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二十七:體驗行為和后果的聯系,知道每個行為都會產生一定后果,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知道責任是產生于社會關系之中的相互承諾,理解承擔責任的代價和不承擔責任的后果;懂得人因不同的社會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增強責任意識,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體會和為和后果的一致性;
◆了解責任感的涵義,即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集體負責、對社會負責;
◆樹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觀念。
◆負責是對每一個人各階段承擔的多重角色的共通性道德要求,它貫穿于每個人的一生。
◆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要承擔他所應當承擔的責任,這種責任源于在社會關系之中人們彼此之間做出的承諾。
◆理解承擔責任的好處和代價以及不履行責任的后果,學會在不同的責任之間進行選擇,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會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
◆理解責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明白責任產生于公民身份和養育、受教、承諾、道德、習俗、法律、職業、授權關系等,幫助學生增強責任意識。
1.責任
(1)含義:責任就是一個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對責任的承擔就叫負責。
(2)來源:責任是產生于社會關系之中的相互承諾,
這種承諾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養育,承諾,分配,任命,職業,法律,習俗,公民原則,道德原則,等等。
(3)差異:人因不同的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
2.角色與責任
(1)人們因不同的社會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
①作為子女:自覺履行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關心、體貼、孝敬父母,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②作為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尊敬師長,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團結同學,互相幫助。
③作為公民: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維護社會正義,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保護環境等。
(2)責任與角色的關系
①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種角色都意味著一種責任。
②隨著所處的環境和場所的變化,我們會不斷地變換自己的角色,承擔不同責任。
③只有人人都認識到自己扮演的角色,盡到自己的責任,才能共同建設和諧美好的社會,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3.對自己行為負責
(1)人們的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后果。有責任感的人,對行為與后果的一致性有清醒的認識,勇于承擔應負的責任,不推諉、不逃避,能夠自省自律,制止自己做錯事。
(2)人人都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一個道德和法律的社會,一個人不可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應該不做妨礙他人自由和有害于自己或有害于他人和社會的事。\
(3)樹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觀念,自覺承擔責任。當我們做錯事時,要誠實守信,勇于承認錯誤,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時糾正自己的過失,并承擔錯誤所造成的后果。
4.對社會負責
一個人有了責任感,就會對人類有無限的愛,自覺地關愛他人,關心社會;就會以天下為己任,勇于承擔重任,接受挑戰;就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人類的文明和發展添光增彩。
5.承擔責任的代價
(1)當我們承擔責任時,會感受到責任沉甸甸的分量,不會像以前那么輕松,因為承擔責任不僅意味著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而且還意味著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責備,甚至受到處罰。
(2)奉獻精神是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面對責任不言代價與回報,是最有責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
6.承擔責任的回報
可以贏得自尊和自信,容易被他人接受和認可;可以獲得獎勵,贏得榮譽;能得到知識和處理問題的經驗。
7.不負責任的危害
(1)不負責任不僅會給自己帶來不利的影響,使自己得不到他人的信任,普遍受到譴責,甚至常常受到法律的懲罰,而且更重要的是背離了作為一個人的基本要求。
(2)不負責任會給他人、集體、社會等帶來損害。
8.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1)信守承諾,勇擔過錯。慎重許諾、堅決履行諾言,是負責任的表現。當我們做錯事時,就要敢于承認錯誤,勇于承擔相應的責任。
(2)自覺承擔責任。要做責任的主人,享受承擔責任的快樂。要學會反思自己,并在承擔責任中不斷成長。
考點二十八:感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增進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服務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
◆感受社會生活的變化,增進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
◆明白參加公益活動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素質。
◆從自己做起,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造福于社會。
◆逐步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
1.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
通過“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對比,切實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加深對當代中國的認識,增進關心社會的興趣,進而加深對黨的感情。
2.親社會行為的含義
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那些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如安慰、同情與關心行為,助人行為,合作行為,分享行為等。
3.公民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意義
(1)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素質,也是我們回報社會的重要途徑。
(2)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既承擔著社會責任,又在幫助他人。
(3)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能從中受到鍛煉,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使自己的價值在奉獻中得以提升。
(4)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形成示范效應,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4.公民應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服務社會。
(1)我們要關心并參與公共事務,有愛心和正義感,主動承擔起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
(2)我們要有服務社會的意愿,也要不斷提高自己服務社會的能力。
(3)我們可以從我做起,從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5.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形式。
參加義務勞動,比如: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到敬老院打掃衛生等,利用節假日宣傳法律和環保知識;參加公益募捐,向有困難的人提供幫助等。
考點二十九:感受身邊的變化,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國家、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知道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
◆明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及其指導思想。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了解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國家、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
◆知道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理解社會主義本質。
◆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之情,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改革開放的變化
(1)表現:改革開放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春風吹拂下,神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發,撥亂反正全面展開,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有步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走上正軌,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和領導體制得到健全,國家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思想的解放、經濟的發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興、文藝的繁榮、科學的春天。黨和國家又充滿希望、充滿活力地踏上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2)原因:
①最根本的原因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④堅持了對外開放、計劃生育、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⑤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⑥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原則。
2.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1)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2)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指導思想: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重要思想為指導。
(4)原因:①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②我們能經受住嚴峻考驗,取得輝煌成就靠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內容:
①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②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③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集中體現。
(2)地位:
①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②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集體體現;
③是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和必然要求;
④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它也是發展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
4.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考點三十:知道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及我國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全面理解我國現在的基本國情。
◆全面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體狀況。
◆把握階級矛盾、主要矛盾和國家的根本任務之間的關系。
◆全面理解黨的基本路線,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了解我國處理民族關系基本原則和民族區域自治等內容,培養維護民族團結、尊重少數民族的意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在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及其他制度之中。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含義:所謂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
(2)原因:從總體上看,現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我國社會主義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3)長期性: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
(4)階級矛盾: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但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5)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6)國家的根本任務: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7)主要矛盾和國家根本任務的關系:主要矛盾決定了國家的根本任務,國家根本任務可以解決主要矛盾。
2.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1)內容: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2)核心內容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3)地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
(4)核心內容之間的關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任何時候都決不動搖。
