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隨父親回了趟龍口老家。單獨的小院星羅棋布的躺在泥濘小路的兩旁,姑姑家是第一戶,紅漆門上貼著嶄新的門神像,院子的一角栓著“東東”,很忠誠的黃犬。用磚頭壘起的池塘里,只有寫草綠的荷葉,可惜沒有花。頭頂上不是蔚藍的天空,是碧綠和水晶紫交織的空間,碩大的葡萄搖搖欲墜,日光照去,與葉子相得益彰,很溫暖。模糊聽出一些怪音,原來是后院喂養的三頭豬正悠閑的打著飽嗝呢。
姑姑見了我十分歡喜,拉著我上了炕,屋里剛來了一位老人,姑說她是臨院的,老伴走了,子女也進了城,一個人,好在身體很硬朗。老人稀疏的白發盤成了髻,臉上盡是歲月的溝壑,捧著一大碗笑趔了嘴的無花果給姑“剛摘的,可鮮可鮮嘍!”我暗笑,過節送餃子的傳統竟還存在,只是城里沒有了罷。姑說,老人三天兩頭的不請自來,不是母雞下蛋了,就是新做了一雙布鞋,姑原是拒絕的,但老人孤單落寞的背影深深刺痛了姑心靈最柔軟的部分。于是每次都十分迎合她并樂意的接受她的心意,然后借禮尚往來的理由經常去看望老人,陪她嘮嘮嗑。其他的人家也如是做,使的老人冷清的家里變的熱鬧。
有一回,姑摔了腳,姑父又無法天天守在家里,生活十分不便。絡繹不絕的街坊四鄰送來了雞蛋,水果,雖然都是很簡單的東西,但畢竟是鄰里們的心意,又不同于城里探病送禮的形式化。在鄉下這本是很平常的事,姑還是心里熱熱的,一一謝過。沒想到,對門的張嬸拉著姑的胳膊:“大妹子,反正咱倆家就幾步路,這些天就讓俺照顧你吧。”劉嬸又湊過來,擺擺手:“還是輪著吧,你上午,俺下午。”“俺一有空也來吧,你上次還幫俺娃了呢。”……盛情難卻,那些天,姑著實當了回被一大幫人伺候的“富婆”,端茶倒水,洗衣做飯,鄰里們心甘情愿的為自己做的一切,時隔幾年,姑依然記憶猶新,鄰里們大概已經忘了。
幾天的相處和姑的娓娓講述,讓我愛上了這里的土地,那么純凈,清新,愛上了這里的村民,那么樸實,憨厚,善良。這里的鄰里,還原了“鄰里”的本質,又豈是鋼筋混凝土鑄就的浮華里的“鄰居”可比的?或許不會不認識,但“遠親不如近鄰”仿佛已成了紙上談兵。
雖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城市與鄉村的鄰里不能劃等號,但只要心是暖的,一盒海參與一碗無花果,一句真心的問侯與一個月的照料,一聲熱情的招呼與幾時分鐘的嘮嗑……它們是等價的。而這樣,才像真正的鄰里嘛!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