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6-11-23 17:35:28
政治、經濟、思想文化
現代世界
30、蘇聯(俄)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經濟政策調整
(1)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蘇聯經濟建設經歷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農業集體化、工業化等政策,最終確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
這種模式在戰爭期間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這種模式本身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或弊端,成為后來蘇聯、東歐劇變的歷史根源。
(2)針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戰后蘇聯多次進行改革。赫魯曉夫改革主要側重于農業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側重于工業方面,二者都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而戈爾巴喬夫制定經濟發展的加速戰略,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最終以蘇聯解體而告終。
31、近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發展、演變
(1)第一次工業革命后,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取代了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手工工場。資本家占有所有生產資料,控制整個生產過程,工人被嚴格地組織在工廠里,成為依附于機器的雇傭勞動者。
資產階級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自由資本主義在西歐和北美發展起來。其經濟思想是自由主義政策。
(2)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企業組織形式逐漸向股份公司轉變,激烈競爭促進了企業的合并,私人壟斷組織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生活的基礎。
其經濟思想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思想
(3)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下,美國政府推行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先河。
二戰以后,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各國政府紛紛大力干預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長足的發展。
國營企業的產生與發展、社會福利政策的普遍實施、財政與金融政策的宏觀調控等等,使當代資本主義的運行機制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其指導思想是凱恩斯主義。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