3.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1)含義:就是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就是要集中力量把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
(2)原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要求。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位,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能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為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提高國際地位,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4.改革開放
(1)改革的實質: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2)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相適應的比較成熟、比較定型的制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
(3)意義:
①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②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和目標,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征。
③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滯和倒退沒有出路。
(4)在對外開放時應注意的問題:
①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發展的根本基點,既要敞開國門,又要維護自身安全;既要借鑒、吸收一切先進的東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東西。
②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5.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
(1)內容:
①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②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它是立國之本,是我國人民團結奮進的共同政治基礎,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會主義事業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6.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1)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2)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硬道理(是目的),穩定壓倒一切(是前提)。實踐證明:只有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才能總攬全局,保證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
7.我國的經濟制度
(1)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及分配制度
①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一項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制度。它的確立,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的。在我國,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同時,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②我國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它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以及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的。
(2)公有制經濟
公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它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①國有經濟
含義:是指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社會全體勞動者共同所有的一種公有制形式。
地位: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
作用: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等。
②集體經濟含義:生產資料歸一部分勞動者共同所有的一種公有制經濟形式。
地位: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用:可以廣泛吸收社會分散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財富和國家稅收。
(3)非公有制經濟
①形式: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
②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③作用: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8.我國的政治制度
(1)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
(3)我國的基層民主形式有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職工代表大會。
(4)我國的最高權利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5)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6)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
①最基本的政治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②其他政治權利: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批評建議權;申訴、控告、檢舉、揭發和監督權等。
9.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1)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是一個過程,它不是同時富裕、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它是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后富者,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3)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在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及其他制度之中。
考點三十一: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理解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使命感
◆明確現階段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及其意義。
◆理解我國現階段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本世紀頭20年,我們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1.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三步走”的發展戰略1
第一步,從1980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第二步,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2.“兩個100年”的目標
(1)到建黨100年時(2020年左右),實現全面小康。
(2)到建國100年時(2050年左右),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3.現階段我國小康的特點
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是總體小康,其特點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小康。
4.本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5.全面小康奮斗目標提出的依據
(1)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是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3)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6.全面小康的景象:(1)十六大報告的表述: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2)十七大報告的表述: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7.如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1)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堅持計劃生育、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基本方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
(2)個人: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積極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樹立遠大理想,為實現全面小康目標而努力p
考點三十二:了解我國在科技、教育發展方面的成就,知道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理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現實意義,感受科技創新,教育創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了解我國科技、教育發展方面的成就,認識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差距,體會我國面臨的發達國家在科技教育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從而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樹立熱愛科學的精神。
◆充分認識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民族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興衰存亡。在人人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教育必須創新;科學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要求科技創新。教育創新和科技創新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
◆要注重培養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培養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有探索精神、創新思維。
1.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原因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經濟的發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我國已經建立起堅實的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從整體上看,我國科技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我國仍然面臨發達國家在科技方面占優勢的壓力。
(2)教育是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繁榮的物質力量,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是關鍵,基礎是教育c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漸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第一需要和終身受益的財富,甚至決定其一生的命運。要真正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3)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從一定意義上說,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
(4)實施科教興國有利于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實現經濟振興。
2.如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1)國家
①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②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③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大力推動科技進步與人才培養,加強人力資源開發。
(2)青少年
①當前就是要認真學習,不斷積累知識,提高技能;
②重視對自己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③培養和樹立艱苦奮斗精神;
④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把個人前途命運和祖國的榮辱結合起來,肩負起振興中華的偉大歷史使命。
3.建設創新型國家
(1)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性‘
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②想不想創新、敢不敢創新、能不能創新,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
③教育的創新和科技的創新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與其他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2)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
①國家: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上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在全社會營造熱愛科學、開拓創新的良好風氣;積極參與國際間人才交流與合作,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改革開放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在某些高新技術領域實施突破,力求跨越式發展。
②青少年要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把創新的熱情與科學求實的態度結合起來;注重提高自身的創新素質,
