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5-15 22:05:08
1.讀圖說明歐洲西部地區的范圍、位置;在地圖上找到主要的國家及首都,說明本區重要的地理環境特征。
2.學會運用地圖、統計圖表說明歐盟在本區內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通過圖表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工業上的差異,說明制造業在本區工業中的主導地位,讀圖說明本區工業區的分布特征。
4.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明確獨特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對地區農牧業的重要影響。
5.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片和資料,或課下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歐洲西部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繁榮的旅游業。
6.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對地理信息的提取、歸納、推理、對比及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使學生從歐洲西部區域經濟聯合發展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啟示。
結構分析
當今世界經濟呈現出一超多極的發展趨勢,其中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聯合體,其國民生產總值甚至超過了美、日。同時,歐盟還在不斷的發展擴大,歐洲統一大市場的運行使歐盟在世界經濟領域和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作用更加重要,與中國的聯系也越加緊密。因此在教材中特別突出了歐盟的內容。
本節教材旨在以面帶點,重點不是讓學生了解系統的區域地理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并能舉一反三。因此,教材中以歐洲西部經濟的發展為核心,展開敘述了歐盟的工業、畜牧業和旅游業,同時以經濟發展特點帶出自然環境背景。通過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的內容,引導學生發掘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本節教學內容結構如下。
內容點析
1.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是歐洲西部的突出特征。教材由此作為切入點,而沒有像傳統教材那樣從系統介紹本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入手,體現了編寫者力求突出重點,而不求面面俱到的特點。
同時,歐洲西部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是推動歐洲各國求同存異,走向聯合的動力。因此,突出介紹歐盟這個組織,將歐洲西部作為一個整體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從中窺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極具現實意義。
以經濟特征為中心,以自然環境為背景;突出區域共性,略寫各國差異,也是這段教材編寫的獨到之處。
2.關于歐盟
為什么要建立歐洲聯盟?歐盟給本區的人民帶來了哪些利益?對這些內容,教材的介紹相當簡潔,主要是通過一幅示意圖加以說明,回避了復雜的政治因素和國際經濟關系背景。從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角度來體現歐盟的作用,十分符合 學生的認識水平。
示意圖從5個方面說明了歐盟的作用。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歐盟已建立了關稅同盟,實行共同外貿、農業和漁業政策,創立了歐洲貨幣體系,建立了總預算制度。1993年1月統一大市場正式啟動,基本實現了商品、人員、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通。在歐盟成員國,汽車司機過境不必辦稅務手續,人們可自由越境采購、旅游、工作和退休。一個長達3萬多千米的公路網連通歐盟各國。1997年10月,歐盟15國簽署了《阿姆斯特丹條約》,在加強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及內政司法合作方面取得進展。1999年1月1日歐元已如期啟動。一個沒有國界的大歐洲已逐漸形成。
歐盟的建立對于歐洲各國擴大經濟市場,降低成本,減少繁瑣手續,推動科技發展,促進內外貿易發展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從此,歐洲各國可以以同一種聲音在世界舞臺上發言,形成同一種勢力與美國代表的世界強勢集團抗衡,成為世界政治、經濟領域不可小視的力量。而這正是歐洲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做到的。因此,對于歐洲西部,聯合才能受益。
3.P58“活動”
活動1從歐盟的15個成員國出發,讓學生讀圖了解主要的歐洲國家和首都,了解歐洲的政治地圖格局。歐洲國家眾多,名城廣布。在這里對于重要地名可要求熟悉,并能在地圖上指出其位置,不必死記。有關各城市的獨特面貌,可在后文講授旅游業時適當展開。
活動2通過分析圖表和數據,從對外貿易的角度體現歐盟在世界的經濟地位。圖表強調了對外貿易分進口、出口兩個方面,二者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外貿水平共同標志,不可偏廢。
此圖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第一,當今世界經濟狀況呈現一超多極的發展。美國是超級大國,日本是經濟大國,而歐盟在經濟上以聯合的優勢,與美、日成三足鼎立之勢。1998年歐盟15國國民生產總值約8.8萬億美元,區外貿易總額近1.8萬億美元,均超過美、日。第二,本區進出口額在世界上的比重,出口大于進口。第三,為什么以輪船的圖形表示本區進出口的比重呢?可引導學生思考海陸位置和交通條件對本區外貿的影響。第四,由圖中可以看到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發展迅速,但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4.制造業為主的工業
這是除日本外,本教材介紹到的第二個經濟發達地區,其經濟發展特征既具有發達國家的共性,又具有區域個性。本課教材重點介紹其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方面,以加深學生對發達國家的了解。
歐洲地區經濟發達首先表現為工業發達。在工業方面,本區可圈可點之處很多。例如,從歷史上看,這里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從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看,德、法、英等國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從部門結構看,制造業比重高,采礦業比重低,傳統制造業比重在減少,尖端工業占優勢;從對外貿易水平看,歐洲西部向發展中國家出口高科技工業產品(如計算機、飛機、汽車、通信工具、精密儀器、高級機電產品、化工產品、成套設備等),附加值高的輕工業產品(如高檔時裝、香水、家用電器等生活消費品),以及深加工的農產品(如高檔食品、飲料和酒類、優質水果和花卉、乳肉制品等)。從國外進口價格較低的原材料、燃料和糧食,大量出口工業制成品,為歐洲西部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由于制造業比重高是發達國家經濟的重要特征,也是發達國家工業區別于發展中國家工業的主要特征,所以本段教材以此為標題。
圖8.17“不同國家GDP與從事制造業的人口數的關系”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制造業的從業人數方面的相關性,更直觀地表現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異。圖中選取的德、法、英是本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尤其以德國最為突出。而發展中國家則以三個不同類型的亞洲國家為代表:工業落后,資源缺乏的山國尼泊爾;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印度;單一經濟問題突出的農礦業國家馬來西亞。圖表表明,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貧困,與其產業結構不合理,制造業水平較低,從業人數比重少(低于20%)直接相關。
通過學生讀圖8.18“歐洲西部工業區示意”,了解歐洲西部工業中心的分布特點──多而密集,呈十字型分布。歐洲一些著名的工業區在教材文字及分布圖中沒有注明,如德國的魯爾區,法國的巴黎盆地,英國的倫敦地區及英格蘭中部地區等,教師可適當進行補充。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