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而思初中語文教研 作者:李維 2011-11-09 10:30:19
初中語文《左傳》名著閱讀知識要點。中考語文要考察的名著知識要點并不少,所以同學們要學會在日常的名著知識積累。下面,整理了《左傳》知識要點,以作參考。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西漢時稱之為《左氏春秋》,東漢以后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作者簡介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22年),春秋末期史學家。魯國人(今山東肥城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略早于孔子。雙目失明,故后人亦稱盲左。相傳曾著《春秋左氏傳》(或稱《左氏春秋》,簡稱《左傳》)
思想內容
《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其觀念較接近于儒家,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可以看出這是春秋戰國時代一種重要的思想進步。作者要求擔負有領導國家責任的統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從整個統治集團和他們所擁有的國家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于學官,后來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左傳》比較以前任何一種著作,它的敘事能力表現出驚人的發展。其中關于戰爭的描寫,尤其寫得出色。作者善于將每一戰役都放在大國爭霸的背景下展開,對于戰爭的遠因近因,各國關系的組合變化,戰前策劃,交鋒過程,戰爭影響,以簡練而不乏文采的文筆,且行文精煉、嚴密而有力。這種敘事能力,無論對后來的歷史著作還是文學著作,都是具有極重要意義的。例如選入初中課本的《曹劌論戰》就是優秀篇目的代表。
《曹劌論戰》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684年魯國與齊國在長勺的一場戰爭。根據題目可知重點寫曹劌“論戰”,而不是戰爭經過。所以本文對戰爭原因和戰前雙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寫,對戰爭過程也只是用“齊人三鼓”“齊師敗績”“遂逐齊師”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對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寫得很詳盡。說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把握好作戰時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并通過對話突出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將曹劌和魯莊公做對比,突出了曹劌以上兩個特點和魯莊公的目光短淺。同時也寫出了魯莊公的不恥下問,虛心請教。
從上文可以看出它還注重故事的生動有趣,常常以較為細致生動的情節,表現人物的形象。《左傳》對后世的《戰國策》《史記》的寫作風格產生很大影響,形成文史結合的傳統。
內容取材
《左傳》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后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