差。
二是對話題核心詞的把握要有整體意識,不能模糊核心詞的內涵和外延。1999年高考試題,不少考生將“移植”與“恢復”混為一談,將“記憶”與“身份”“地位”“品格”等瞎牽扯起來。2003年,“感情”、“親疏”、“認知”是話題的三個要素,“親疏”一詞是題眼。“感情親疏”不同于感情沖動、情緒波動、感情用事、憎惡喜好等一般意義上的感情之事。“對事物的認知”是對客觀事物作出的認識與判斷,不同于一般的理智與決定。
三是對“關系”的把握要有統領主線,不能忽略彼此間的緊密聯系。面對多個核心詞的話題作文,即關系型話題作文,考生必須具有整體把握各個核心詞及其彼此關系的能力,丟掉任何一個核心詞,或忽略了彼此間的關系,寫出來的作文都可能偏離題意。前所述,對“感情親疏”與“事物認知”的關系認識不透徹,缺乏統領各個核心詞的關系主線,寫作中僅談“感情”一詞,或只談“認知”,而沒有闡述“親疏遠近關系”導致“認知的正誤深淺”的,都是沒有對話題進行整體把握。該年“切合題意”和“符合題意”的作文數量因此有所下降。2004年,江蘇、天津等省市,以“山的靈動,水的沉穩”,“材與非材”等關系型短語來作文,“切合題意”的文章更是大幅度減少,而“偏離題意”的文章則大幅度增加,究其原因仍是在以上幾個方面缺乏整體意識。
(3)暗示性原則。
這種暗示性,也可以理解為限定性。因為高考作文是一種在限定的舞臺上進行的比賽,話題作文的確是拓寬了寫作平臺,但這個平臺也不是沒邊沒沿。如果你審不好題目,就只能在舞臺的邊角上跳舞,甚至跳到臺外去,那就要被淘汰出局了。
對取材的范圍有提示性作用。以往的命題作文只是給了我們一個描述、評論的對象,而話題作文則給了我們一個描述、評論的范圍;或者說命題作文給出的是“點”的明確,話題作文給出的是“類”的區域。抓住了具有暗示性的關鍵詞句,就找到了開啟勝利之門的鑰匙。若超越了命題者所設定的道道藩籬,就會跑題。如“假如人的記憶可以移植的話,它將引發你想些什么呢?”(1999年)“你有這樣的經歷、體驗、見聞和認識嗎?”“寓言中‘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你想些什么呢?”(2001年)“我們大家是怎樣選擇的呢?又應該如何選擇呢?”(2002年)“你”,限定了所選的材料必須是自己身邊的事,是自己熟悉的事。而換用了“我們大家”,則擴大了選材的范圍,從“你”到“我們”,不僅僅是人稱的變化,更是在選材時空領域上的一大拓展:親身經歷的或耳聞目睹的,個人或集體、社會的,均能進入寫作選材的范圍,為考生松了綁。“觸動心靈”則暗示考生所選的材料必須是具有震撼性,所寫的選擇一定是艱難的,進行過激烈的思想交鋒后才作出的,能在心靈深處引起倒海翻江反應的事,考生的選擇只能在“生與死”、“善與惡”、“美與丑”等方面進行。“我們大家是怎樣選擇的?”則暗示考生一定要寫選擇的具體過程。“又該如何選擇?”則暗示考生在選擇時一定要作出健康的正確的價值判斷。
對話題切入的角度有限制性作用。能夠準確地利用“提示語”,寫作時角度的切入就會更準更快些。“假如人的記憶可以移植的話”(1999年),暗示著行文應該從“人的記憶移植”的角度上切入,而不能寫一般動物之間的“記憶移植”。“寓言中‘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你想些什么呢?”(2001年),提示大家在構思時從反面切入為佳,或記敘“誠信”被拋棄之后的遭遇、后果,或闡述“誠信”被拋棄之后的深思、感想等。
對立意的傾向性有暗示性作用。“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在生活中,對問題的看法、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問題的答案不止一個的事例很多,你有這樣的經歷、體驗、見聞和認識嗎?”(2000年)這一“提示語”不僅僅表明了“是什么”即“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的事實或現象;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為什么”,即客觀上是由于“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而主觀上是因為人們“看問題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上的不同。它暗示考生:行文立意的重點落在“答案為什么是豐富多彩的”理性思考與分析之上,而不能像有的考生所做的僅僅停留于“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事實和現象的陳述與描述之上。它提示了“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個命題的認識論、方法論的哲學基礎,如果要寫成議論文的話,這個提示中的有關內容就可以成為文章的分論點。為什么“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因為“世界是千變萬化的”(客觀原因),人們“對問題的看法、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主觀原因)。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里,有這樣兩個分論點,完全能夠把道理說得比較透徹了。
2、方法指導
(1)審清題意有步驟。
①先審材料,明確材料的限制和啟發。話題和材料到底是什么關系?話題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具有雙重身份,它既是話題的引語(引子),又是對作文的提示語,是對話題所作的直觀、形象的解說(例子),是幫助考生認識話題、拓展視野、激發思維所作的必要的提示和啟發。如2002年春季高考作文題,艾青的《海員》一詩引出了話題,話題從材料中來,受到材料的限制,不是以“海員”為話題,而是“出發和到達”;但更多的是得到材料的啟發,實際上是幫助我們正確捕捉原詩的主旨,這首詩寫出了海員盼望出海和盼望歸航兩種內心狀態,讓我們有更廣闊的聯想空間。根據話題反觀材料,又可以使我們更深入的理解材料,體會材料的真諦。可見,材料在啟發考生如何使審題完全符合題意,如何更好地立意、選材和選取表現主題的角度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限制和啟發作用。
②再審“話題”,界定話題的范圍和自由。一方面,話題明確規定了寫作的范圍,所寫一定要與之關聯與粘合。就是說,同學們寫作的車廂必須掛在話題的“相關內容”這個火車頭上,否則你就到不了站。比如,既然題目反復言明“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也就是認定了“記憶移植”是一個已然的“存在”,盡管是假設的;你所要討論的、描述的、設計的、想象的,只能是沿著這一“假設”的思路,去探尋其各種可能,或者是好的、成功的,或者是壞的、失敗的。再去討論能否移植的問題,寫記憶移植的試驗如何如何,就是對這個前提“有意見”,若一口咬定“記憶根本不可能移植”,也就完全脫離了話題規定的范圍,在寫另外的題目了,這在高考作文中是絕不允許的。
另一方面,話題又引發了考生寫作的由頭,在文章擬題、立意、選材、文體和表達等方面給你一個自由選擇、自由發揮、自由馳騁的空間。要求以“感情親疏與事物的認知”為話題作文,考生必須扣緊“感情親疏”與“事物的認知”兩個方面之間的關系行文,不能只寫“感情親疏”忽視“事物的認知”,也不能只寫“事物的認知”忽視“感情親疏”。立意的方向則可以是“正確的認知應當戰勝感情的親疏”,也可以是“感情的親近有助于理性的認知”。“感情親疏”與“事物的認知”兩個方面,可以始終聯系在一起,也可以有所側重,無須平分筆墨,側重于寫“感情親疏”或者“事物的認知”都是允許的。以前的材料作文、命題作文好比是劃了個小圈子,站在小圈子里比劃拳腳,動不動就踩線,動不動就出界違例,總是有本領施展不出的感覺。話題作文就是劃了個大圈子,為我們提供了大舞臺,有本領的就使出來吧!
