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自古以來被中國人視為民族氣節的代表,是一種美麗、實用而祥端的植物。
竹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歷史過程中,從識竹、種竹、用竹到升華成文字、繪畫、文藝、建筑、園林作品、人格力量、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竹文化已成為世界獨樹一幟的文化遺風。中國是世界竹文化的發祥地,正如著名英國學者李約瑟在深入研究中國科學史后認為,東亞文化乃是“竹文化”!
在竹文化的庇佑下,我國古代涌現出了一批批為竹而生、為竹而死、以竹為居的文人雅士。
在古代以竹伴居成風,正可謂“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他們看來的是“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的觀點,所以用于名人的字、號更是不計其數。魏晉時的阮籍和嵇康七人,因愛竹而常在凈美清幽的竹林中聚會,談文論世,號稱“竹林七賢”,唐代“竹溪六逸”常以竹林為家,賦詩吟簫。宋代的蘇軾曾說:“庇者竹瓦,載者竹筏,書者竹皮,履者竹鞋,食者竹筍,焚者竹薪,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清代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更是將一生寄托雨畫竹之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鄭板橋的一首著名的詠竹詩。他為官時,“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甚是清正;罷官時,“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那么地不戀榮華,一身正氣;棄官時,“宦海歸來兩袖空,逢人賣竹畫清風。”定居揚州賣畫,自食其力。
可見,竹文化的影響甚深、甚廣。
竹,吾牡丹之富麗,無松柏之偉岸,無桃李之嬌艷,但它虛心文雅的特征,高風亮節的品格為人們所傳頌,也深深地打動著千萬人的心。它坦誠無私,樸實無華,不苛求環境,不炫耀自己。它雖然空心,但它那是為了容下千千萬萬的民族精神而留下的虛心。幾千年來,竹佷自然地被文化雅士當作遣懷寄興的媒介。
竹雨人一樣有著很美的名字,多因詩而起,如“蒼龍”,出自于蘇軾的“臥聽謖謖碎龍磷,俯看蒼蒼玉立身”;“寒碧”,起因陸游的詩句“插棘編籬謹扶持,養成寒碧映漣漪”;還有“瑯玕”是出自杜甫的詩句。
竹文化從古至今都是支撐著整個華夏文明,它的高尚情操理應是龍的傳人所應有的精神。走近竹林深處,我們因此寧靜而致遠;居于竹林深處,我們因此淡泊而明志。
竹林深處——我們的內心深處。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