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求學生指出文中說明對象及其特征。
2.辨析說明方法并能指出該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4.理解文章的段落、結構層次,概括文章的文意、層意、段意。
5.體味重點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6.捕捉文中重要信息。
7.聯系實際寫出自己的理解、發現、創新或提出建議。
一、說明對象及其特征
1.說明文的說明對象一般就是題目,也有些出現在文章的開頭,極少數需學生根據文章內容歸納提取。
2.說明對象的特征的歸納。
①注意標題中的修飾性詞語。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巍巍中山陵》,標題中的修飾語就是說明對象的特征。
②文章的開頭部分。如《松鼠》的開頭“漂亮”“馴良”“乖巧”即為說明對象的特征。
③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學生抓住最能揭示說明對象的本質的詞語進行歸納提取。
二、指出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1.試卷中經常考查的說明方法有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舉例子、作詮釋、下定義、分類別、引用等。
2.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要緊扣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要考慮這一說明方法所處段落的中心句(一般為首句),要重視該說明方法的前面的語句,要根據不同說明方法運用不同詞語歸納表述。
比如,
“列數字”這種說明方法具體、準確、直觀地說明了……
“作比較”這種說明方法突出強調了……的特點。
“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的特征,把……的特征說得通俗易懂,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具體可信地說明了……增強了文章的可信度。
“作詮釋”這種說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說明了……的特征。
“下定義”這種說明方法準確科學地揭示了……的本質特征。
“分類別”這種說明方法層次分明、有條理地說明了……的特征。引用使說明更具有權威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總之,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緊扣說明對象的特征,切忌泛泛而談。
3.辨析說明方法要注意的兩點。
一是區別“作比較”“打比方”“舉例子”“引用”四種說明方法在不同文體中的不同表述方法。“作比較”在議論文中稱之為“正反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在記敘文中稱之為“對比”的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打比方”在議論文中稱之為“喻證法”。“舉例子”在議論文中稱之為“例證法”。
二是區別“下定義”“作詮釋”兩種說明方法。“下定義”一般為判斷句式,語言簡潔,直接。“作詮釋”是用一句或幾句話對某個概念或某種現象、某個事物作解釋說明。
三、把握說明順序
1.題型
一是要求學生指出全文或局部的說明順序,二是讓學生能按一定的說明順序排列句序。
2.答題技巧
說明文的說明順序一般分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比較明顯。科技說明文大多數是“邏輯順序”。排列句序關鍵是要找出這一組句子的內在聯系,即什么說明順序。其次,找準首句。首句一般為統領句。然后,按照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句中詞與詞之間的聯系,依次銜接,做到前后一致,上下連貫即可。
四、理解說明文的層次結構
要準確分析層次,理清結構,概括文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認真閱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段的說明對象及其特征。
2.根據說明文的結構特征,抓住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各段的說明內容,然后綜合概括出全文的文意。
3.說明文各層之間一般有明顯的過渡詞或過渡段,要引導學生辨析,這是劃分層次的關鍵。
4.說明文無論是全文或局部,總分結構比較多,可按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不同結構形式劃分層次。
5.說明文層次結構形式還有并列式、遞進式等,教師在指導時可適當點撥。
五、分析說明文中的重要詞句
1.題型
①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的含義。
②在規定字數內對某個概念或事物作解釋說明。
③指出重要代詞所指代的內容。
④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⑤分析說明文的語言特色。
⑥體會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答題技巧
對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的理解,切忌望文生義,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以及說明對象的特征考慮。解釋某個術語、概念或事物,一定要對這一術語、概念或事物的前后語句認真分析,找出有助于答題的語句,然后結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歸納。代詞指代的內容一般是這個代詞的前面幾句話,也可能是這一段文字的中心句。
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常用的方法有:
①對應詞答題法。比如“大多數”對應“少數”,“大部分”對應“少部分”,“主要”對應“次要”,“經常”對應 “偶爾”,“一般”(或“通常”)對應“特殊”等。解題時,題目中出現了“體會上述每組中其中一個詞的準確性”時,答題時就可以用其中對應的另一個詞作答。例如,題目中出現了體會加點詞“大多數”的準確性時,可以這樣答題:這樣寫,說明還有“少數”,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②四步答題法。
第一步,解釋該詞的含義;
第二步,分析運用該詞有什么好處;
第三步,分析去掉該詞后句子意思會發生什么變化;
第四步,用“這樣寫更符合實際,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的句式作結。
新初三快掃碼關注
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學習技巧,學科知識點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