③細審“提示”,把握命題意圖和作文內容。如2002年作文提示有,“常常遇到、見到、聽到”,提示選材的范圍;“一些觸動心靈需要作出選擇的事情”,提示寫作的內容,心靈與選擇缺一不可;“我們大家是怎樣選擇的呢?”提示可寫具體做法;“又應該如何選擇呢?”提示可寫選擇的標準。2003年,“現實生活中”的“類似的故事”,提示在認知事物時憑靠感情因素的,“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則是情感與理智兼有,甚至完全靠理性分析。明確兩個問號:第一個問號“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系呢?”不答自明――有關系;第二個問號“是什么樣的關系呢?”需從寓言的意圖出發――批判用感情的親疏來認知事物,因此,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必定會影響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閱卷表明,“有事實而無事理,有現象而無本質,有結果而無原因”成了相當多的考生習作得分不高的“通病”。其實,這一“通病”是完全可以通過認真審視“提示語”得以防治的。
④推敲“注意”,進一步明確作文的自由和條件。“注意”(或“要求”)對寫作作諸如寫作范圍、角度、文體、字數、標題或表達方式等等的限制,它是作文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切不可掉以輕心。如2000年試題,“注意”中說:“這個話題的范圍是很寬泛的,只要與學者的這道題引發的思想感受有關都符合要求。”如果你僅僅抱住“四個圖形”不放,或者以圖形類比不同性格的人,或者以圖形類比國家與民族,甚或只是對原來材料進行簡單地擴寫,都是不切合題意的。“注意”往往有四項:(1)立意自定(2)文體自選(3)標題自擬(4)不少于800字。前三項提供了自由空間,審清了才能充分展示個性;后一項是限定條件,審清了才能避免因字數不夠而失分。
(2)審題立意“定兩點”。
首先要為作文定好“基準點”。
①吃透材料,根據命題意圖確立觀點。
審題的任務大體有兩條:一是弄清題目本身的含義,提示其本質;一是選擇恰當的角度,確立文章中心。前者是對題目內涵的客觀把握,后者則是對作文主旨的主觀認定。審題時,首先要把隱含于材料中的命題者的意圖讀出來,并據此確立自己文章的觀點。如韓非子的那則《智子疑鄰》,其寓意在于說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跟主人的親疏關系不同而遭到不同對待。材料的關注點不在于富人的判斷結果是否正確,而在于他認知事物的標準恰當與否。以感情的親疏為尺度,卻不假思索、毫無根據地揣測他人并作出結論,正是這個宋國富人給后人留下話柄之所在。一旦認識清晰、思路明確,就實現了從話題作文到命題作文的“轉折”。如以“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來寫文章,立意上存在三個層次:
1就事論事:感情上的親疏遠近造成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
2剖析原因:缺乏理性的思辨。故需呼喚理性的認知,強調理性的價值。
3深化拓展:理性的社會該具有的品質,如學會理解、信任、溝通等,遵循法約、原則、規律等。
任何一篇高考作文,都有一個從題目的本質中提煉和轉換成自己文章的中心的任務,而且這種提煉和轉換,越明確越好,根據自己的認知優勢,從分析中選擇一個恰當的角度,并用一句話概括出來,審題才算成熟。
②吃準材料,找出最佳指向思考立意。
從試題的字里行間揣摩出命題者的意圖,這是審題的第一步。在分析話題指向的時候,我們又會遇到多角度的問題。我們只有找準最佳指向,才有最佳立意。如何找出最佳指向?例如:
讀寓言詩《樹葉和樹根》,然后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系生活實際,寫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
一個晴朗的夏天/樹葉把自已的綠陰撒向谷地,/在樹枝上,它們高談闊論/極力夸耀自已。
“這也應該對我們說聲謝謝。”/從地底下發出了溫和的聲音。/“是誰說話?竟敢這樣傲慢無禮!”/樹葉吵吵嚷嚷,在發脾氣。
“是我們。”/地底下的聲音回答。/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樹根。
揣摩法。這則材料,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考慮:樹葉,樹根,樹葉與樹根的關系,樹葉對樹根的態度。哪個角度最佳呢?當然是結合樹葉與樹根的關系,批評“樹葉有一點成功,便忘乎所以”的做法了。這從話題材料中的遣詞可以分析出。“夸耀”“吵吵嚷嚷”,對樹根“發脾氣”,樹根則是“溫和的聲音”,對樹葉的批評、責備之意非常明顯。所以,我們讀材料,不僅要讀懂字面義,還要讀懂命題者的情感傾向。這是選擇最佳指向的基本方法。
