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全國站 作者:中考網整合 2015-12-24 09:47:37
我沒有見過吳同學,也沒有見過他的父母,但我特別關注吳同學的自我管理,并且在無數(shù)次教育講演中提到這個案例。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個極為難得的成功案例,他用成長的實踐破解了許多教育難題,例如青春期叛逆與自制力、中學生習慣養(yǎng)成、父親的教育等等。
國內外一般都把10歲至20歲認定為青春期,并且稱為驚濤駭浪的人生階段。誰的青春不浪漫?誰的青春不叛逆?所以,青春期自然成為教育的困難期。吳同學也不例外,生活在炎熱的長沙,夏天里居然五天不洗澡,暑假就要結束卻有大量作業(yè)沒有完成。雖說這或許只是恣意妄為,也足以讓父母頭疼。因此,培養(yǎng)自我管理能力就成為當務之急。
當然,青春期也孕育著巨大的能量。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管理是自我管理。吳牧天的驚人變化就是逐步學會自我管理。15歲的某天晚上,吳意外遭遇綁架,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威脅。吳牧天自然也極為恐慌,但在關鍵時刻,自我管理的能力救了他,即面對危機要冷靜。他在黑暗里佯作順從跟綁匪走,當發(fā)現(xiàn)一家飯店正在營業(yè)中,猛然闖了進去,故意與端菜的服務員迎頭相撞,故意把桌子上洗干凈的一摞碗推到地下,被幾個服務員扭住去見老板。這就是自我管理的智慧,因為他估計突然呼救飯店不明情況未必救他,而造成損失后飯店不能不管他,這樣綁匪無計可施他就安全了。機智脫險的經歷讓吳牧天對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也給無數(shù)青少年及其父母最具震撼力的深刻啟示。
不久前,在某直轄市某名牌中學講課的時候,主辦方懇請我不要講習慣培養(yǎng)的內容,說習慣培養(yǎng)主要是對幼兒和小學生的教育方法,對中學生不起什么作用了。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我曾經堅持10年主持教育部的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即關于少年兒童行為習慣的研究,參與的學校絕大部分也是小學。所以,習慣培養(yǎng)不適合中學階段似乎成為一種“共識”。然而,吳同學的成功實踐證明,中學階段不僅也是習慣養(yǎng)成的黃金時期,甚至是更為重要更為關鍵的時期。
請看吳同學自己的一段文字:
在我17歲生日那天,爸爸說“送金山送銀山不如送個好習慣”,讓我開始寫作自我管理日記。1年多時間后,我從美國學習高三、并考上重點大學回來,爸爸要我把所有的日記放到一個文檔里。
以前爸爸只是每天閱讀我的日記,這次他一檢查字數(shù),嚇了一大跳。一年時間我竟然寫了30多萬字的自我管理日記!
對我向來嚴格的爸爸,這次不僅流露出敬佩,也多少有些后怕,不由得說:
“這已經是寫作3本書的素材啊。如果早知道你會寫這么多字,說不定我根本不敢讓你這樣做——這是高考的一年,要花寫3本書的時間寫日記,難道不是太影響學習了嗎?”
但此時,我卻有了“甜蜜”的體會,于是對爸爸進行“教育”:
“爸爸,我一個人在國外,沒有別人監(jiān)督。如果沒有這份自我管理日記,也許我不一定能考上大學。這其實正是印證了那句話:‘磨刀不誤砍柴功’,學習就是砍柴,每天寫作自我管理的日記,就是磨刀。我天天進行自我管理的實踐,怎么能不自覺,學習效率怎么能不提高呢?”
我的確不是“蒙”爸爸,更不是講大話。在我的自我管理日記中,記錄得最多的,自然是那種自我要求、自我感悟和自我突破的經歷。這對我的成長和學習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
大家完全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30多萬字的日記說明了什么?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在異國他鄉(xiāng)獨自生活一年的時間,堅持寫日記的習慣給了他何等巨大的支撐力量。我自15歲開始寫日記,至今已有40多年,由此養(yǎng)成的寫作習慣成就了我一生。我時常感悟到,圣人倡導的一日三省吾身,也許只有堅持寫日記的人才可能做到。
實際上,青春期作為人的第二次誕生,是一個人精神生命最為輝煌的階段,最需要釋放自己的能力,也最需要學會自我控制,而是否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就成為最為關鍵的指標。比如,養(yǎng)成珍惜時間、讀書、寫日記、堅持運動、負責任、人生有目標做事有計劃等自我管理的好習慣,將成為幸福人生最為重要的保障。
當我在講臺上講吳同學的案例時,可以明顯感受到廣大聽眾朋友的強烈認同與羨慕。是啊,哪個父母不渴望有這么優(yōu)秀的孩子?可是,當我問到:如果您的孩子過17歲生日的時候,您告訴孩子,您給他的生日禮物就是建議他開始寫日記,并且要給父母看,可以嗎?父母們紛紛搖頭嘆息,一片無助甚至絕望。這或許說明,在一個成功孩子的背后,站著成功的父母;在一個失敗孩子的背后,站著失敗的父母。
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人生來有兩個發(fā)展方向,一是親密性,二是獨立性。母親的天然優(yōu)勢與責任是培養(yǎng)孩子的親密性,父親的天然優(yōu)勢與責任是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根據(jù)孩子成長的階段性需求,專家建議,嬰幼兒階段,家庭教育以母親為主;小學階段,父母的責任各半;中學階段,家庭教育以父親為主。還有專家提出了好父親的五個層次,即接受、喜歡、崇拜、感恩、信仰。
顯然,吳同學的自我管理能力與習慣的養(yǎng)成,主要得益于父親的幫助,這些從他的字里行間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證。或許有人會說,吳牧天的父親吳甘霖是著名的管理學家,能有幾個父親比得了?這話有幾分道理,父母的水平對教育孩子影響至關重要。問題是許多有專業(yè)水平的父母為什么難以教育好孩子呢?再好的孩子也有犯渾的時候,當吳牧天在國外拒絕堅持寫日記的時候,父母不僅溫和地提醒和催促,父親甚至寫5000字來信與兒子談心!試想,有多少父親能夠如此盡責盡力?
由此涉及到一個問題,為什么許多學歷高深和職業(yè)成就顯赫的父母教育孩子失敗?為什么許多普普通通的父母把孩子教育得令人羨慕?研究發(fā)現(xiàn),決定父母能否教育好孩子的關鍵因素,不是身體素質,不是文化素質,甚至也不是道德素質,而是教育素質,即教育孩子的理念、方式和能力。吳同學的父母之所以教子成功,秘密就在于教育素質高超。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