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10-31 18:07:58
成績是一份雙向的化驗單,在反映學生問題的同時,也反映了教師教學方法的合理性。期中考試結束后,教師應把目光聚焦到課堂之上,進行認真地分析與反思:課堂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實際?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自己是不是足夠了解學生?
(1)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嗎
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們一定要思考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哪里。教學的出發點可能是知識,但落腳點一定不能只落在知識。要落到哪里呢?可能是能力、品格、素養……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應該是站在比知識點更高的時空和視野,向學科本質深處探索。
怎么設計好教學的落腳點?在設計一節課或一章節內容前,教師首先要問自己兩個問題:一個是這節課講什么內容,第二個是它在生產、生活中最重要和核心的價值是什么。明白“講什么內容”是明確這節課的出發點,同時,教師還要清楚“講的重點和邏輯”。思考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價值,能夠進一步清晰知識的意義,讓知識活起來。
(2)自己設計的“學習過程”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
教師某種程度上像設計師,不同的是設計的對象是“學習”:教、學、評怎么組織,一節課要給學生怎樣的體驗過程,怎么呈現或組織素材,設計什么問題和思路更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什么樣的方式適合學生的學習等等……都是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要設計好學習過程,首先要清楚學生的學習起點,清楚學生的學習起點會節省很多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也會避免“學生明白的總講、總強調,學生不懂、易混淆的一帶而過”等教學中常見的情況。
學習過程可以設計得很簡單、直白,也可以很有趣,這個過程會影響學生的體驗,有點像產品使用中的用戶體驗,好的體驗會吸附用戶,會引起用戶的情感投入和情感共鳴。學習過程也同樣,好的學習過程同樣也會把固態的信息、死板的知識活化成智慧、品德。
比如復習課是在分散性、階段性學習的基礎上把知識間的關聯建立起來的過程,新課學習要經歷比較長的周期,而且因受某些知識相對獨立的局限,所以有些普遍聯系的觀念和規律需要在綜合復習中顯性化建立,這個建立聯系的過程就是問題解決能力更新迭代的過程。這個目的的達成靠的是好的、學生可以深度參與的學習活動,學生活動可以加入情境,情境可以讓學生在經歷活動中更容易體會知識的現實意義。
(3)有沒有辦法、素材或技術,讓課有趣一點、豐富一點
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喜歡長期和一個永遠刻板、嚴肅的人打交道,同樣嚴肅沉悶的課堂也不會讓人著迷。內容呈現更生動,使用素材更豐富,邏輯更清晰、觀點更多樣的課才更有魅力和吸引力,這樣的課堂也對教師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理科教師懂一點學科史會很有意義,參考一點學科史設計學習過程,既體現了人類整體在認識這個學科和發展過程中的集體行為和認知規律,也可以發現學生的認知矛盾和問題。
好的課堂一定是學生的世界,是學生投入大腦思考、投入時間尋找解決策略的全神貫注的過程;并且能夠激發學生深度學習,喚起學生深層思考。在備課的時候,教師們要有意識地從單獨一節課或一個知識點中跳出來,站在學科課程的角度,如內容可以體現本學科的哪些基本觀點、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進行整體的設計。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