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洋網(wǎng)-信息時報 作者:侯冬華 2007-09-13 15:01:17
我們中國人從來都不甘居人后,在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上也是如此。現(xiàn)如今,中國已經是論文大國,目前SCI收錄我國論文總數(shù)已上升至世界第5位。當然,對于有識之士而言,這猶嫌不足,還要打一場撰寫論文的人民戰(zhàn)爭,為我國論文發(fā)表總數(shù)達到世界第一而努力奮斗。顯然,華師附屬南國實驗小學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該校小學畢業(yè)生都要進行寫作論文并進行答辯,真正做到了論文寫作,從娃娃抓起。
據(jù)說,該校之所以要推行包括論文答辯在內的一攬子所謂“綜合素質考核”,是因為小學畢業(yè)生現(xiàn)在無需考試,其學習成果無從檢驗。學校可謂用心良苦,不過我想心里更苦的是學生。本來按地段入學,取消考試是給學生最大程度減負。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學校與家長似乎總是看著學生輕松一點就不舒服,于是想方設法地讓學生不舒服,以素質教育為名行應試教育之實。可憐學生終歸飛不出考試的掌心。難道學生的不舒服就是老師家長最大的舒服?不過也難怪學校對于考試念念不忘,而家長又對學校全力配合。因為中國最大的應試教育高考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改革的跡象。而高考又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所以學校與家長不難達成共識: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點讓孩子接受考試的洗禮,以積累充分的經驗迎接以后無數(shù)次的考試。
而所謂的綜合素質考核偏偏又采取了論文答辯的形式。這不僅是在增加學生負擔,說得嚴重點兒,這是在鼓勵學生弄虛作假。論文是什么?論文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我不否認有個別智力超常的小學生能夠進行一些研究工作,但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小學生包括中學生、大學生而言,學習知識仍然是主業(yè),既沒有進行研究工作的必要性,也不具備從事研究工作的能力。要求小學生撰寫論文并進行答辯,實際上就是鼓勵小學生去“借鑒”別人的勞動成果。如果校方僅是要求撰寫一篇“感恩”心得什么的,則大可不必用“論文”的名義,擺出答辯的嚇人陣式,那不過是一篇普通的小學生作文罷了,如此的形式主義完全沒有必要。
而在偉人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之后,似乎出現(xiàn)了把全體人民都培養(yǎng)成科學家的勢頭。專門的研究機構自然想方設法地督促員工生產論文,很多與研究工作不相干的實踐、生產部門也要求工作人員撰寫論文,而且動輒以提職、提薪為誘餌或者說要脅。于是我國迅速的發(fā)展成為論文生產大國,形勢雖然大好,卻并不可喜可賀。我國從事專業(yè)研究的部門生產出來的SCI論文數(shù)量雖然排名世界第五,但其中80%的論文是零引用。也就是說這些論文對其他人的研究和生產實踐沒有任何借鑒作用!其中可能有個別屬于超前研究,重要性不為同代人所認識,但多數(shù)令人臉紅:幾乎等同于一張廢紙。至于說非專業(yè)部門炮制的論文,不夸張地說,絕大多數(shù)都是抄襲。于是我們看到一種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象,在重視學術研究的名義下,催生出了對學術研究權威性、嚴肅性的蔑視。
小學生的心靈是稚嫩的。如果說讓他們參加應試教育是迫不得已,尚情有可原的話,那么,把成人世界泛濫的論文崇拜推廣到孩子身上,抹去他們對學術與學術研究的敬畏之心,無疑對孩子,對學術都是一種災難。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