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蘭西小屋 2011-11-24 09:31:54
前不久,聽一個專家的報告,他說經過數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城市里的中小學教師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優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十分優秀的中小學教師,他們的子女能成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識分子階層。他得出一個結論,城市的中小學教師給予子女的優勢不多,跟農村的中小學教師相比,他們的子女往往不能從教師型父母那兒獲得多少優質的教育資源。有人還說,不僅現在時如此,就是舊時的私塾先生也鮮有人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的。
筆者環顧周圍的教師,發現這確實是一個令人十分驚心的事實。教師自己的子女能成為優秀人才的不是沒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這些優秀的孩子還相對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員或學校行政的范圍里,而真正一線教師的孩子實不多見。為什么會這樣?有人歸因于一線教師生存壓力大,工作量過大,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無形中令自己的孩子處于競爭的弱勢。但筆者認為,遠不是這么簡單的因素所致,而是身為教師本身對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許多的盲區。
角色混亂——常把家庭當學校
雖然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是真正的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應該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學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學校,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唯師者是尊,對教師的旨意多不會違背。教師也習慣以聽話乖巧當做衡量學生德養的一條重要尺規,把不聽教、言行不合常規的孩子視作后進生。長期的職業習性,使得大多數教師在心理上有一種定勢,很擔心自己的孩子也會像班上某個特別難教的孩子一樣最終成為差或壞的學生。因此,教師對自己的子女也像對學生一樣,格外嚴謹,要求孩子言行舉止中規中矩,以對老師的態度對父母,以言聽計從為尺規,不可有超常的舉動。長此以往,最終導致孩子失去個人獨思的空間,總是處于屈從的心理狀態,極難獲得最大創造型個性的發展。
此外,一線教師普遍愛嘮叨,容易關注瑣碎的細節,對孩子過于個性化的舉動都視作大不敬,會不遺余力地對孩子進行教導,尤其偏愛說教。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遇事也會更多地考慮困難的一面,他們關注細節過程比關注結果要強烈,對處事難度的預設會更為仔細,因而也容易產生退縮情緒。
當教師久了,對學生的言行舉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訓練模式。多數老師都不喜歡過于活潑奔放的學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總是會備受打擊。教師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學校的調皮生,因此,總是要求孩子乖巧、穩重。再者,目前的現狀,不少的教師實際上是覺得教師行業比較穩定而從事教育的。有一位名叫三鋪展的日本作家寫了一本正被許多讀者捧讀的書——《階層是會遺傳的》,用于描繪目前中國教師這個職業的傳承心理更是恰當不過了。教師自己是害怕從事高風險的職業的,都是希望能穩定就好。這種職業心態也會對自己孩子的產生很大的影響。在筆者的身邊,多數教師的孩子最終是以能謀求到一份相對穩定的職業為追求目標。不敢冒險,不敢挑戰,不敢嘗試,這些獨創個性的致命傷似乎在一線的中小學教師身上格外集中,無疑也會導致自己的孩子因襲這種個性。個性決定命運,把孩子的個性打磨得過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從了。
職業慣性——再教育意識薄弱
實際案例中,我們看到一部分優秀的教師家庭,能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學階段就讓孩子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不惟分數論,敢于放手讓孩子嘗試課堂外的領域。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優秀。
然而,大多數一線教師喪失了對新知識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瑣、龐雜的事務性工作中,每天的時間都被教學任務擠占得滿滿的。若多的教師窮于應付每天的教學工作,根本沒有時間接受再教育。許多老師幾乎不閱讀,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學期就只抱著一本教參和教材進課堂。這樣的教師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們相比于那些富有創新精神、日不離書的教師而言,更忙碌而辛勞,可沒有多大的實效。
不難想見,在孩子的眼里,這類身為教師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只是一個捧著書本謀生的人而已。這類教師的落后觀念和陳舊的教學策略,也會相應地帶到家里。因此,許多教師的孩子在中小學考試成績還不錯,書本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可是孩子的視野卻極其狹窄,關注社會和人生的熱情不夠,應對現實問題的能力卻相對低弱,他們的心志也相對脆弱,極少有遠大的抱負。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這種榜樣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終生。倘若整日跟知識打交道的父母其實并不熱愛知識,那么,在孩子的潛意識里也不會由衷地尊重知識。一個教師如果只是純粹地把教書當做一份謀取薪水的職業,于此相應的琴棋書畫、彈唱說寫、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進入他的現實生活,那么,對孩子而言,當教師的父母并不能憑借自己這份職業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會以父母是教師為榮。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