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知識點第四冊復習攻略: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P115)、“一五”計劃的實行(P115-116)
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主要任務是制定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大會還一致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2、“一五”計劃的實行:
(1)制訂及任務:1953年,中國共產黨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為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即1953-1957年)這個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工業建設,為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
(2)完成: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3)主要成果:鞍山無縫鋼管廠、“一汽”(長春)、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噴氣式飛機的生產,等等 。
意義: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建立了東北工業基地)
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P117—118)
黨的過渡時期(1953-1956)的總路線規定,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一化三改”)。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這一任務。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了(即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制度),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意義: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
三、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P122—124)
1、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開始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原因:但由于對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和對國情沒有認識清楚,又急于求成,黨中央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這就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和浮夸風、“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開來。
2、結果:給社會主義建設造成重大的損失,以至出現1959—1961年連續三年的嚴重經濟困難時期。
3、經驗教訓: 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的經濟規律,一切從國情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P127—131)
1、時間:1966——1976年
2、發動的原因:毛澤東對社會主義時期的階級斗爭形勢,作了錯誤的分析,認為黨內出現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矛頭對準劉少奇、鄧小平),黨和國家有被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3、開始的標志:1966年,中共中央發出開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接著毛澤東寫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
4、概況:為了發動群眾造“走資派”的反,全國掀起了奪權和“大串聯”的高潮,一時間,學校停課、工廠停產,國家機關被沖擊癱瘓,民主法制遭到踐踏,經濟停滯,全國出現了大動亂。一大批老干部和知識分子被迫害,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誣陷為叛徒、內奸、工賊,開除出黨并被迫害至死,這是黨的歷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葉劍英、譚震林等老一輩革命家與林彪、江清一伙展開斗爭,被污蔑為“二月逆流”;1976年清明節,人民群眾自發地到天安門廣場悼念周恩來總理,被“四人幫”污蔑為反革命運動,遭到鎮壓,這就是“四五運動”。
5、結束:這場運動先后被林彪和江青兩個反黨集團所利用。1971年9月13日,林彪發動反革命政變陰謀敗露后,叛逃墜亡,這就是“九一三”事件。隨后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1976年,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相繼去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篡黨奪權,在這危急關頭,以華國鋒、葉劍英等為首的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黨和國家的命運得到挽救。文化大革命從此結束。(結束的標志: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6、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的、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7、國民經濟建設在曲折中前進(影響):文革十年間,我國經濟建設遭到嚴重破壞,經濟損失約五千億元,拉開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在周恩來、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間,對糾正“左”傾錯誤做出了重大努力,同時人民群眾、干部的抵制,我國經濟仍然有一定的發展。糧食、鋼、煤、原油持續增產,成昆鐵路、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五、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P133—136)
1、歷史性的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P133—136)
(1)召開: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2)內容: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全會還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
(3)意義:這次大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2、實行改革開放政策(P133——134):對內改革: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實行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對外開放:①目的——是為了引進外資、先進科技和企業管理經驗,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發展社會主義經濟。②做法——先后建立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邊疆城鎮,開放的地區由沿海到內地發展,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
3、堅持四項基本原則(P136):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方向);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保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必須堅持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指導思想)。
4、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P136):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翻了兩番,糧食、棉花產量躍居世界首位,基本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二十多年來,鋼、煤、原油等產量,進入世界前列;新建成了上海寶山鋼鐵公司、湖北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1993年)、京九鐵路、南昆鐵路等一批重點工礦企業,形成了獨立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P140)
1、1982年,中國共十二大召開,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此成為把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旗幟。
2、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確分析了中國國情后,指出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3、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還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次大會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4、1997年,黨的十五大江澤民作了《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提出并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