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夢里江河blog 2008-10-20 09:40:23
吳天際的爺爺奶媽都是參與過我國第一枚原子彈研制的科學工作者。吳天際的爸爸媽媽都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在大學當教師。這樣的家學淵源特別是母親的言傳身教,以及人大附中的通用技術教育、創造教育和研究性學習氛圍,使他的好奇心和創造潛能得到了充分的培育和引導。
吳天際從小就在生活中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5歲時就有了自己的電烙鐵,9歲時就開始電腦編程,讀中學時經常幫人修電腦。他受勞技課的的啟發,獨立發明了一種新型的圓弧外徑測量工具。他平時喜歡手風琴演奏并考過了業余七級,還對動手制作、話劇、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
吳天際發明的“圓弧半徑測量尺”幫助他贏得了2005年度“明天小小科學家”的稱號,他本人和人大附中因此各獲5萬元的免稅獎金。“明天小小科學家”是我國對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的最高獎勵,每年在全國包括港澳地區只授予三名中學生,而他是那一年的第一名。因為這一殊榮,吳天際還沒等到畢業,他的大幅照片就掛在了人大附中高中樓大廳里,與獲得奧賽冠軍、高考狀元的學長們并列。此外,他在高二獲得了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北京賽區一等獎,高三時獲得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市長獎和一等獎。
這些獎項中的任何一項,都足以保送他到國內任何一所頂級大學的熱門專業。面對名校的盛情邀請和親友們的各種建議,他從容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直到如今,關于取消保送制度的議論還不絕于耳。吳天際對此發表了如下看法:
前一段時間,我看到有人提議說保送生這個制度應該取消,我覺得不公平,其實這是對于高考這種制度的有益補充,你如果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的話,你就能體現自己的才能。給予在發明創造上得獎選手保送名額,這是對于發明創造的一種保護,如果不保護,這種發明創造能力,就可能得不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成績也會受一定的影響。
吳天際這番話,看起來是為自己辯護,其實不然。他盡管搞發明創造和學科競賽花費了很多時間與精力,但通過勤奮學習,各門功課也沒有耽誤。他06年參加高考,成績是677分,比清華錄取線還高出不少呢。高考后不到兩個星期,他又參加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總分613分,而當年的四級通過線只有425分。
不過,據夢里江河所知,憑科技創新的突出成績(例如研究蜘蛛等小動物)而保送到項尖大學的同學中,確有極少數是因文化課吃不消而不得不轉系轉專業的,大學里的因材施教也很重要啊。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