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4 09:13:10
“琴”字的上左“王”字最后一筆由“橫”變為“提”;“殺”字底下的“豎鉤”改為“豎”,最后一筆由“點”改成“捺”……歷時8年研制的《通用規范漢字表》12日起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對44個漢字字形進行了微調。這一調整牽動了不少學生和家長的神經:對這些早已寫成習慣的漢字,一朝要改,萬一在考場上寫錯了咋辦?會不會因此扣分?
教育部:
字體微調主要針對印刷規范
19日,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針對網上熱議的“調整44個漢字寫法”做出了最新解讀。解讀中稱,經過對字形的調整和美化,進一步取得與宋體字筆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趨于規律性、系統性。
前日,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司司長李宇明表示,比如“糴、汆、褰、衾”的末筆“捺”變“點”,可能是參考書法中的“避重捺”;轉變筆形,是為了使整個字重心穩定、間架勻稱、字形活化。對爭議較大的“琴”字,他認為,其實在目前的書寫體系中,“柴”字的“止”、“碧”字的“王”、“地”的“土”都將下面一“橫”寫成了“提”。“在對該字表進行討論時,大家參考了清華大學美術系、北大方正字體設計專家的意見。
”他強調,微調不會對老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響,主要是針對印刷規范而言。
學生擔憂:
“親”字多了鉤算不算錯?
但教育部的解讀并未讓學生和家長放心。“如果這表真成規范了,是不是高考我們也得按照這個來?”鹽道街中學高二學生周鳴昨日告訴記者,他平時挺粗心,寫了10多年的字,要改并不容易,如果高考時自己不小心沒按規范來,“親”字多了鉤,會不會被判成錯別字呢?
石室聯合中學初二學生的家長陳先生昨日也專門就此事咨詢了學校老師,老師的回答自然是“不清楚”。“因為這個原因丟分確實不值啊!家長們應該團結起來,堅決抵制。”陳先生和兒子昨天輪番上網頂帖,“希望教育部能看到一邊倒的輿論,不讓它通過。”
語文老師:扣不扣分存爭議
對于學生和家長們的擔憂,老師們又是如何看待的?
樹德中學一位語文老師告訴記者,如果《通用規范漢字表》最終頒布,那就成為一條“法令”,具備行政效力。那么,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按照修改后的寫法寫,就屬于違規,“應算教學失誤”。而學生在考試中出現不規范的情況也是不允許的,“因為,高考本來就要求考生們寫規范的字。”
對此,成都七中語文老師羅朝輝卻認為扣分暫時還沒有必要,“畢竟手寫是很隨意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寫法,小小變動不會有影響。”羅老師表示,自己曾多次參與高考評卷,只要不影響字跡的辨認,是不會扣分的。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李誠則表示,即便一個法令要執行也會有緩沖時間,考生和老師們都能有時間適應。對考試的影響也不會太大,因為“手寫的區別并不大。”
文字學專家:
規范應考慮手寫習慣
四川大學歷史學院古文字教授何崝昨日對《通用規范漢字表》中修改的44個字進行了逐一分析,他認為,“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這44個字的變化還是合理,并且應該的。”
但同時何教授也指出,《通用規范漢字表》是按照印刷要求來制定的,對于手寫的習慣和隨意性考慮并不充分。他認為,對于教學尤其是考試中出現的一些“不影響辨認度”的手寫體應該寬容一些,甚至在《通用規范漢字表》中還應備注一些手寫體的樣式,這樣才能最終消除社會的疑惑和爭議,也解決考生和家長們的擔憂。
“漢字‘整形’是一種浪費”
“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就如同一個巨人從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一路奔來……這文字改革好比是‘修腳工夫’,操刀的工匠們千萬小心,別傷了巨人的皮肉!”成都八旬老者黃超遠昨日給本報寫來的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擔心。
在黃老先生看來,如果此次調整通過了,一方面會造成大量浪費,“《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要重新出版,里面可是上億元的商機哦,真的是‘一字千金’。”而另一方面,由于文字的書寫大量被電腦替代,字形在大體上一眼就能辨認,“你這小小修改,太沒意思了!”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