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家長觀 作者:李睿 2017-02-21 17:08:35
我們對數百名在學校成績優秀的孩子進行訪談的時候,發現優秀的孩子共同特點還是挺多的,其中有一點,就是這些優秀的孩子往往“結伴出現”。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圈子”,一般3-5人,彼此熟悉,互相交流,而且這個圈子的成績一般都很優秀,這就是學伴的力量。
正如之前所談到的,我們需要兩個力量來幫助我們完成學習任務,其中一個力量是引領和鼓勵,另外一個力量則是同理心的陪伴和支持。如果說引領和鼓勵主要來自老師和家長,那么同理心的陪伴和支持,就是學伴的重要作用。
在生活中,真正能完全和孩子平等相待的家長是非常少的,或者說,孩子能夠真正對父母無話不說的情況并不多見,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帶有同理心的支持和陪伴。畢竟再怎么說,父母沒有參加這場考試,很難理解到孩子在答題中的心態變化。但是學伴則不同,學伴往往是同班和同年級的同學,且成績相仿,這種安慰、支持和鼓勵往往對孩子來說是直擊內心深處的。
什么樣的孩子能做學伴
家長可以關注一下孩子平時身邊的“學伴”,通常倆說,學伴會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就是在學校成績相仿,成績相差太多的孩子,很難成為學伴,因為他們之間的連接點,并不是學習,而是其他,比如足球,音樂,游戲之類。因為每個孩子身邊的圈子不止一個,其中由學習聯系起來的才是學伴。我在讀高中的時候,大概在兩個圈子比較活躍,一個是學習的圈子,我們有四個同學,家住的不遠,每周末都會一起打球,然后去吃串,邊吃串邊聊聊本周的學習問題,同時,對于學習的困難,考試成績,自己的狀態都互相毫無隱瞞。后來我們四個兩個考入清華大學,一個中科大,一個南京大學,可以說完全符合學伴的條件了。當然我還有其他愛好,比如踢球的圈子,游戲的圈子,這些都是同學和朋友,但是不是“學伴”。
其次,學伴之間應當有相對固定的活動,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學校組織“學習興趣小組”,就是在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學伴。學伴之間的固定活動,不一定是學習小組,往往常見的形式包括一起上學一起回家,一起上輔導班,假期中間組織討論作業,固定的周末文體活動(不一定是學習活動)。如果你發現一群成績相仿的孩子去打籃球,他們中間有的人打的好,有的人打的其實挺不好,那就是學伴之間的固定活動啦!
第三,學伴之間通常對于成績的競爭的態度是理性的。通常來說,成績越接近,競爭應當越激烈,也就越容易產生各種“信息戰”。其實在學習上,刻意的戰術其實沒有太好的效果,因為考試畢竟是一個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競爭,而且從概率上說,在高考中發揮正常的是大多數。學伴之間,彼此共享對知識的理解,共享對考試應對的方式,沒有過多的猜忌互相鼓勵,尤其是到了畢業班,這對于平穩孩子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考試考不好,孩子往往會在學伴活動中傾訴,家長過多的參與反而不好。
關于學伴家長應該做的事
其實這里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是因為這些孩子在一起,所以他們成績都好,還是因為他們成績都好,所以才在一起?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必太糾結,這是一個互相選擇學伴的結果。所以對于家長來說,可以做這么三件事: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