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h高h污肉办公室_啊好深从后面狠狠撞进去_男人把女人靠到爽痛视频_亚洲欧美色综合大色

中考網
全國站
快捷導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熱門中考資訊 中考成績查詢 歷年中考分數線 中考志愿填報 各地2019中考大事記 中考真題及答案大全 歷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頁
您現在的位置:中考 > 初中語文 > 文言文 > 正文

2018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梳理之文言實詞

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7-09-01 13:59:29

中考真題

智能內容

  新一輪中考復習備考周期正式開始,中考網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學科的知識點,主要是對初中三年各學科知識點的梳理和細化,幫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識脈絡,熟悉答題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下面是《2018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梳理之文言實詞》,僅供參考!

  文言實詞
 
  古漢語實詞主要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他們有實在的意義,能單獨回答問題。
 
  (一)古今異義。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時詞,由于演變的結果,詞的含義表現出以下幾種差異:
 
  ①詞義擴大。如“江”和“河”古時專指長江與黃河,現在泛指江河。
 
  ②詞義縮小。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兒子,現在專指男子的配偶。
 
  ③詞義轉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義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見識淺),而現在是品德惡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詞義交叉。如“憐”,古今意義都有憐憫的意思,但“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中的“憐”解釋為愛憐比較適合文意。
 
  古今異義的單音詞集錄  去 湯 郭 尋(不久)走 裙 致詞(對――說話)但(只是) 贊(傳記結尾處的議論文字)曾(還、尚且)謝(道歉)  借(即使 假設 借第令勿斬)  比(等到 比至陳) 間 控(拉開)惡(怎么)  委  池  入  出  發 舉 征(征驗)夫  或(有的人 某人)進  退 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獄  鄙  再   向(過去的 以前的)師(軍隊 取法)
 
  古今異義的雙音詞集錄     絕境   交通   妻子  無論   前途(前面的路程) 所以(――的方法――的原因)會計(聚會商議)  往往  經綸(籌劃 治理)親戚(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緣關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員  古意:父母兄弟至親骨肉) 南極(從南面到達某地)排空(沖向天空) 卑鄙(低微而鄙俗) 痛恨(痛心和遺憾)  開張  感激(感慨而激動)  犧牲  于是(介詞于和代詞是的連用)以為(把――作為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可以  明年  幾何(多少)
 
  ( 二) 詞類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某些實詞臨時改變它原來所屬詞類的意義和功能,當成另一類詞使用,這種現象叫“詞類活用”。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打洞   婦撫兒乳 喂奶  名之者誰 取名    公將鼓之 擊鼓    置人所罾魚腹中  用網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為市鞍馬 買    不能名其一處也   說出
 
  ②名詞作狀語。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裝土石),表示運輸的工具。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樣    狐鳴呼曰      孔子東游    乃丹書帛曰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亮躬耕于隴畝 親自
 
  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誠良的人。   溫故而知新 舊的知識 新的知識   擇其善者而從之  優點長處     親舊知其如此 親戚朋友   將軍身被堅執銳 堅固的盔甲 銳利的武器    百廢具興  廢棄的事情   行陣和睦 優劣得所  能力強與能力弱的人   作奸犯科
 
  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親賢臣,遠小人”中的“親”“遠”意為親近,疏遠。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長 善于    恢弘志士志氣  發揚光大
 
  ⑤動詞活用為名詞。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的“出”“入”意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東西。    猛浪若奔 奔跑的馬     屠懼,投以骨 屠戶
 
  ⑥意動用法。某些名詞、形容詞帶了賓語,語意含有“以……為……”,“認為……是……
 
  A.名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是什么   例: 父利其然也 。利:原為名詞,現做意動動詞,可譯為“認為這樣是有利的”
 
  B.形容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某種特征、特點。 例:不恥下問  認為――是恥辱   一覽眾山小 認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認為這樣很怪異
 
  ⑦使動用法   A.動詞的使動用法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使――惱怒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無案牘之勞形 使――勞累
 
  (三)一詞多義。古漢語絕大多數是一字一詞,因此一詞多義實際上主要是一字多義。所謂“多義”,即既有本義又有引申義,比喻義等。理解一詞多義要了解學習它們在古漢語中的多種意義,并要在具體語境中辨別確定其含義。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歡迎微信掃碼
    關注初三學習社
    中考網官方服務號

熱點專題

  • 2024年全國各省市中考作文題目匯總
  • 2024中考真題答案專題
  • 2024中考查分時間專題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數線專題

[2024中考]2024中考逐夢前行 未來可期!

中考報考

中考報名時間

中考查分時間

中考志愿填報

各省分數線

中考體育考試

中考中招考試

中考備考

中考答題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飲食

中考家長必讀

中考提分策略

重點高中

北京重點中學

上海重點中學

廣州重點中學

深圳重點中學

天津重點中學

成都重點中學

試題資料

中考壓軸題

中考模擬題

各科練習題

單元測試題

初中期中試題

初中期末試題

中考大事記

北京中考大事記

天津中考大事記

重慶中考大事記

西安中考大事記

沈陽中考大事記

濟南中考大事記

知識點

初中數學知識點

初中物理知識點

初中化學知識點

初中英語知識點

初中語文知識點

中考滿分作文

初中資源

初中語文

初中數學

初中英語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學

中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