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09-09 09:28:40
“師者如蚌”,初次聽到這個詞語,你一定會感到很詫異吧,我也是。
這是從學生那里聽到的一個詞,當時只是想,只聽說有把老師比作“紅燭”、“春蠶”、“人梯”、“艄公”的,是在贊揚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把教師比作“蚌”,又作何講呢?我一直納悶著,苦于無所感悟,便把這個詞惦念在心里,直到一天我讀了一則故事,才潘然醒悟,原來“師者如蚌”卻蘊涵著深厚的哲理。
故事發生在英國的一所小學里,學校的校長很喜歡小動物,在他飼養的所有小動物中,他最喜歡一只叫“拉愛科”的小狗。因此,他經常在課余的時間帶著“拉愛科”跟學生們一起玩耍。可是,有一天,校長突然發現“拉愛科”不見了——最終,他在花園邊找到了心愛的小狗,卻發現小狗被剖開了肚子,內臟幾乎全被掏了出來。“兇手”很快就找到了,是小學生麥克勞德,這個孩子有一顆特強的好奇心,老是想看看狗的內臟是怎樣的。校長決定給他以懲罰,罰他畫兩幅畫——一幅是人體骨骼圖,一幅是人體血液循環圖。后來呢,麥克勞德成為一位有名的解剖學家,那兩幅畫至今還收藏在英國皮亞丹博物館里。
我很驚嘆于這位校長的高明的懲罰手段,麥克勞德的后來成名,得益于校長對他小時侯的好奇心的保護和引導。孩子有錯,應該教育,但怎么教育卻大有學問。有一些教師面對孩子們的過失與錯誤純粹為了報復和解恨,認為教育有錯誤的學生就是把他們制服,讓他們不敢再犯,害怕犯錯。學生一旦有點錯誤,就不分青紅皂白大聲喝斥,侮辱,貶低,使孩子們的幼稚心靈遭受難以承受的刺激。而麥克勞德的校長呢,心愛的小狗被毀,最初,他一定是暴怒的。然而,他卻是容忍了,接受了,而且給出了一種美麗的“懲罰”。這,不正像一枚蚌面對突然襲入的砂子嗎?——一種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
是啊,師者如蚌!孩子們的過失與錯誤是一粒粒砂子,從某種角度來說,那是一種干擾、一種破壞,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侵害。然而,偉大的蚌卻沒有任何的拒絕,卻是默默地接納他,用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愛去浸潤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去感化他,直至把那沙礫變為晶亮閃光的珍珠!
師者如蚌,“蚌”,是一種寬宏與無私,是一種包容與接納,是一種博大與精深,是一種至真與至誠,是一種至韌與至愛!
我在想,如果每一個“為人師”者都有“蚌”的意志與胸懷,那么我們的校園又會是多么明媚和燦爛啊!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