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4-17 16:52:32
活動目的
1.通過本活動進一步使學生了解環境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
2. 通過本活動使學生了解光、土壤潮濕度等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
3.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對問題進一步探究的能力。
4.通過本次活動,進一步使學生明白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適宜的生活環境,從而懂得環保的重要性,提示學生注意保護身邊的生物,各生物應平等相處,共建溫暖、和諧的生物大家庭。
活動準備
教師:提前調查清楚校園及社區內較為潮濕、陰暗、適于潮蟲生活的環境。
學生:4人為一個小組,各小組準備一個容器(比如小盒子、去掉上口的礦泉水瓶子等)。
活動步驟
1.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捕捉潮蟲的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不踐踏草坪、注意保護潮蟲等。
2. 組織學生到校園及社區去捕捉潮蟲。
3.學生回到教室,各組展示他們的"成果"并講述在捕捉過程中碰到的有趣的事情。
4.對在捕捉過程中碰到的疑難問題進行討論。
活動過程
教師:今天,同學們要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潮蟲。請問,你們打算到哪里去找?
學生(極度興奮):潮濕的磚塊下面,一翻開有許多;花盆底下;樹下面潮濕松軟的土壤里;公共廁所的磚下面;不經常用的濕墩布里……
教師:你們會不會去籃球場找?
學生:不可能!因為潮蟲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
教師:在今天的活動中,你們應該注意哪些 問題?
學生:不要傷害潮蟲;在小盒底部放一些濕土,讓它有一個適宜的生活環境;做完實驗以后要把他們 再放回大自然中;不要踐踏草坪;搬動花盆、磚頭后 要放回原處……
(學生分組活動,約15分鐘。)
(15分鐘后,學生們回到教室,各組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師:同學們親自到了大自然中,知道了在哪兒才能找到潮蟲,真正明白了"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適宜的生活環境"。現在,請同學們講述并討論在你們發現潮蟲的過程中所看到的有趣現象及心中的疑問。
學生:我們掀開花盆時,潮蟲都四處逃竄,主要是往濕土里和碎磚縫里鉆。
學生;當我的手剛碰到潮蟲時,它就卷成一團,我還以為是死了呢。我非常遺憾,剛要離開時,它又"活"過來,我就把它"收"到瓶里了。
學生:這是"假死",是生物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可以逃避敵害。
學生:當我們捉潮蟲時,有的卷成一團,有的不但不卷成團反而跑得更快了,要抓住它還真不容易。
學生:我們掀開花盆時,發現有潮蟲的地方經常有蚯蚓、蜈蚣,他們為什么喜歡呆在一起?
學生:我們發現潮蟲還喜歡和蝸牛在一起,我們把蝸牛一齊捉來,許多潮蟲都爬到了蝸牛的背上,最初只有一只,現在有六只。(向同學們展示潮蟲在蝸牛背上的情境。)
教師:大家討論"為什么有蚯蚓的地方經常有潮蟲?""為什么在這個空瓶中,幾只潮蟲都爬到了蝸牛背上?"
(學生發表各種見解,最終基本統一在以下幾個觀點上。)
學生A:我覺得這是一種自然現象,沒有人為干涉的因素,所以要解釋的話應該從生物的"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這一方面來解釋,比如說,潮蟲與蚯蚓的生活環境相適應……
學生B:對,蚯蚓也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學生C:它們生活的環境里還應該有富足的食物,這樣才能生存下去。
學生D:這樣也就能解釋"潮蟲為什么爬到蝸牛背上"了。
學生E:對,"潮濕"的環境,說不定蝸牛背上還有潮蟲的食物呢。
學生F:老師,還有一個問題:潮蟲和西瓜蟲不是一種動物。這兩種動物,他們在形態特點、運動時的情況以及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等方面都不同。
(其他學生瞪大了眼睛,靜靜地聽著這個學生的講述。)
學生:老師,我還有疑問:"如何分辨潮蟲的雌雄?"
