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鄭軼 季芳 厲衍飛 楊柳 2011-11-24 15:52:28
鍛煉不鍛煉,誰能說了算?
增強青少年體質,不在于出臺多少政策,而在于能否落實到位
“2011—2012中考體育培訓秋季特訓班火熱招生中,重點中學一線體育教師,考試項目透徹分析,制勝技巧傳授,迅速提高成績,挖掘最大潛能向滿分沖擊……”這是北京一家體育培訓機構最近推出的招生簡章,頗具煽動性的廣告語讓市民黎女士非常心動,“我兒子今年初三,我打算給他報班‘吃小灶’,千萬不能讓中考體育給孩子拉了分”。
聽黎女士介紹,這是她從別的家長那里討教來的招數。中考體育這項政策,原本意在通過應試壓力督促青少年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但在很多時候卻演化成為突擊惡補的“魔鬼訓練”,孩子們為了達到滿分機械地重復著并不喜歡的考試項目。
這些年,國家相當重視青少年體質下滑問題,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各種活動也開展得聲勢浩大。雖然最新公布的《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我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滑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但是身邊不斷冒出的“小胖墩”、“小眼鏡”、“豆芽菜”們卻仍在警示我們,拯救孩子體質的戰斗才剛剛打響。
“每天鍛煉一小時”怎樣落實?
有保障,有監督,有問責,才能防止政策踏空
在許多人看來,“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是拯救我國青少年體質的重要契機。有媒體如此解讀,當校園體育上升至政策高度,意味著孩子鍛煉有了政府撐腰。不過,要把一項硬性規定落實到全國各地的千萬所中小學校,能不能貫徹到位、會不會遇到阻力、有沒有保質保量,一個個問題等待回答。
日前,共青團中央新時代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邢守見帶領6家媒體來到北京市朝陽區三里屯小學、和平街中心小學和惠新里小學督導檢查教育部關于《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定》的落實情況。通過現場觀察,這幾所學校都能因地制宜組織學生鍛煉,孩子們在操場上奔跑跳躍的場景讓人欣喜。
不過,僅僅幾所學校的情況并不能代表這項政策已經落實到位。專家表示:“‘每天鍛煉一小時’在推進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有些學校體育設施不足、場地有限,缺乏開展體育活動的物質基礎;有些學校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內容單調,學生沒有太多選擇,往往一小時的時間鍛煉幾分鐘就算了,流于形式。”
而更令人擔心的是,這項政策在實際執行中到底能堅持多長時間,會不會“風頭一過”又被打回“原形”?為了堵住缺漏,教育部在近日下發的《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定》中對在校鍛煉時間分配、行政部門如何督導、社會怎樣監督、問責機制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規定。尤其強調凡是沒有認真執行的,在各種評先評優活動中實行“一票否決”。不過有教育學者表示,要真正做到“確保”,僅靠行政發文、評估,是無濟于事的,必須從保障學校辦學條件、改革學生評價體系、完善學校管理著手,否則“每天鍛煉一小時”政策很容易淪為“紙上談兵”。
學生跑步何時不用動員?
順應天性,激發興趣,由被動鍛煉轉為主動鍛煉
進入11月,各地學生冬季長跑相繼啟動。作為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的標志性活動,冬季長跑已經步入第五個年頭。很多學生從中獲益,但也有孩子滿腹抱怨。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的五年級學生小石說自己最討厭跑步了,“長跑太枯燥了,為什么要強迫我做不喜歡的事情呢?”
孩子的抗拒,很大程度上緣于校園體育項目的簡單化、應試化和功利性。據了解,很多中學的初三體育課只練習中考必考的擲實心球、800米、1000米等項目,“為考試而運動”讓很多孩子對體育鍛煉產生了逆反心理。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院長毛振明認為:“體育課既要有基礎教學,也要有一些技能的培養,比如教會孩子們游泳、籃球、羽毛球、網球等項目的基本技術,這樣才能培養他們參與的興趣,由被動鍛煉轉為主動鍛煉,在課外運動的時候也不會顯得無所適從。”
運動的快樂,需要孩子們在沒有負擔的狀態下去感受,在那種環境中即使是看似乏味的跑步,也能激發出一種“單純的快感”。可惜的是,現在很多督促青少年鍛煉的舉措,并未抓住孩子的天性和體育的本質。“這些政策的行政化意圖很強,而真正需要調動的是學生本身的積極性。”
而在學校之外,要想讓孩子邁出家門、走向操場,除了培養他們對體育的興趣外,還需要社會大環境的改善。共青團中央新時代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刁鐵民表示,僅靠冬季長跑等校內體育活動是不夠的,在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中,讓運動設施尤其是青少年活動場所伴隨在居住地旁邊,才能讓孩子們每天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是可以做到的,但這也是現在最缺乏的”。
“重智輕體”觀念能否轉變?
倘若現行教育模式不改變,體育恐將持續遇冷
“你只要安心把學習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這是很多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成績壓倒一切”的價值導向讓孩子們與體育鍛煉漸行漸遠。
據上海交通大學一項調查—— 《小學生家庭課外課程選擇行為及其變化》的結果顯示,5年前,被調查家庭在“智力類”課程上投入最少,如今在“運動類”上投入最少,課外課程投入呈現“重智輕體”的特征。
“我們有什么辦法,孩子不去上培訓班,拿不到各種證書,‘小升初’時怎么跟人家競爭?這時候哪還想得到體育鍛煉啊!”一位正為孩子明年“小升初”而備受煎熬的家長說。在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近期完成的一項“陽光體育公眾調查”顯示,當鍛煉時間和學習時間發生沖突時,65.5%的家長選擇讓孩子以學習優先。
智育與體育,這兩個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本應和諧共處、相輔相成的要素,如今卻呈對峙之勢。面對升學壓力,大部分家長首要考慮的是孩子的成績單,對于體育鍛煉的要求僅限于不得病。“‘重智輕體’的根源在于目前的教育體制,在于我們對學生的評價體系。”當體育被放棄,犧牲的不僅是孩子的體質,也是國家未來的競爭力。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先驅張伯苓曾說過:“教育里沒有了體育,教育就不完全。”這不僅是告誡,更是警醒。如果現行教育模式不曾改變,那么智育和體育的較勁仍將繼續,輸的一方恐怕還是體育。
相關閱讀: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