觀照法。觀照,即用話題的指向來思考社會,體察生活。我們要根據話題的指向,對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惡”予以褒揚、針砭,這樣的立意,才是命題者真正要我們寫作的內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我們可以這樣思考:樹根可以象征些什么?樹葉可以象征些什么?樹根對樹葉有哪些作用?從小處說,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家庭與成員;從大處說,集體、祖國、民族、人民與個人,都具有這種關系。因而,我們可以擬出標題如“數典不可忘祖”、“飲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樹高千尺莫忘根”等等。
追問法。如果我們立意為“樹根具有奉獻精神”或“樹葉與樹根要相互理解”或“樹根要理解樹葉”之類的,怎么辦?不慌,我們用第三種方法“追問法”來定位。所謂“追問法”,就是反復閱讀材料,體會命題者意圖,敲定自己的立意。可以有這樣三個局面的追問:一問材料的文字意思有否遺漏,二問命題者的情感傾向把握住了嗎,三問聯系現實有否不貼切之處。經過這樣三步思考,你為這一話題作文定的位,找的點,從技巧上來說,該是很準確的了。
小結:我們用“揣摩法”來審察題目的文字義及感情傾向,用“觀照法”來聯系社會現實和生活現實,用“追問法”來敲定我們的初始立意是否合題意,這一過程,是考生必須掌握的,是作文水平高些的人為下一步打定的基礎――這是為立意的創新“定點定位”,沒有這一步,下一步就容易偏題離題。
還要為作文定出“新穎點”。
在“符合題意”上的創造和個性,才是考場作文的價值所在。
①“大題小作”“以點寫面”
所謂“大題小作”就是找一個自己有話可說、有思考有感悟的角度作為切入口。如“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可以從“認識世界的多樣性”“看到事物的兩面性”“講究包容性”“承認差異性”“尊重并發展個性”“增強批判性”“鼓勵創新性”“反對僵死性”“提倡靈活性”等角度做文章,而不要簡單地停留在原話題的“豐富多彩”原地轉磨盤。
如“水的靈動,山的沉穩”,可就某一個方面寫作。從山、水作為自然之景物對人的影響角度寫,大的可寫地域差異所形成的不同風土人情,小的可寫個人的氣質品格與山水地域條件的關聯。由“靈動的海水常年保持一種蔚藍”生發開去,寫中國女性的時代氣息與善良的傳統本質,寫改革開放與堅持中國特色等等。由“沉穩的大山卻一年四季變幻出不同的景色”,聯系到做人的原則與處事的藝術,聯系到某種藝術特色與其多樣的形式等等。可就兩個方面寫。可從山水具有的比喻義入手,如民族的個性與文化的融合,作家創作風格的多樣化與其思想品格的一貫性,陰柔與陽剛之美的對立統一等等。比方,以山水寫華夏文明,可由喜馬拉雅山是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濫觴寫起,贊頌粗獷曠達而又委婉細膩的華夏文明;比方,以山水寫文學藝術,可由蘇軾的豪放寫到李清照的婉約,甚至可就陸游的抗金壯志寫到他與唐琬兒的凄婉悱惻,等等。當然,還可以寫日常生活,如以山水喻男人女人,寫出男女動靜搭配互為依存的社會關系。從人生的角度考慮,可寫各種坎坷矛盾構成的人生歷程,從而闡明變化與永恒、動與不動的辯證道理。
要做好這樣的文章,自選角度特別重要,“化大為小”文章才能“出彩”。
“點”指局部,“面”指整體。有些范圍很大的話題,可以采用“縮小范圍,以點寫面”的方法。如2002年上海卷《面對大海》這個大范圍的話題,有考生就縮小為大海那邊的臺灣,文章通過看中國地圖入手,巧妙地引出了臺灣問題,想“越過這片海”,表達了眾心盼歸的愿望。也有同學縮小為大海中的一滴水,表達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價值的主題。又如上海1995年的《父輩》,可縮小為寫父輩中的一個人、一件事,或者幾個人、幾件事,像“我的父親”之類,來狀寫他們的精神風貌,為一代人立傳。
一顆心的抉擇(2002年高考作文)
主人,可悲的主人,我跟隨你22年卻使我粘滿了數不清的污垢的主人!你可聽到了我――你的受傷的心――的呼喚?今天你離開了你曾經夢寐以求,最終浪蕩虛度的大學校園,開始了你的監獄生涯,在這靜靜的囚室里,請你諦聽一下我的獨白。
22年前,單純的我懷著善良的愿望選擇了你,伴著一聲清脆的哭啼降生在一個十分貧窮但又十分秀麗的小村子。在那片淳厚的熱土上,我接觸了很多人,經歷了很多事情。你的母親,那位為了讓你吃飽穿暖而省吃儉用甚至去賣血的黑瘦的老人,你記得她嗎?她從來都是把那最大最香的雞蛋給你,而自己卻從不肯嘗一嘗最小的雞蛋,哪怕是聞上一聞。這只是為滿足你那無底的嘴巴。就是這樣一位好媽媽,你給過她什么?
小學時,你不準她在你同學面前出現,多少次你對同學們說,那位送給你衣服的“黃臉婆”是你的鄰居。就算那時小不懂事,可是到了中學你依然如故,甚至變本加厲。衣服挑最好的,食物揀最香的。為了體面,你花錢如流水。那些錢,你可知道是怎么來的?
