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9-06-01 19:25:38
茶,亦雅亦俗,卻是個人品位的象征。古人品茗論道,煮茶聽琴,為的是在裊裊幽香中揣摩世態炎涼,體味人生苦樂。
北宋詩人蘇軾,十分嗜茶,愛茶之情常見于詩行之中:“仙山靈草濕行云,洗溫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因為愛茶,才具有對茶獨特的感受。“沐罷巾冠快晚涼,睡余齒頰帶茶香”,“春濃睡足午窗明,想見新茶如潑乳”。可以說,蘇軾詠茶,總是那么繪聲繪色,情趣盎然。
在烹茶這一環節,蘇軾以為“精品厭凡泉”,好茶必須配以好水,因此常常親自到釣石之旁汲取深潭活水。“活水還須活火烹”,所以他用于泡茶的滾水皆由“有焰方熾的炭火”煮沸。對煮水的器具和飲茶用具,蘇軾也很講究。在宜興,他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后人為紀念他,把此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即是蘇軾用此壺烹茗獨飲時的生動寫照。
蘇軾不只是烹茶、品茶,還親自栽種過茶。他貶謫黃州期間,經濟拮據,生活困頓。黃州一位書生馬正卿替他向官府請來一塊荒地,他親自耕種,以地上收獲稍濟“因匱乏食”之急。在這塊取名“東坡”的荒地上,他種了茶樹。有詩為證:“磋我五畝園,桑麥苦蒙翳。不令寸地閑,更乞茶子藝。”在另一首《種茶》詩中他這樣寫道:“松間旅生茶,已與松俱瘦。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后。彌旬得連陰,似許晚遂茂。
”詩意是說,茶種在松樹間,生長瘦小但不易衰老;移植于土壤肥沃的白鶴嶺,連日春雨滋潤,便恢復生長,枝繁葉茂。可見詩人于躬耕之時,已深諳茶樹習性。
茶的透明、潤澤、剔透,使人冷靜,使人沉思,使人清醒與真實,使人歡喜與清明,使人有了超越現實生活的想象。蘇軾的一生,足跡遍及各地,從蛾眉之巔到錢塘之濱,從宋遼邊境到嶺南海南。是長期的貶謫生活,為他提供了品嘗各地名茶的機會,也讓他在痛苦之時保有一腔向上飛揚的心襟,在貶謫之境不失敏銳深刻樂觀的人生態度,正因如此,他的生命之茶才能不間斷地泡出詩意的芳香。
現代人也喝茶,但能夠如蘇軾那般,在痛苦之時能懷著平靜心境烹茶品茶,讓世人感到香醇四溢的并不多見。我想,再怎么樣有見地的人,若長期置身于“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生活中,斷然是難以有思想上的收獲的,無非是在丟掉煙頭之時,擱下報紙之后,閑談歪扯之余,制造出一堆寡淡無味,必須倒掉的茶渣。
如果說人生是一杯茶,那么泡這杯茶飲這杯茶品這杯茶的人恰恰就是自己。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