培養好奇心、求知欲,培養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培養探索精神、創新思維,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豐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4.新型人才素質
新型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良好的身體與心理素質,終身學習的能力,自強不息的精神,有較強的法律意識。
考點三十三:知道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等狀況,了解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的政策,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人口方面,要了解以下幾點。第一,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第二,我國所面臨的嚴峻人口形勢已經成為影響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第三,實行計劃生育,是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制定的基本國策,也是在目前條件下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唯一正確途徑。第四,實行計劃生育的目的。第五,明確生育要求。
◆資源與環境方面,要了解以下幾點。第一,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點。第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形勢。第三,我國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第四,我國環境形勢的總特點。第五,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第六,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要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守護我們共有的家園。第七,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
一、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形勢
1.我國人口的基本特點是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此外,我國人口現狀的特點還表現為農村人口多,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別比失衡。
2.人口過多和過快增長的影響:影響人口素質的提高;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給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沉重的壓力。
3.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現階段的一項基本國策。
(1)依據: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目的: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具體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二、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形勢
1.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點是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
2.嚴峻的資源形勢:人均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
加之長期以來,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十分嚴重。
三、我國面臨嚴峻的環境形勢
1.我國環境形勢的總特點: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
2.環境問題的危害:威脅生態平衡;威脅人類健康;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造成我國環境問題的原因:由于人口的壓力,向大自然大量索取;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不夠合理;缺乏環保意識,以損害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繁榮。
4.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保護環境的之間的關系。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加快經濟建設,絕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絕不能把環境保護同經濟建設對立起來或割裂開來,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保護環境,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直接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的實現和中華民族的復興。
四、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
2.可持續發展要求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應負的責任。
五、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
六,解決我國面臨的嚴峻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措施(1)國家方面
①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②完善我國資源環境法規,加強環境法規知識的教育,提高全體人民保護資源環境的意識。
③全面規劃,科學布局,保持生態平衡,防治環境污染,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④鼓勵科技創新,建立高科技低消耗產業,改進排污設施,使節能減排落到實處。
(2)個人方面
①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積極向公眾宣傳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重要性。
②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養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習慣,并積極同破壞資源環境的違法行為作斗爭。
考點三十四: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良族國家,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繁榮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團結合作,艱苦創業,共同發展;維護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
◆了解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知道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
◆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最佳方式。
◆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是每個公民應盡的法定義務。
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J.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分布在祖國的四面八方。
2.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民族遷徙、分化和融合而逐步形成的。
3.中華民族是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各民族相互借鑒、彼此融合、共同發展,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感情。
4.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各民族之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各民族之間的感情日益發展,中華民族大家庭更加團結。
5.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是民族平等、團結和共
同繁榮。
二、民族平等
1.民族平等,是中國民族政策的基石。
2.實行民族平等是中國的憲法原則。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3.在中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層含義:
(1)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歷史長短,居住地域大小,經濟發展程度如何,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2)各民族不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所有領域平等。
(3)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
三、民族團結
1.民族團結是中國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也是中國民族政策的核心內容。
2.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在祖國,民族團結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團結,各少數民族之間的團結,以及同一少數民族內部成
員之間的團結。要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觀念。
4.在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維護民族團結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各民族間的團結友愛、合作互助,有利于國家的穩定和繁榮,也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進步和發展,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
(1)民族團結是國家統一的重要保證。只有實現了民族團結,才能維護國家統一。沒有民族團結,必然是民族矛盾、沖突不斷,導致國家四分五裂、一盤散沙。
(2)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前提。只有實現了民族團結,社會才能安定和諧,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3)民族團結是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各族只有團結一心,才能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使經濟社會取得長足進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
5.維護民族團結、增進民族感情,要落實在每個人的具體行動上。維護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應盡的法定義務。要自覺做到“三個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
四、各民族共同繁榮
1.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中國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場。
2.國家堅持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不斷出臺政策措施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
3.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國家通過各種政策措施,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支持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鼓勵各民族加強文化交流,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
五、民族區域自治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指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主權。
3.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意義:有利于把國家的集中、統一與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結合起來,有利于把國家的法律政策與民族自治地方的具體實際、特殊情況結合起來,有利于把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與各民族的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結合起來,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與熱愛自己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里,中國各民族既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又各得其所、各盡其能、各展所長。
六、國家統一
1.實行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實行祖國的完全統一,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2.“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基本方針。
(1)“一國兩制”的含義:“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簡稱“一國兩制”。“一個國家”是指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必須完整,不容分割,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兩種制度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它們作為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2)“一國兩制“的前提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核心是實現祖國統一。
3.“一國兩制”的意義
(1)與大陸和港、澳、臺穩定和發展,便于充分發揮的優勢,取長補短,互利互惠,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我國繁榮富強的進程。
(2)“一國兩制”構想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世界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徑、新的范例。
(3)“一國兩制”構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體現,也是對世界和平事業的重要貢獻。
4、堅持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5、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