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4 10:21:23
如何看待部分漢字“微調”
日前,教育部就《通用規范漢字表》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擬對“琴”、“親”、“魅”等44個漢字的字形進行調整。此外,還恢復了51個異體字。此次征求意見將截至8月31日。
一時間,部分漢字“微調”引發了公眾的熱烈討論,許多網站也對此進行了問卷調查。不少人對相關漢字法定調整后可能引起的書寫混亂、書籍改印以及調整的意義等問題提出了不同看法,一些人擔心這一調整“將影響自己的銀行戶頭和檔案戶籍資料”等,另一些人把調整戲稱為“漢字整形”,甚至認為此舉是“瞎折騰”。
如何看待此次漢字“微調”?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質疑之一:字形調整是否讓公眾重學寫字
專家解釋:調整的是宋體字,我們書寫的是楷體字
當“親”字的下半部分改為“木”時,一些人覺得它不熟悉也不“親切”了。與“親”一樣被“微調”的字還有43個,這是否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學習這部分漢字呢?
《通用規范漢字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字形調整是根據45年前《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的規則,就是原來已經定的規則里面的兩部分意見和原則來制定的。第一個原則是筆形變異的原則,即在左部件最后一筆是橫的時候為了連續書寫需要變提;第二種是在漢字書寫的時候要避重捺,即一個字不要有兩個重捺,因此就需要把一個捺變成點。那么變哪個呢?如果這個字上面大、下面小,那就把下面變點;如果下面部件承托上面部件,那么下面就保留捺、上面變點,這是筆形變異的方式。
“我們字形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做了筆形上的微調,而且這個量還不到千分之六,大家為什么要重新學習漢字呢?”王寧說,加上宋體字是給人閱讀的,漢字識別本身有細微性,細微的筆形變化不會影響閱讀,楷體字書寫的時候是很細微的,但是楷體字現在還要跟書法家和小學教師們商量才能確定是否調整,我們現在所調整的,只是供閱讀或者供機器、電腦來用的字形,談不到要重新學習漢字。
專家還表示,新字形的教學將從字表實施后新入學的小學一年級開始,而且調整不會影響到在讀學生的學習以及包括中考、高考在內的各種考試。
質疑之二:改動后電腦識別、字典、書籍改動工程是否很大
專家解釋:不會影響電腦對一些字本身的識別、調用
“琴”是女性取名的常用字之一,“微調”后的“琴”字發生了變化,一些女性在辦理證件、考試升學時,電腦會不會無法識別,從而帶來麻煩呢?而電腦本身為了增加識別功能需不需要重新制作硬件或軟件呢?字典、相關書籍的改動會不會增加費用?“新疆”、“琴臺”等涉及的地名改動會增加成本嗎?這些都是大家十分關心的現實問題。
王寧解釋道,漢字在信息時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屬性就是碼,在內碼里面有一個抽象的標準字樣在里面,只要這個字放在碼位上,打出來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沒有必要大動干戈重新制造硬件或者重新做軟件。對電腦來講改正一個字的樣子不會影響到我們打字,更不會影響到電腦對于過去的一些字本身的調用和識別。
相關專家也表示,《通用規范漢字表》是征求意見階段,會盡量吸收大家的合理建議;字典等書籍等再版時改動,不會像大家所擔心的那樣對書籍直接回收;字表的所有執行問題都會和有關主管部門商定。
質疑之三:調整漢字是否意味另搞一套,丟掉祖宗的傳統
專家解釋:字形規范化才能快速高效
一些網友認為,調整漢字如果只注重美感,就把傳統的東西丟掉了。比如“殺”字,本身下面像鉤像矛,有“殺氣”,下面改成“木”后,感覺就變了。專家解釋,這次調整字形有些地方參考了臺灣的字形。
對此,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費錦昌在新華網上對網友解釋道:“這次微調44個字的字形性質,不是我們另外搞一套東西,更不像有些人講的把祖宗的字形改掉了。”他進一步闡釋說,在1965年的時候,當時書報上面印刷的字形很混亂,為了糾正混亂局面,文化部和當時的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了一條規則《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這里面的規則制定得很詳細,一共有6196個字,執行了45年以后,我們發現規則不錯,但是它的規則沒有貫徹到底,里面有很多不統一的地方。
費錦昌認為,社會發展得越快,對于各行各業包括漢字規范化的要求就越高,規范化才能快速和高效。
質疑之四:沿用半個多世紀的漢字已成為習慣,現在調整是否“瞎折騰”
專家解釋:從整個社會繼承歷史傳統看,才能看到實質
對于中國人來說,漢字幾乎是須臾不可離的,沿用了半個多世紀,這些漢字寫法已經成為習慣。一位網友舉“矮”和“射”的例子,“委矢”是“射”的意思,而“身寸”卻是“矮”的意思,也許我們不知道是在哪個朝代把這兩個字寫錯了,但是既然形成習慣,就沒必要糾正。現在的44個漢字修改是不是在“瞎折騰”呢?
《中國書法》雜志原主編周志高在接受新華網訪談時舉例說,比如彈琴的“琴”,第一個王字最后一筆印刷宋體是平的,現在改為一提,符合書寫的習慣,也符合書法家書寫的規律,過去很多書法家如王羲之等,都是這么寫的,自然、漂亮,更符合書寫規律。
費錦昌表示,這是行筆的自然過程。王寧認為,我們現在的工作不僅是對寫字方面的促進,還是對規范字體的促進,人人都要有規范意識,把字寫得規范一些。電腦再發達也代替不了手寫字,寫字本身是認字的一種手段,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是要邊寫邊認,邊認邊寫,學生對漢字有親和力才能記得住。
“這就是說,漢字的書寫要有親和性,這樣才能增加我們對本民族的文化傳承、對我們自己三千多年一直到今天為止都沒有經過變化的表意文字、這樣一種讓外國人羨慕的文字的熱愛。”王寧說,“我們應當看到這樣一些精神層面的問題,不是大家寫得越方便越好,愿意怎么寫就怎么寫。從整個社會發展、整個社會繼承歷史傳統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才能看到它的實質。”
質疑之五:調整是否給教學帶來負擔
專家解釋:教師每年的知識都需要更新
雖然不影響書寫,但這些漢字筆劃的不同還是會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一定負擔。該怎么告訴孩子同一漢字宋體寫法和楷體寫法之間的區別呢?
王寧認為,老師們的負擔確實很重,但是任何一個教師每年的知識都是要更新的。更新這些漢字,其實和教師每年需要吸收的新知識,包括文學知識、語言學知識等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做的調整關鍵是合不合理,如果是合理的,老師們是不會對必要的知識更新不耐煩的。
專家們希望,漢字調整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多人提出不同意見是必要也是正常的,畢竟《通用規范漢字表》還在征求意見階段。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是語言文字工作者的職責所在,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通用規范漢字表》公開征求意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李宇明日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幾天,社會各界人士十分關注字表的征求意見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其中包括字形調整問題。我們一定認真、虛心聽取意見并盡量吸收各種合理建議。”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