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9-05-30 13:30:52
【中西生死哲學】
儒家一方面承認“死生有命”,但也強調“未知生,亦知死?”以此提醒世人把重點放在現世努力。孟子所謂“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最能突現這種人文精神。道家莊子雖明言“死生命也”,但也強調應用平等心看待生死,因為“生死如一”最能突現超拔精神。
在西方,柏拉圖曾經明白強調,人生的目的在求真善美,但永恒的真善美只有在死亡之后,因此,“哲學就是對死亡的練習”。并且,他主張靈魂不死論,其學生亞里士多德雖然否認靈魂不死,但也肯定“神圣理性不死”,并強調“我們應盡力過理性生活,使自己不朽”。到了康德,認為靈魂不死雖然“沒有邏輯的確定性”,卻有“道德的確定性與必要性”。因而他強調,精神愈用而愈出的道理,“想得越多,做得越多,就活得越久”。在黑格爾更是直言“死亡是一種揚棄”。存在主義者海德格爾則明言,人生觀即死亡觀,人生既然注定是“邁向死亡的存有”,因此,如何能在平日盡心盡責,才是面對生死的態度
到了當代,因為醫學發達,“臨終關懷”更成為普世關心的問題,如何“生有尊嚴,死也有尊嚴”,也成為超越國界的共同課題。芝加哥大學蘿絲教授的名著《生死學》認為,死亡也是人生的一種“成長”,更具積極性與建設性。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