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19 10:40:00
摘要:在蘇北,“新農村建設”需要解決的兩大難題,一是資金,二是人才。對于大學生任職村官,國家行政學院著名教授、人力資源教研室主任劉旭濤博士認為,長期以來農村成為人才的“洼地”,鼓勵大學畢…… |
7月10日,江蘇1011名大學生“村官”選拔名單敲定,這也是該省首次選拔千名學子赴蘇北五市經濟薄弱村任職“村官”。本周雙休日,江蘇省選拔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計劃將舉行出征儀式,為這1011名奔赴蘇北五市25個縣(市、區)的1011個鄉村“走馬上任”的大學生集中送行。
昨日,江蘇省委組織部專門召開了相關座談會,請來4名即將赴任的“準村官”暢談上任前的感想。會上,4名“準村官”代表紛紛表達了奔赴蘇北的決心,“農村需要我們。”即將“獻身”鹽城的揚州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的應屆碩士畢業生姚洪兵一句話,道出了所有“準村官”的心聲。
然而,面對這些“準村官”,面對這些即將遠離都市生活的“80后”,有人卻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有好的“帶頭人”,作為剛出校門缺少社會和基層工作經驗的“大學生村官”,究竟能給農村基層帶去什么?這一舉措真能破解新農村建設人才之困?大學生們到底是沖著待遇和機會來的,還是真想到農村來開創事業?如果帶著功利的目的能否真正為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行成于思,毀于隨。不難想見,這一長串的提問不僅帶著發問人的憂思,更帶著社會的冀望。所以,如何為這些“任前憂思”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將成為大學生村官工作實踐中所肩負的重要責任。
建設新農村人才要先行
蘇北五市,其地理幅員和人口規模,堪稱江蘇的“半壁江山”。但蘇北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農業經濟占很大比例,作為江蘇經濟欠發達“洼地”,蘇北新農村的建設任重道遠。
近年來,蘇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正穩步加快,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然而部分地區與“小康”二字還相差甚遠。其經濟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村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層次較低,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同時還欠缺掌握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能力。
在蘇北,“新農村建設”需要解決的兩大難題,一是資金,二是人才。對于大學生任職村官,國家行政學院著名教授、人力資源教研室主任劉旭濤博士認為,長期以來農村成為人才的“洼地”,鼓勵大學畢業生當“村官”,正是搭建農村人才“高地”、促進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力舉措。“選任大學生村官是人才培養和新農村建設雙贏之舉。”劉旭濤說。
這次面向全省高校選拔的千名本科以上學歷大學生到蘇北1011個經濟薄弱村工作,他們將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或村委會助理職務。此舉開全國干部人事制度之先河,大學生村官全部列入鄉鎮全額撥款事業編制、享受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工資待遇。
在當前就業難、在大城市就業更難的嚴峻形勢下,國家在待遇和保障上給出如此優厚的條件,對大學生“自降”就業門檻,主動到基層去建功立業,不少人在嘉許的同時提出了疑問——“就業難”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們對“村官”的選擇是出于自己對農村的感情,抑或是出于自己對這份職業的興趣,還是僅僅是因為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
有觀察人士認為,任職“村官”,可能是大學生在嚴酷就業環境下的現實選擇,這種選擇很可能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權宜之計,是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畢竟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一村一名大學生”的工資待遇及政策優惠還是具有一定的誘惑力。
該人士稱,當今社會,物欲橫流,大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都變得異常現實。十年寒窗苦讀,畢業后找一個環境待遇俱佳的工作,在繁華舒適的都市里謀求自己的“一席之地”是每個人的心聲。然而,市場經濟的法則是優勝劣汰。因此,本次選拔就有大學生抱著做1年“村官”,借此“跳板”相關的政策待遇再去考研、考公務員的心態。
“思想優勢莫因基層打折扣”
然而,局外人的“現實觀”,并沒有遮擋所有大學生“村官”的腳步。
已經接到錄用通知的宿遷籍畢業生付晶晶告訴本報記者:大學就讀于鹽城師范學院廣電專業,在某電視臺實習的時候每次接觸的就是農村題材,加之本來就生活在農村,所以對農村的感情越來越濃郁。“現在的就業形勢不是很樂觀,而‘村官’政策也比較優厚,此舉既服務于農村建設,又給畢業生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就業途徑。至于相對較差的生活條件,我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心理準備。”
付晶晶說:“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穩步走好,切實走下去。”
然而,相關人士對大學生“村官”也提出一些疑問,“大學生村官”人員絕大多數為“80后的一代”。這些從小吃著棒棒糖,抱著玩具長大的“一代”是否有能力承擔起新農村建設的重任?新農村建設中,大學生“村官”理想和現實的價值能否一致?