中學畢業,你還有點出息,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你終于讓你那位辛酸的母親有了一點欣慰之感。然而,你的表現又大煞了歡送會上那道亮麗的風景。你趾高氣揚,對鄉親們的祝福不屑一顧,甚至當眾羞辱你那沒有文化的母親。可憐的主人,當時連我都在不停的顫抖,替你羞愧,對你失望。
大學四年,你榨干了你那日漸衰老的母親的滴滴血汗,可仍然不能滿足你那日益膨脹的虛榮心。你開始說謊,開始欺騙,騙取錢財,騙取友誼,騙取愛情――,四年當中你曾騙取過三位可愛姑娘的芳心,并一個一個的拋棄了她們。在即將大學畢業的時候,為了虛榮,為了金錢,你竟躥到大學附近的博物館,盜走了價值連城的文物,如今你帶著冰涼的手拷來到了令我心寒的監獄。
更加可悲的是你被捕以后種種拙劣的表演,開始你故作鎮靜,貌似坦然,企圖瞞天過海,僥幸過關。但是鐵證如山,事實面前,你不思改過自新,反而振振有詞,狡辯是社會地位的低下使你沒有飛黃騰達的機會,促使你走向了犯罪深淵――
你只知道個人的私利,母親、同學、朋友、學校、社會,還有我都曾被你重重的傷害過,這些你想過嗎?我也曾多少次聲聲呼喚,但我知道,我無力喚回你的良知――
最后,告訴你我新的抉擇:我對你徹底地失去了信心,我決定不再與你共處,我要離開只有虛榮、貪婪、自私的你,離開你的黑暗污濁的軀殼,去尋找光明的未來,在痛苦的反思中做一回光明磊落的人心。
[評點]作者選取“一顆心”的獨白這個獨特的視角,敘寫了“主人”由“虛榮”、“自私”到違法犯罪的過程,剖析了“主人”犯罪的原因,寫法新穎獨特,內容豐富深刻。作者在標題、第二自然段和最后一段中,多次點明題意,十分切合“心靈選擇”的話題的要求。
②“虛題作實”“實題虛升”
“虛題作實”,指有些話題是抽象的概念(虛),我們把它具體化,朝“實”的方面去拓展,可以寫一件具體的事情,編一個具體的故事來印證這個話題。如“轉折”是抽象名詞,不能就“虛”寫虛,要有本事把它具體化、形象化、條理化。可以展現一個過程,放大轉折“時段”,這樣就構成了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可以用具體的事例、深刻的道理去分析“轉折”的原因、條件、結果、意義、辯證關系,這樣就構成了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還可以羅列人生、社會等現象而抒發感慨與書寫認識,這樣就構成了夾敘夾議的文章。總之具體的過程、形象的描述、個性的表述和深刻的認識成為解說“轉折”,描述“轉折”的載體。如“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是一個抽象的判斷,一位考生把它作為記敘文要表達的主題,寫成《瞧這一家子》:
“老學究”的四個兒子各有所長,把自己的職業做得還不錯,然而,老學究對他們的性格特點不滿意,希望他們通過兼職的辦法完善自我,其結果是四個兒子所兼之職都以失敗告終。這就說明:我們對人也不能強求一致,人的性格應該豐富多彩,可以豐富多彩,不同性格的人適應不同的行業,為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
如話題“誠信”,也是一個涉及品性的抽象性概念,江蘇的蔣昕捷同學把它具體化為“赤兔馬的誠信”,寫出了佳作《赤兔之死》。另一位考生具體聯系到季羨林教授替北大新生看護行李的事情,寫出《凡塵三叩之誠信》,頌揚誠信是“沉甸甸的財富”,“是高貴的客人”。如話題“心靈的選擇”,有同學具體化為“王昭君的選擇”,擇取了王昭君離漢宮去匈奴前一晚的心理活動,把她欲留不愿、欲去不忍的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表達出國家安危重于個人得失的愛國主題。還有如“項羽的選擇”“司馬遷的選擇”“一滴清水的選擇”等。
丟掉“誠信”的背囊之后(2001年高考優秀作文)
……年輕人思索一會兒,把“誠信”拋進水里。艄公憑著嫻熟的技術,乘風破浪,終于將年輕人送到了彼岸。艄公淡淡地說:“年輕人,我跟你來個約定:當你不得意時,就回來找我。”年輕人隨意地答應著,卻不以為然。他以為,有了身上的六個背囊,他是不會有不得意的一天的。
確實,不久,他就靠金錢和才學擁有了自己的事業;憑著榮譽和機敏,他睥睨商界,縱橫無敵;而健康和美貌更是令他春風得意,娶得如花美妻。他逐漸地忘記了擺渡的艄公,忘記了被拋棄的“誠信”。
最近,已到中年的他,總是做著同一個夢:他坐在一艘小船里,正愜意地游蕩,突然風起浪涌,他被掀入急流之中,他并不下沉。只是水向他的七竅沖來,耳、眼、鼻皆安然無事,水卻沖他惟一的弱處――口猛灌,他感覺到自己開始無盡的沉沒……
他無數次在夢里驚醒。但這次卻是被電話鈴聲叫醒,電話那頭傳來驚恐急躁的聲音:“老板,最近風聲太緊,那事是否先停一下。”他似乎也開始慌張失措:“不行,不行……停不了了……”也不知怎么掛的電話。他知道電話那頭的“那事”是什么。多年來,他欺騙了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對手和親人:他多次將商品以次充好,他承包的建筑全是豆腐渣工程;他透支著他的榮譽和才能,勸說身邊所有人投資于他,卻把資金用于販賣毒品和軍火走私;他出入高樓大廈,天天酒池肉林,熱衷于夜生活,他的健康和美貌悄然飛逝;他一擲千金,豪賭無度,他背負妻子,頻頻外遇。
這一切都只能解釋為他沒有誠信!
