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南網 2011-11-25 16:09:57
原因剖析
曠課夜不歸宿易引發不良行為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經過對“問題學生”的不良行為統計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的不良行為都是由曠課、夜不歸宿引發的,還包括打架斗毆、偷竊財物、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等。
調查認為,在離開家庭、學校的庇護后,這部分學生迅速與社會不良人群發生接觸,并參與到這些人的生活、社交中,從而產生了問題行為,有學生因此墜入違法犯罪的深淵。
“問題學生”是如何產生的?調查發現,家庭因素居首位,包括健全家庭教育失當、單親家庭教育失當、重組家庭教育失當、隔代家庭教育失當等。以金殿中學為例,該校大部分學生來自城郊接合部的“城中村”,有的父母自身文化層次低,沒有給孩子樹立好榜樣;有的卻剛好相反,家境過于富裕,由于父母不注意對孩子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反倒將一些不良習氣傳染給孩子。
隨著離婚率的攀升,單親家庭越來越多,這些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父愛或母愛,常常感到孤獨、憂慮、失望,導致產生孤僻等心理問題。而單親父親或母親往往無暇顧及子女,使孩子對家庭產生恐懼厭煩,從而有家不歸,流連街頭、網吧等。
“問題學生”從學業失敗開始
除了家庭原因外,不少“問題學生”的問題都是從“學業失敗”開始的。調查發現,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懷著對知識的渴望踏入學校,但競爭不斷拉大他們與“好學生”之間的差距。在老師的訓斥聲、家長的埋怨聲、同學的嘲笑聲中,他們一步步走向厭學、恐學,最終陷入品學雙差的泥潭,無法自拔。
“此時的孩子是無助的,他們內心的苦悶無處訴說,只能交往一些有同樣遭遇的同伴。久而久之,他們冷漠地對待學習,甚至開始出現逃學逃家等問題行為,形成‘只要不談學習,干什么都高興’的怪現象。”李錦欣老師調查發現,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在應對人際關系、青春期心理、挫折適應等方面都出現了問題,長期處于一種心理緊張、思想壓抑、沖動易怒的不良情緒中,難以矯正。
此外,社會因素也不容忽視。有的學生長時間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于是對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交能力等造成不利影響。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