“作為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社會經驗還不足,特別是基層工作經驗更是無從談起。大學生到農村后,思想很可能被現有村干部同化,那么大學生本來具有的思想優勢將不復存在,對新農村建設的推動力勢必將大打折扣。”對于大學生任職“村官”,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沐金華博士表示了不少擔憂。
教育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表示,即便是出身農村的大學生,在幾年的城市學校生活中,多少脫離農村生活生產的環境,甚至有的大學生雖然出生成長在農村,但是在長達十幾年的讀書生涯中,并非全面而真切了解“三農問題”,退一步講,縱然大學生們所學的專業對口,但是從書本知識的掌握到實踐經驗的取得,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積累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是否可以真正為大學生“村官”提供充分發揮才能的平臺?能否以有限的大學生資源帶動蘇北全局發展?這些大學生赴任后,多久才能扎根農村并融入當地?其實問題遠不止這些。
“急功近利心態萬萬不能有”
村,是全國最小的行政單位,“村官”,是全國最小的“官兒”,但他們是廣大農民的主心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是黨和國家賴以與全國9億農民保持血肉聯系的紐帶。
農村的干部隊伍建設、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高素質村官。
鹽城市委組織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員介紹說,現在的新農村建設缺少有為青年,就目前農村的村官來說,知識層次不是很高,而大學生“村官”恰能和現在的村官形成優勢上的互補。“但是,還存有一些讓人擔心之處,因為不排除有些大學生是抱著較強的功利目的,而服務農村建設,急功近利的心態是萬萬不能有的。”該工作人員稱。
從2001年起,東海縣在江蘇省率先公開選拔20名大學生進村任職。在這些大學生“村官”中,現任白塔埠鎮白塔村支部副書記,同時在鎮里也擔任工業方面辦事員的楊月軍以“過來人”的身份,建議說,這批新的大學生村官既然有志向到農村工作,那么就應該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扎實工作,從小事做起,保持樸實的工作作風,特別是學生黨員,更好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多向村里的老黨員請教學習,畢竟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都比較欠缺。
“大學生‘村官’要和農村的實際工作做好融合,還需要一定的過程,也需要大學生‘村官’們不斷學習,不斷充實。”楊月軍說。
有學者指出,希望“大學生村官”們的選擇都是出自自己內心的價值判斷、出自對農村的熱愛和責任、而不是出自那些虛名虛利的誘惑和承諾。因為,盡管今天的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一職難求,但是如果你的選擇并非出于興趣和愛好,并非出于價值需求,那只會在耽誤自己青春的同時給社會也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大學生能推動現有干部奮進
鹽城師范學院組織部、統戰部部長薛建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農村干部隊伍是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農村青年受文化知識的限制,具備接班條件的人并不多。而大學生村官有知識、有文化、有激情、有斗志、有創新精神,培養為村干部后,他們的朝氣必然會“刺激”現有一些村干部奮進,吹散長期集聚的沉沉暮氣,對現有村干部年齡結構、文化結構、優化整體素質的益處都是顯而易見的。
大學生做“村官”,對于畢業生而言,這等于給了他們職業生涯多了一個選項。畢竟城市的發展空間有限,能提供的崗位有限,而求職者數量相當龐大,這就意味著必定有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就不了業。而缺乏知識學歷高、致富能力強人才的農村,能給他們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
“農村本身具有廣闊的就業市場和發展潛力,再加上國家政策逐步向農村傾斜,必將激勵大學畢業生關心農村建設、獻身農村發展,為發揮特長、實現自身價值提供無限的舞臺。”薛建華說。