因為沒有誠信,他失卻榮譽、金錢以及他的事業、愛情等一切,這時,他想起了那個渡口,想起了艄公的話。
從監獄里出來,他直奔渡口。艄公已不在,只有那里一條小船依稀當年模樣。那時的年輕人也已垂垂老矣。
從此,渡口多了一個老艄公,無人過渡時,人們總能看到他獨自搖晃在風浪中,似乎在尋找著什么。
[評點]文章緊承原材料,從年輕人拋棄“誠信”入手,展開想象,編寫故事:年輕人憑著其他六個背囊曾獲得短暫的“成功”,但由于他不講誠信,大搞欺詐行為,終于失去一切,落得鋃鐺入獄的下場。這樣一個反面故事,表現了一個深刻主題:“誠信”萬萬不可拋棄。發人深思,催人警醒。
“實題虛升”,指有些話題是具體的物象(實),遇到一個具象的話題,同學們可以朝“虛”的方面去拓展。在選擇好材料的基礎上,必須上升位抽象的道理,提升主題。孫犁的散文《黃鸝》寫了有關黃鸝的三件事情:病中黃鸝清脆的叫聲使他愉悅、阻止別人槍殺黃鸝、看到黃鸝養在籠子里感受不到美麗,文章的意思似乎已經出來了,但還不深入,在作者情緒的帶領下,我們最后才領悟“在一定的環境里,事物才能發揮這種極致”的主題,給我們形而上的無窮思索和感憤。
我選擇善良!
我死了,進入了黑暗無邊的地獄。
我見到了滿臉長長胡須的司命之神,他笑著對我說:“根據你生前的事跡,你的來生將還是人。”我問他:“我來生將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他回答:“那就看你的選擇了,你跟我來!”他把我領到三扇門前,說:“你可以進入一扇門!”
“第一扇門是權力。你從這兒進去,你就可以擁有巨大的權力。你可以掌握一個國家的命運和前途,你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命,你甚至可以決定人類的命運。許多人因此巴結你,崇拜你,他們會向你貢獻很多的東西。但是你沒有真心的朋友,你的妻兒、一切親人也會設法奪你的權力。”
我搖搖頭:“權力過大太寂寞,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太浪費人的生命。我不選擇。”
“第二扇門是金錢。”他又說:“你會擁有很多的金錢,可以說富可敵國,金錢是當代人類熱衷追求的東西。有了錢,你可以買到你想擁有的一切,汽車、樓房、奢侈的生活――你擁有了金錢,也可以擁有前面的權力。但是你要想方設法使你的金錢增值。為了金錢你必須不顧你的親人,也就是你要六親不認。”
我驚得目瞪口呆,一會我說:“金錢太多就不是我自己了,金錢太多時讓人變得冷酷無情,太可怕了,我不選擇!”
“第三道門呢?”我急忙問。“第三道門是善良,你也許是個大人物或者是個普通人,你的生活道路可能充滿不平。你也會遭受很多磨難。盡管如此,你仍然堅持你心靈的善良。你也許不富裕,但你喜歡幫助別人,你也許有很大權力,但你仍然為別人排憂解難,沒有人巴結你恭維你,也沒有人向你貢獻很多的東西。但是你擁有很多真心朋友。他們喜歡你,你的生活是快樂的――”
不等他說完,我就搶著喊起來:“我選擇善良!”他笑著問:“為什么呢?”“一個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追求物質享受,成功的人生應該是快樂的人生。善良可以使心靈輕松,使人生充滿快樂。”
也笑道:“如此,你去吧!”他推了我一下,我驚醒,原來是一場夢。
我喃喃地說:“善良使人快樂,我選擇快樂的人生,我選擇善良!”
[評點]文章緊扣“心靈的選擇”立意,行文充分體現了心靈的參與和選擇精神。主體部分虛擬了權力、金錢、善良三扇門,在對比中展示“心靈的選擇”:權力過大太寂寞,勾心斗角浪費生命;金錢太多讓人變得冷酷無情,太可怕;善良使人心靈純潔,人生充滿快樂。最后以選擇善良,選擇快樂的人生作結,主題思想積極明確。作者采用夢幻的手法展開文章內容,把現實的話題虛化,構思精巧,想象獨特。
③“以正為主,以反附之”
“以正為主”。一個好的文題,應是一個“指路牌”,循牌走去,考生會找到一塊“獨特的精神天地”,那里寬宏自由,任自我個性之花爛漫、自在地伸展,真切、坦蕩、自然地開放。一個好的文題,還應是一段“引芯”,能把學生“冬眠狀態”的“文思”,“喚醒”“引燃”,學子攤開試卷,一面對考題,就文思噴涌,從而展現搖曳多姿、七彩斑斕的“精神虹云”。一道好的作文題,應特別有利于情思自由展現、精神真實伸展。但高考作文大都不允許這種自由存在。“誠信”,考生只能正面闡發“誠信的積極作用”、“誠信的價值與可貴”等等,難從另面立意,也不敢反其意。它是人類公理、人類道德的底線。悖此絕無空間。“心靈的選擇”,說是“選擇”,其實別無選擇。任哪位考生,都必須選擇“舍自我、顧他人”。1998年“堅強――我追求的品格”,主題涵在題目之中,不容另考慮了。其實,主題、思想、個人見地之類,命題者都早為考生準備好了,你只管去調遣文辭,演繹其思想就行了。歷覽多年幾十個文題,有哪一個不是必須把自我放在宏大敘事話語背景中,必須把“小我”消融到“眾我”、“大我”中,必須抑“自我”揚“他者”。“誠信”如此,“心靈的選擇”如此,以后的考題亦如此。
“以反附之”。高考作文命題限制立意的價值取向,已逐漸被證明是一種較大的缺憾,所謂正統的立意取向,框定了寫作的主題,也束縛了考生的手腳。請看2002年臺灣題:“我們身邊有各種不同的‘鏡子’。有人在時間的流轉中,從‘它’照見了容顏的改變;有人在人生的戲局中,從‘它’觀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對‘它’。試以‘對鏡’為題,寫一篇文章,文長不限。”此題關涉“個人人生”,是否比我們多一點雍容、寬宏、自如與深沉?欣喜的是,2003年的話題,已沒有預約的主題,考生不必為迎合某種主題而忍痛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不同層次的考生能夠根據他們對話題的把握,可以正寫,可以反寫,也可以辯證地寫,表現自己的認知判斷與價值判斷。2004年湖北省的自主命題“買鏡”,顯然已受海風的浸染。文化、親情、趣味、哲思必將更多地出現在作文中,立意的價值取向必然更為“包容”。仍以前面所舉的《樹葉與樹根》為例,我們可以批評、責備樹葉不該“一旦功成名就,就得意忘形”,我們也可以“反彈”成“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興奮一下,自豪一回還是可以的。”“興奮”、“自豪”與“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是有質的區別的,但又能表達一點成功的喜悅,與傳統的“越是成功,越要謙虛謹慎”的理念是不同的。
