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09-21 09:36:37
深度調查:外來娃在京“借讀”的不平等待遇
摘要:北京中小學外來娃在京“借讀”的比例已超過三成,并且逐年升高。然而,和普通北京孩子相比,許多方面他們享受不到和正式生一樣的待遇。借讀生不容易得到應有榮譽,也享受不到和正式生平等的待遇,使得這些孩子成為“被拋棄的群體”。 |
今年新學年,北京市中小學超過三成的新生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外地借讀生在北京中小學占的比例逐年升高。然而,他們入學比普通北京孩子困難,許多方面享受不到和正式生平等的待遇——
一、尋找接收學校不易
進入9月份,在北京五棵松附近一家公司工作的李力最怕早晨走在上班路上,那條每天必走的路旁有一所小學,7點半多正值家長們送背著書包的孩子上學的時間,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的情景讓他有些悵惘、自責。
四年前李力調到北京工作,妻子和孩子呆在老家。為了一家團圓,李力從5月份就開始奔波,決定給將讀四年級的女兒在北京找一所學校。然而,他一次次失望而歸。公司附近心儀的這所小學招生辦工作人員告訴他,從2月底開始就有家長在招生網站上登記,已經排了近200人,而學校最多可能接收三四十名借讀生,他肯定沒希望。附近幾所學校跑下來,李力失望地發現,學校答復基本都是借讀名額已滿,或者沒有借讀名額,只有一所基礎薄弱校表示可以接收。
“朋友讓我轉折尋找幾個在教育機關或小學教務部門工作的人,只要關系到位,插班借讀是沒有問題的。可是,我沒本事,太不好的學校又不想讓孩子上。現在我愛人和孩子又回老家了。”李力無奈地說。
據記者了解,像李力一樣,在北京工作戶口仍在老家的人員數量是個巨大的數字,讓孩子在身邊上學、一家團圓是他們中很多人的愿望。每年9月份開學前,甚至從寒假剛剛結束后,相當多沒有北京戶口的家長帶著孩子在多所學校間奔波、輾轉,希望能圓孩子在北京的上學夢。
依據市教委的借讀政策,原則上所有的公立學校都應接收借讀生。北京市自今年1月1日開始,對公辦學校義務教育各類借讀生不再收取借讀費。學校按照區縣規定的辦法安排學生,而學校也有一定的自主權。
據統計,今年新學期,北京市小學和初中迎來18.4萬名新生,其中超過三成的新生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京外新生達到6萬人。
記者對北京多家小學招生咨詢處進行采訪后發現,不同學校在是否接收借讀生、具體接收名額方面差距較大。東城區教委在每個學區內劃分出一兩所學校定點接收外來人員子女,如東四七條小學對于片內借讀生原則上無條件接收。朝陽區實驗小學工作人員表示今年接收了一定名額的借讀生。而五一小學、海淀區太平路小學均表示不接收外地來京借讀生。
北京市教委多次出臺文件,規定流動人口中隨父母來京的孩子有權接受義務教育。可以說,在北京孩子九年義務教育是有保障的,不存在上不了學的問題,但是由于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很多區、市重點小學解決不了外來人員子女的問題,招收借讀生的名額寥寥無幾。借讀生入校存在可以接收的學校少、這有限的幾所學校多數屬基礎薄弱校等問題,難進好校是個不爭的事實。
二、受關注度不高
今年是夏葉轉入公立小學的第二年,在學校她依然很沉默。去年,夏葉被迫離開了曾經就讀的農民工子弟學校,那所學校因為辦學條件差被停辦,父母經過努力把她送入離家很遠的一所公立小學讀書。每天她得早早起床,坐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到學校。到新學校后同學們不愿和她在一起玩,夏葉常常一個人對著天空發呆,她懷念以前在農民工子弟學校和同學有說有笑的日子。
北京現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外地借讀生已占約三分之一,他們要想融入公辦學校正常的學習、生活環境,存在一定的困難。有的學校對外地借讀生和北京學生不能一視同仁,同學也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些直接反映在評優、課外活動等方面,常常讓很多借讀生感覺被忽視,難以融入集體,內心脆弱、敏感。
外地借讀生在學校經常遭遇尷尬。參與公平競爭的機會比北京戶口的孩子少讓很多孩子耿耿于懷。朝陽區某小學林老師坦言,學校許多評優活動、大型社會活動只針對北京戶口的學生,很多借讀生雖然成績優秀,卻沒有表現機會,得不到應有的榮譽。而如市級、區級三好學生的評選,她所在學校借讀生都是不參加的。
而教學評估體系也讓借讀生處于容易被忽視的境地。對于借讀生而言,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不會對評價學校教學水平產生影響,也不會影響到所借讀學校日后升學考試的總體成績,因為上級部門只根據統計的正式生中考成績對學校進行評估,這讓老師更偏重對正式生的培養。如果借讀生自己沒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在教學上就可能受到老師的忽視。
“老師給學生進行單獨輔導時,基本上都選擇正式學生。”東城區一位初中英語教師直言不諱。
不能讓借讀生被“邊緣化”
相對進小學,外地借讀生“小升初”更是一個難題。不少借讀生的家長反映,借讀生“小升初”只能自己聯系學校。雖然北京市教委要求不收借讀費,但很多學校需要交捐資助學費。今年5月份,海淀、石景山、朝陽等多數區縣考試中心表示,借讀生只能自己聯系學校,不能參加推優、特長生或是大派位。一些“牛學校”也不會有預留的名額供給借讀生。借讀生沒有正式學籍,即便是市三好也不能享受和本市學生相同的待遇。
借讀生不容易得到應有榮譽,也享受不到和正式生平等的待遇,這必然在他們幼小的心里烙下痕跡,對于他們個人的成長不利。有教育專家指出,中小學時期正是孩子人格成型的關鍵時期,如果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溫情與愛心的教育環境,將會導致孩子人格的異化。
全國人大代表俞學文稱這些孩子是“被拋棄的群體”,因為他們沒有北京戶口,在現行政策下,即使父母擁有北京“綠卡”,等待外地借讀生的也是將來回老家高考,為此,很多孩子讀完初中不得不無奈地回到老家讀高中。他認為他們既不能融入當地城市主流參與公平競爭,又難以回歸原籍,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趨于邊緣化和被排斥化。
兒子自小學至高中二年級在北京借讀的學者張麗談到,兒子跟她說,在北京借讀的經歷始終是他心里的陰影。她聽后無語。張麗呼吁從意識和行動上徹底取消“借讀生”這個詞匯。她認為“借讀”這個詞的產生本身便體現了教育的不公平。“借讀生”這個稱呼含有歧視的意味:這些孩子的父母都在本地工作、交稅,他們應該正常上學。
借讀生的種種遭遇可以說是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在教育上的糾纏不清。在教育問題上,只有注重公平、兼顧效率,才有可能拿出切實有效的方案,解決外地借讀生就學難、入學后問題重重等。在這些方面,北京市一些區縣已經邁出可喜的一步,如今年西城區小升初政策規定,西城區的借讀生可與本區學生同等享受小升初推優入學政策,他們可申請參加多種招生辦法和推薦派位入學,也可按借讀小學所在派位片參加劃片派位入學,這些努力讓人們看到了政府促進教育公平的決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