江蘇省蘇北農村人才市場就業指導部主任吳標同樣認為,經濟薄弱村干部隊伍思想觀念陳舊,年齡老化等是阻礙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全省目前公開選拔年紀輕、素質高、能力強的大學生擔任經濟薄弱村干部,勢必將作為一股新鮮血液融入新農村建設大潮中去。
大學生“村官”如果能把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運用到經濟發展上,以新的視角審視社情民意,在村經濟發展中勢必發揮很強的帶動作用。對于大學生來說,今后在面向社會、面向現實、面向農村時,都是一件百益無害的好事情。有利于讓大學生磨煉意志,提高能力,全面發展。
學會抱團合作融入新農村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吳標認為,“新當選的‘大學生村官’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加強學習,提高素質。要加強對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和農村工作知識的學習,注意把所學知識與農村實際結合起來開展工作,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做一名合格的‘村官’。二是要加強調查研究,盡快進入角色。對所任職村的情況要盡快熟悉,廣泛聽取干部群眾意見,了解群眾所想、所需、所盼,尋找適合所在村致富的途徑,取得干部群眾的支持,帶領村民盡快致富。三是要堅定信心,發揮作用,盡快成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力軍,成為自己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典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道路上建功立業。”淮陰師范學院組織部、統戰部部長顧建國說。
為了實現“大學生”身份與“村官”身份的結合,大學生“村官”要做的是努力適應農村的環境,盡快將自己的學識以合適的方式與農村的實際工作結合。
而當地農民,則應該積極配合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真正做到尊敬科學、尊敬知識、尊敬人才。只有互相團結,農村的發展才能更上一個臺階。
對于使用這些大學生村官的基層組織而言,則既要給大學生村官們以時間來適應和成長,也要注意發揮大學生的年輕與朝氣,特別是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現代理念。“也就是說,‘大學生村官’這一人力資源的供需雙方都要在‘大學生’與‘村官’的結合上做足文章,尋求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所展現的價值與意義。”沐金華說。
選拔大學生“村官”計劃,需要大學生、政府、當地農民等社會力量三者“抱成團”合作,大學生“村官”才能夠進得來,站得穩,留得住,使之更有可持續性和可復制性。(李知軍)
相關新聞<<<
省委組織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大學生“村官”選拔出來的1011名人選中,任校學生會負責人、校學生會中層干部、系學生會負責人、系學生會中層干部及班干部人數占一半以上;曾獲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團干部、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的占一半左右。
江蘇省選拔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同志介紹說,目前江蘇省已進一步細化制定了激勵保障和培養鍛煉大學生“村官”的實施意見,以期能幫助大學生“村官”迅速適應新的工作與鄉村生活。
在“紅頭”文件保障的基礎上,還將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提供干事創業舞臺。根據大學生的專業和特長,相應地分工負責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二是落實培養鍛煉措施。省里統一制定培訓計劃,各市集中組織大學生進行上崗培訓。縣鄉領導干部也將定期走訪,及時為到村任職大學生解決實際困難。三是加強跟蹤考核和動態管理。對政治素質好、工作業績突出、發展潛力大的,及時列入縣鄉黨政機關后備干部名單,有針對性地加以培養。對工作不勝任的及時進行調整,始終保持隊伍的生機與活力。據悉,目前各市、縣已做好迎接大學生“村官”任職的準備。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