當然,“反彈”的內容要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社會公德和眾人共識,如果硬“彈”,那就不如不“彈”。如“誠信”話題,我們可以表達正面觀點:“社會永遠需要誠信”,也可以表達反面觀點:“不誠不信不為過”。但反面立意是有條件的。不能為反求反,必須注意話題本身的合理性和辯證性。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彈”出新意,不是要“彈”離譜。
(3)凸現題意要亮眼。
考場作文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試題有限制條件,閱卷有時間要求。這就要求考生,嚴格依題為文的同時,掌握一些點題的方法,“明明白白我的心”,要利用標題、開頭、結尾、段首等這些關鍵處把體現題意的文句“亮出來”,讓閱卷者能清楚看到。例如,2002年高考陜西一考生寫的《心靈絕唱》開篇寫道:
天行健,宇宙的選擇。博大有容,海洋的選擇。那么什么是心靈的選擇呢?大寫的人必有偉大的精神:心靈的選擇,擇一顆博大的心,可受天下之善;擇一顆赤誠的心,可結天下之友;擇一顆專一的心,可治天下之學;擇一顆寧靜的心,可悟天下之理;擇一顆恒久的心,可善天下之事。
開頭兩句境界開闊,充滿天地正氣,恰好引出偉大的心靈選擇:博大、赤誠、專一、寧靜、恒久。句句不離話題,體現了考生有很強的話題意識。為此,要時刻清醒把握住話題和主旨,不要在行文過程中淡忘了話題,淡忘了主旨。最好有個最簡單的寫作提綱,寥寥幾個字也好。
例文
珍惜誠信(2001年廣東考生)
“爸,你怎么可以這樣做?你這樣做會害死人家,何況也犯法。這事傳出去,會給我們的飯店帶來損害,我們的誠信會全毀。”我不滿對爸爸說。
“你懂什么,要是我不這樣做,我一天能賺多少?你不想一想,你上大學要多少錢。你還是快去學好你功課,考大學。要是考不上,就不要怪我不客氣。”爸說完,離開了屋子。
今天下午,我在家里發現爸爸正在用水和酒精調和某種材料,將其倒進帶有貴州醇標志的酒瓶里。我知道他一定會將這些酒帶來店子賣給顧客飲,這種酒近期一直暢銷。這樣做,會給爸爸帶來暴利,但對于顧客卻是災難,況且這樣也會違背誠信原則,這可是商業者最重要一條。
該怎么辦呢?爸爸一定不會聽我的勸阻,但任由爸爸這樣做,他遲早會走進監獄,越想越害怕。
我決定將這件事告訴媽媽。媽媽聽后,大吃一驚,然后才說:“怪不得近期顧客老是抱怨這種酒的味兒不正,生意也因此差了許多,也難怪。我們的誠信沒了,生意也差了。”我勸媽媽說:“不如我們一起用行動來挽救爸爸,挽救小店,挽救我們的誠信。”我把我的計劃告訴她,她十分贊成。
我和媽媽先到市場購進一批真正的貴州醇,把爸爸制的悄悄調換過來。然后由媽媽監督爸爸,打理小店。晚上,我聽見爸對媽說:“今天怎么怪,連最挑剔的常客老王也沒對我們酒有意見。”媽說:“有什么怪,我們的都是正品,難道你認為我們酒是假的?”爸趕忙說:“當然不會。”我聽后覺得十分好笑,計劃成功一半。
接下來,我監督爸爸在家一舉一動。每當他打算制酒,我故意叫我同學來家里玩,搞得爸爸不好意思干下去。
一天晚上,爸爸由店里帶來許多好東西,說今天晚上我們慶祝。因為這幾天生意好極了。爸爸在席間說生意好全是他的功勞。媽聽了笑了一下,說:“恐怕不是吧,要不是我們母子倆將你制的‘好’酒調換過來,挽救小店的誠信,恐怕你現在已經……”爸爸笑了一下,說:“你怎么知道這件事,不過我們也很久沒賣那種酒,我也很久沒制了。我制得那么多,良心也不安,覺得沒了誠信,渾身不自在。”“知錯就好,爸,你以后要珍惜誠信,誠信才是你的。”我調皮地說。
[評點]本文記敘了家庭中發生的事件――父親偷偷用酒精假冒“貴州醇”出售,坑害顧客,遭到“我”的反對和抵制。在“我”和媽媽的教導下,終于使父親改邪歸正。全文緊緊圍繞“誠信”二字做文章,切合題意,中心突出。開頭勸父親的一段話就以“誠信”點題,中間以挽救“誠信”展開故事情節,最后以“珍惜誠信”作結尾,環環相扣,一氣呵成。文章構思精巧,記敘生動,善于描寫,當“我”發現父親不聽勸阻時,沒有采取大吵大鬧的方式去反對,而是求助于母親,運用巧妙的方法――堵源頭(由“我”在家里不讓父親制假酒),勤監督(母親監督父親做生意),并且把兌好的假酒全部換回好酒,雙管齊下,父親終于有了認識,凸現了“珍惜誠信”這一主題,也給我們傳達了一個信息――“誠信”也能給家庭帶來歡樂,帶來和睦。
(4)偏離話題及時救。
考場作文由于緊張粗心等原因造成“偏離話題”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而聰明的考生卻能在關鍵時刻,“出奇制勝”,發現偏離話題,及時糾正,從而得到高分。1957年,高考作文題是“我的母親”。有位考生一看題目欣喜若狂,因為他中學時老師曾出過這樣一個題目,而且他的那篇作文寫得特別好,老師曾在班上當范文讀過,至今他還能記清文章的內容。于是他把那篇得意之作默寫了下來,反復潤飾后,抄寫在試卷上。最后他才發現,試卷上的題目是“我的母親”,而自己的得意之作卻是“我的母校”。一字之差,內容要求卻相去甚遠。此時,離考試結束只有兩分鐘,重寫或做大的修改都不可能。怎么辦呢,考生急中生智,刷刷刷――在原文后加了一段文字:
“我是一個孤兒,一直在校園中成長,我的母校就是我的母親!”