(沒有一個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教師:這兩個問題(潮蟲雌雄的分辨以及潮蟲與西瓜蟲是否為一種動物),請同學們在課余時間仔細觀察并查閱資料,看是否能解決它們。
繼續探究
1.學生眼中的潮蟲與西瓜蟲的區別(見表1)。
潮蟲(鼠婦) |
西瓜蟲 |
|||
相同點 |
生活環境相同:陰暗、潮濕的環境。 | |||
不同點 |
形態 結構特點 |
體形 |
體形扁平、較長,前后兩端尖。 | 體形扁,略向上凸,前后兩端鈍圓。 |
觸角 |
觸角長。 | 觸角短。 | ||
尾部 結構 |
尾部伸出兩“角”。 | 尾部無向后伸的“角”。 | ||
運動形態 |
運動時,從外觀能看到向兩側伸出的“足”。 | 運動時,只看到身體向前動,看不到伸出殼外的“足”。 | ||
運動習性 |
經常處于“靜止”狀態,只有受到刺激時,才“加速跑”。 | 不停地動,但速度不快。 | ||
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
遇到刺激跑得更快。 | 遇到刺激出現“假死”現象。 | ||
身體的靈活性 |
靈活,腹部向上后能很快翻過身來逃跑。 | 笨拙,翻身困難。 |
2. 驗證潮蟲與西瓜蟲的區別
經學生F的提醒,許多學生在課下紛紛做實驗,驗證他們眼中的潮蟲和西瓜蟲的區別。(請點擊下列鏈接)
3.探究活動過程中產生的疑問
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他們還產生許多疑問,比如:"潮蟲在土里、在花盆底下為什么不能被壓死?"學生們在課余時間認真地思考了這些問題,最后弄清楚了這應該與它們的身體結構有關。他們總結出潮蟲的身體呈扁平形,而且背部向上凸起,呈"拱"狀,分散了外界對它的壓力,這應該與拱形橋能承受巨大的壓力有相似的原理……
聽著學生侃侃而談,我感慨萬千:他們只是 的學生,還沒有學習物理學,但卻能通過潮蟲的身體結構,分析出它們能夠承受重力的原理。他們能夠把日常生活的經驗、各學科的知識很靈活地聯系到一起,不但培養了自己學習的興趣、擴展了自己的知識面,而且能夠學會主動探究、設計實驗去驗證自己的假設,這比學習知識本身更為重要。
5.發現育幼的西瓜蟲
上完實驗課的第三天中午,有三個學生極為興奮地來到我的辦公室,其中一個學生小心翼翼地捧著一個"寶貝",喊著:"老師,快看,西瓜蟲生寶寶了。"我一看,一個西瓜蟲的腹部有許多幼蟲,這是難得觀察到的情景,難怪孩子們如此激動。
6. 探究西瓜蟲是否為雌潮蟲。
發現了帶幼蟲的"西瓜蟲",對我也是一個很大的觸動,我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課上課下碰到的一系列問題,尤其和學生一起討論"西瓜蟲是潮蟲嗎""雌雄西瓜蟲的區別在哪里",學生馬上從"帶幼蟲的西瓜蟲"想到了"雌蟲"。他們開始分析西瓜蟲與潮蟲的生活環境是否相同、每一花盆底下或軟土下面兩者的數量是否較為均衡、形態結構特點、身體的靈活性、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等。又分析雌雄要是有區別,應該體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從熟悉的動物著手,進而聯想到潮蟲,最后基本斷定:西瓜蟲就是雌潮蟲。
學生的活動并沒有就此而停止,他們提出許多"為什么"進行分析,比如潮蟲尾部的兩個"角"就是交配器;雌蟲受到外界刺激后身體會向內卷成一個球,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是"母愛"的體現……
蝸牛背上的潮蟲
學生眼中的西瓜蟲
學生眼中的潮蟲
對外界刺激反應實驗
翻身實驗
腹部有幼蟲的西瓜蟲
學生繪制的雌雄潮蟲的區別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