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編輯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10-09 10:51:31
“蔥油餅也是我最心愛的美食,”我深有共鳴,“小時候物資匱乏,難得吃一頓母親烙的蔥油餅,嘴巴能香好幾天。”
“那就常來吧。”他清澈的目光滿是溫暖。
從此,嚴教授的蔥油餅香味深深印在我的唇齒間、心坎上。慢慢地,我覺得日子并不難熬,反而每一天都生出些歡喜來。
相聚的日子總是倉促,來年夏天,我接到另一所大學的入學通知,必須很快去報到。
“這樣快?”嚴教授很意外。
“是學生簽證的問題,”我像做錯事一樣,囁嚅著,“不得不轉學,沒想到這么緊迫。”
臨行前,嚴教授把結業成績遞到我手中,一個亮麗的“A”:“你有文學天分,又刻苦,雖不從事這行,也別輕易放棄對中國文學的熱愛。人在海外,這就是你和祖國血脈相連的臍帶。”他清澈的日光中裝滿了殷切的叮囑。
到紐約后,學習、畢業、找工作、女兒出生,人生大事接踵而至,很長一段時間,和嚴教授只能電郵往來。
直到七年前,我和妻子從紐約去看嚴教授,他的頭發已經全白,目光依舊清激。見到我們,他喜悅得像個孩子,他問我的近況,問孩子可好。殷切地叮囑千萬不要放松孩子的中文教育,我告訴他,女兒在家里全用中文對話,且認識幾千個漢字,他顯得很欣慰。
他一定要親自下廚烙蔥油餅。和面時,妻子湊過去請教,說嘗試過許多次,烙出來的蔥油餅總差點味,不知訣竅何在。他頗自得地笑起來,耐心向她傳授烙餅的竅門,怎樣制作油面,怎樣三翻六轉,指畫口授,不厭其詳。眼前場景,讓我恍惚又回到中國文學課堂上,那清癯而淵博的長者,對他的學生真誠地說:“無他,熱情而已!”
他是一個充滿熱情的人,對蔥油餅如是,對學問如是,對門人弟子如是,對祖國故里亦如是。
2013年,從祖國北京傳來消息,提出“讓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翌日,它就變成嚴教授的電郵簽名檔。耄耋之年的他閱盡滄桑,卻對這句話情有獨鐘,其中一定有些什么深深觸動他的靈魂。
來年,那個上午,狂風裹挾著冷冷的雨珠子敲打窗欞,亂人心魄。忽然接到師母來電,說嚴教授于七天前仙逝,遵奉遺囑,未驚動親友,骨灰撒入太平洋,一切妥帖,不必掛念。
放下電話,我呆坐半晌,悲從中來,淚濕衣襟。
往事像電影一般,舒緩而沉重地從心底浮現,那個目光清澈的翩翩少年,從唐詩里的江南走來,走進錦瑟青春,走進經史子集,走進美國的校園,走進莎翁的宇宙,走進白發如雪,走進深不可測的太平洋。
前塵種種,清晰如昨,好像從未離開過。
(1)文中寫到蔥油餅具體做法的時間和事件是
A.十七年前,電影欣賞課后去嚴教授家
B.七年前,我和妻子從組約去看嚴教授
C.十六年前,我因為轉學與嚴教授告別
D.2013年,我從北京去紐約看望嚴教授
(2)嚴教授課堂上提問刁鉆,這與他的熱情并非格格不入。請對此簡要分析。
(3)嚴教授清澈的目光有豐富的內涵。下列選項中,文章未直接表現的一項是
A.世事洞明的智慧
B.仁厚慈愛的溫暖
C.鄭重殷切的叮囑
D.閱盡滄桑的回味
(4)蔥油餅再美味,畢竟是家常食品,在“我”心中卻“位居四絕榜首”;一部刻印粗拙的《山海經》,在魯迅筆下卻是“最為心愛的寶書”;同樣,《社戲》中那夜的豆和戲好得“實在再沒有”了………一定有某種原因讓這餅、這書、這豆、這戲變得如此特別。
請先提煉其共同原因,再以本文和《阿長與<山海經>》為例闡述。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