閱卷老師認為,文章通篇用了擬人手法,又有真情實感,這位考生因恰當的收攏了走偏的題旨,意外的得了高分。
再看2002年高考中一考生寫的《道士塔的聯想》,在偏離話題時,是怎樣通過技術性的收攏,挽回失誤,消除不利,獲得高分的:
這篇文章以評述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為契機,首先引出了作者的一番感慨:
“一腔拿云壯志,來源于一次虔誠的心靈選擇。
愚昧中成全了欺騙與擄掠――抹不掉的事實。
喟嘆中充滿了屈辱與憤懣――了不斷的情節。
讀完《道士塔》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模糊了:為秋雨先生能把彼情彼景表達得如此精妙而感動,更為那原始的赤裸裸的掠奪而痛心不已。”
接著是對余秋雨散文的評價:
“先生之文,當今文壇美其名曰:文化散文,學者散文。
初觀其文:滄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山云,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諸般宇宙奇觀;左傳文,子長史,賈生論,相如賦,薛濤箋,右軍幟,摩詰畫,少陵詩,幾多古今絕藝。或秀麗多姿,或厚重豐滿,或瀟灑飄逸。
再觀其文:奔雷墜石之奇,鵬飛獸走之態,鸞舞虬驚之姿,絕峰頹巖之勢。噫吁唏,妙哉,絕哉!”
語言老到巧絕,概括深刻全面,其閱讀之豐富,才識之高超,古文素養之厚實,可見一斑。然而這些內容與“心靈的選擇”有什么關系呢?這位考生清楚,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收攏,很可能被判“跑題”。因此,他在評述余秋雨散文之后,加進了獨立成段的一句:
“一次虔誠的心靈選擇。”
是這句話讓人看到,余秋雨的路就是一種選擇,余秋雨散文的學者化、文化性也是一種心靈的選擇。這樣,那些似乎沒有涉及選擇的材料頓時升華為選擇的載體和結果,而與命題的內涵開始走向諧和一致。
然后考生開始歷數敦煌的古今滄桑,歷數敦煌蒙受的苦難。然而這些內容,同樣很難與“心靈選擇”的話題掛鉤,尤其與“虔誠的心靈選擇”相去甚遠。這位考生馬上補上了面對敦煌文明與敦煌災難自己的深切的感受:
“看著您五顏六色的服飾和博大精深的文明內涵,如今,我拜倒在您的腳下,徹夜狂歡,以此自慰。
看著您七零八落的軀體和屢遭荼毒的不幸遺留,如今,我跪倒在您的門外,長歌當哭,以此自勵。”
然后,推出全文精彩的結尾:
“金戈作筆,歲月為墨。
皈依考古,嫁給敦煌。
我此生虔誠的心靈選擇。”
這種選擇是真正來自心靈的,是虔誠的。這種選擇,是余秋雨的選擇,也是“我”的選擇。這就是作者以“一腔拿云的壯志”為支點的一種“收攏”。于是,林林總總的材料就憑著作者不斷指點而折射出與命題主旨相映生輝的熠熠光芒。這是一位聰明的考生。他的補救措施啟示我們:考試作文過程中,考生要進行兩三次“題旨”檢查,發現“偏離話題”,不要驚慌,要及時采取適當的補救措施,使行文最大限度的貼近話題。
3、例文講析
調準感情焦距擁有清晰世界(2003年廣東高考優秀作文)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藝術家去參觀一個人體藝術展,哪知道到了展館卻見館前豎著一塊月球表面的地質圖。他懷疑自己進錯了展館,一問方知那塊地質圖原來是人體放大一千倍的作品,名曰《人體的真諦》。
也許,人對萬事萬物的認識都如此,距離太近或太遠都難以把事物認識全面。再受感情親疏遠近的影響,對真相的認知則更難了。君不見多少貪官污吏任人唯親?君不見多少筆客學霸結幫成派,互相吹擂?感情猶如一層霧,遮住了事物的真相;感情猶如一層煙,模糊了我們的眼睛。我們只有把眼睛擦亮,把感情的“焦距”調準,才不至于把人體看成地圖。
其實,古往今來,不少人都調準了自己感情的“焦距”,為自己展現出了清晰的世界。
六祖慧能當初上山學道,五祖弘忍只稱其為“南蠻”,而當“菩提本無樹,明鏡也無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的絕世偈子展現在弘忍眼前時,弘忍立即調準自己感情的焦距,把衣缽傳給了關系較疏遠的慧能,而不是自己一向欣賞的入室大弟子神秀。于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見性成佛”,世人的眼睛在六祖禪宗的拂拭下分外清醒。
康乾盛世,作為兩朝“恒臣”的張廷玉,當其弟弟張廷露在科舉選拔中作弊而被問斬之時,他立即調整了感情的焦距,眼中看到的是國家的利益而非個人的感情,揮淚親身監斬嫡親胞弟。于是,雍正王朝整頓吏治的榜樣高高矗立。
還有太多太多的例子,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包青天怒鍘包勉,不都是這樣嗎?世間事物的真相,都在感情的準確焦距上得以完美展現。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左右著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我們必須以公正、純潔、無私的心,準確把握感情,調準感情焦距。
請抹清自己的眼睛,把握自己的感情吧!只有如此,我們在對世界的摸索中才能擁有一個被準確認識的世界!
