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11 14:19:40
摘要:趙多多的媽媽告訴記者,作為家長本來就應該鼓勵并引導孩子利用假期時間多讀書。但是,卡上必須附孩子看書的照片,這就未免太形式主義了。張女士說:“孩子會覺得只要拍張照就能交差,從小就把素…… |
臨近開學,記者發現不少家庭還在為孩子的寒假作業發愁:看課外書要拍照為證,做好湯圓要邀請鄰居吃,一年級的小學生要扎燈籠交作業……
這些五花八門的寒假作業,很多都不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最終得依靠家長代勞。學校“動口”,家長動手,以培養孩子綜合能力為目的的素質教育,變味了布置給父母的“家長作業”。素質教育變了味,第二課堂走了形,成了孩子們的“第二負擔”。
寒假作業拍照為證
在杭州讀小學一年級的趙多多這幾天正在媽媽的幫助下制作“讀書卡”:讀書卡上要寫上自己在寒假期間讀的一本書的名字,寫上喜歡這本書的理由,更重要的是,貼上自己讀這本書的照片。
趙多多的媽媽告訴記者,作為家長本來就應該鼓勵并引導孩子利用假期時間多讀書。但是,卡上必須附孩子看書的照片,這就未免太形式主義了。張女士說:“孩子會覺得只要拍張照就能交差,從小就把素質教育當成一項任務在完成。”
航航的一個假期作業是要自制一份春節禮物送給需要的人,并和禮物的接受者合影。為了別出心裁地完成這個任務,沈女士和兒子合計半天,最終決定把航航寫的一個“福”字獻給在春節期間依然堅持工作的列車員。
“我們特意花錢買了去上海的動車組車票。”沈女士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還有些哭笑不得,“一開始列車員還不答應,我們和她解釋了半天人家才和航航合了影。”沈女士告訴記者,現在學校好多作業都需要家長以填反饋表、拍照等方式作為孩子完成作業的憑據,數碼相機、打印機已經成了孩子完成作業的必備“文具”,家長們就是孩子完成作業的勞動力。
“學生作業”家長做
趙多多的假期作業中還有一項是要編一份8開大小的手抄小報,她不知道8開有多大,只知道這個小報在開學后要統一上交并參加評比。趙多多在學校是個優等生,一聽說要參加評比就不敢馬虎,每天都纏著媽媽和她一起編報,這也為難了張女士。
“一年級的孩子認識的字也不多,讓她要完成8開大小的手抄報,難度不小。顯然,這個作業的主要工作量就轉嫁到我們家長頭上了。”張女士和女兒一起翻圖冊,選插圖;還要替女兒排版,設計內容,幫女兒打好格子,看著女兒把字抄上去,母女倆前后足足花了兩天時間才完成小報的編輯工作。
學校給家長布置作業并不是從這個寒假開始的。杭州西湖區一所小學的家長告訴記者,兒子現在念三年級,三年下來,她糊過風箏,扎過燈籠,種過蔥,還做過空氣動力車模,都快成十項全能了。
這位家長說起來一肚子氣:“扎燈籠是一年級作業,不要說六七歲的小孩,我們大人有幾個會扎燈籠的?這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的家長直接去買個燈籠了事,我們兒子不同意,大哭一場。最后我們全家人動員,折騰一天做了個燈籠。”
據了解,今年杭州三年級小學生的勞技課考試內容是根據書本圖解做一輛空氣動力車模。“要買來其他車模拆下輪胎,用鋸子鋸下三合板,剪開易拉罐,鉆進螺絲釘。”這位家長說,“孩子只能在一邊遞個螺絲刀,參與不了,也沒興趣,更談不上提高動手能力。為了勞技課拿個優,家長只能代勞。”
別讓素質教育走上歧途
航航的班主任說,素質教育是考核學校教育成果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素質教育不同于應試教育,沒有量化指標,為了把素質教育辦得熱熱鬧鬧,就出了各種各樣的“面子工程”作業。拍照片一方面可以監督學生完成作業,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辦展覽,一舉兩得,所以成了素質教育的常用手段。
許多家長認為,素質教育成了學校重要考核指標是一種可喜進步,既然素質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核心目標,這些作業就應該在學校里由老師指導完成,而不是帶回家變成“家長作業”,成了孩子和家長共同背負的又一座“大山”。
記者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小學生的勞動課,至今記憶猶新。那時沒有統一的課本,老師自己找上課的題材。老師有一次讓同學們每人帶一把剪刀,學習的內容是用左手給右手剪指甲;有一堂課的內容是用彩色玻璃紙觀察日食;還有一堂課是每人發一小包泡打粉,自己帶水、鹽和糖,自制汽水,既能讓孩子們學到一點小本領,又能激起孩子們的興趣。可見,對于“有心”的老師來說,生活中教育的素材俯拾皆是,社會進步,生活水平提高,并不意味著素質教育就要高檔化、復雜化。
有的家長認為,學校、家長和學生都把精力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漂亮作業上,卻忽視了綜合能力的培養其實重在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潛移默化的滲透。這種背離素質教育本意的作業,最終只能把我們的教育引向另一個歧途。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