[評點]文章能緊扣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之關系來作文,切合題意。作者在肯定了感情親疏對事物的認知有影響之后,著重論述了“只有調準感情的焦距,才能擁有清晰世界”這樣一個中心論點。全文論述角度集中,中心突出。內容充實,論據典型充分,論證較深透,且亦情亦理,頗有說服力。
遭遇挫折,笑對痛苦(2004年四川滿分作文)
人之一世,殊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滿了種種荊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猶狂風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臟。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氣消沉;萬古曠世,又不知有多少內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萬劫不復的深淵……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面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當亦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卻能達人知命,笑看人生。試想,如果沒有王勃開朗闊達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絕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浪漫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嗎?消沉了嗎?沒有。“長安市上酒家眠,”笑對痛苦,面對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終于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
由此看來,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過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陰影中不能自拔;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整日浸泡在悲傷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長期頹廢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縮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結果將不堪設想。
劉備面對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無法釋懷,放大痛苦,結果在痛苦中做出錯誤決定,貿然出兵伐吳,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劇。可悲可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古人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太多的榜樣,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恨。在現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里,挫折無處不在。若因一時受挫而放大痛苦,將會終身遺憾。遭遇挫折,就當它是一陣清風,讓它從你耳邊輕輕吹過;遭遇挫折,就當它為一陣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讓它在你心中擊起驚濤駭浪;遭遇挫折,就當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顆塵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淚,就足以將它淹沒。
遭遇挫折,不應放大痛苦。擦一擦額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淚,繼續前進吧!相信總有一天你會看見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還有你嘴角邊的甜甜的笑……
[評點]文章揮灑含情之筆,開篇就如一江春水奔來眼底,激人熱情。在緊扣話題,大肆渲染一些人經受挫折放大痛苦的悲慘遭遇后,振臂一呼,亮出觀點:“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面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作者對話題逆向思維,反彈琵琶,寫得精彩而別致。行文中,作者例證豐富,選取了王勃直面挫折、達人知命、笑看人生,李白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不沉寂、不墜青云之志的事例。先從正面說理:面對挫折不要放大痛苦。然后筆鋒一轉,再例舉劉備遭遇挫折,卻放大痛苦,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劇,從反面論證和強化自己的觀點。作者評論古人又不忘觀照現實,正反對比,說理嚴肅又不乏詩意敘述。
4、針對性訓練
(1)春天,不單是四季之首的名詞。春天,與美好在一起。捱過漫漫嚴冬,人們希望春光永駐;聽著諄諄教誨,人們感覺如坐春風。春暉,為詩歌增添亮色;春雨,使圖畫洋溢生機。孩子們唱著春天的歌謠,老人們喚出青春的記憶……即將告別高中學習生活的你們,處在21世紀之首的青年人,又是怎樣感受“春天”,怎樣思考“春天”的呢?請你寫一篇作文傾訴自己的心聲或講述“春天”的故事。
[指導]審題的關鍵是弄清話題在哪些方面做了限制,在哪些方面又給我們提供了發散思維的自由。“春天不但是四季之首的名詞”,這一句話提示你要寫的春天的話題不一定是四季之首的自然的春天,可以寫象征意義的春天,比如人生的春天,人和人之間關系的春天,都可以。“春天和美好在一起”,限制你談春天的話題,只允許談它美好的一面,如說不美好的一面,就跑題了。如有的同學談1979年的春天,一個老人在中國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當然是美好的,是正確的,符合題意的,因為小平同志南方考察的結果,煥發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春天。可是你要寫,2003年的春天風沙暴數次襲擊北京,都是春天發生的事情,但是卻是不美好的,不能寫。“作為高中即將畢業的你,處在21世紀之首的時候,對春天有哪些想法”,這又是限制。一個是必須寫出高中畢業生的特征,另外必須寫出時代的特點。如果不注意這三個基本的特點,美好、高中即將畢業、21世紀之首,就沒有符合題意。
(2)命題作文:“猜”(臺灣2003年的高考作文題)
“猜”天天在我們的腦中浮現:上課可猜想暗戀的人會不會經過門外?下課后猜測哪一隊會贏得今年NBA的總冠軍賽?邊走邊猜今天好運會不會與我同在?邊寫邊猜所寫的是不是閱卷老師喜歡的題材?……事實上,人類也常靠著“猜”才有新的發現:哥倫布猜測地球是圓的而找到新大陸;哥白尼猜想地球繞著太陽轉而開啟天文學的新途;牛頓也是先猜地球必有一股力量將月球拉住,從而發現物體的質量會影響萬有引力的強度。你一定“猜”過別人的心思、舉止,或者一件你很想知道答案的事。請以“猜”為題,把那一次的經驗(可包括猜的原因、經過、結果等)寫成一篇文章,文長不限。
[簡析]按我們出題的習慣,命題作文是最簡單的,給個題目就行,寫什么,怎么寫,完全是考生的事,而且正可以從中看出考生的審題能力。然而臺灣的命題者卻并不這樣來考學生。寫這樣的作文題還有幾人會走題呢?看到這樣的題目,我們的許多高考命題者是不是要作些反思呢?我們對審題宜易不宜難的問題或許可以有更多的認識。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