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11-07 14:21:13
各個學校期中考試陸續結束,有人歡喜有人愁的情況一定少不了,老師在這提醒大家:
成績好的同學不要驕傲,競爭對手都是機智的兔子,沒有緩慢的烏龜!
成績差的同學也不要氣餒,總結原因調節心態,現在開始就是你新的起點。
無論成績好與壞,都要分析總結,那么如何分析試卷呢?現在有些同學很是迷;蚴歉静粫_不到考試的根本目的和效果。
以下方法角度供大家參考!
從逐題分析到整體分析
從錯題分析入手,分析錯誤的知識原因、能力原因、解題習慣原因等。比如:
1、這道題考察的知識點是什么?
2、這道題是怎樣運用這一知識點解決問題的?
3、這道題的解題過程是什么?
4、這道題還有其他的做法嗎?
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行整體分析,拿出一個總體結論了。以理學科為例,丟分原因大體包括三種,即知識不清、問題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
所謂知識不清,就是在考試之前沒有把知識學清楚,丟分發生在考試之前,而不僅僅發生在考試的過程之中。
所謂問題情景不清,就是審題不清,沒有把問題看明白,或是不能把問題看明白,這是一個審題能力、審題習慣問題。
所謂表述不清,指的是雖然知識具備、審題清楚,問題能夠解決,但表述凌亂、詞不達意。
上述問題逐步由低級發展到高級。研究知識不清、問題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所造成的丟分比例,用數字說話,也就能夠得到整體結論,找到整體方向了。
從數字分析到性質分析
(1)以數字回答各個原因的丟分數值。如計算失誤失分;審題不清失分;考慮不周失分;公式記錯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等。
。2)以數字回答最不該丟的5—10分。“最不該丟的5—10分”是最有希望獲得的,找出來很有必要。在后續學習中,努力找回這些分數可望可及。如果真正做到這些,那么不同學科累計在一起,進步也就很可觀了。
。3)任何一處丟分,在存在偶然性的同時都存在著必然性。建議會學習的同學能夠做到既看到現象更看到本質,能夠以自己的分析來回答:丟分的實質是什么?是不是基礎沒有掌握?
從口頭分析到書面分析
在學習過程中,反思十分必要。所謂反思,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這樣的對話可能是潛意識的,可能表現在口頭上,最好是表達在書面上。從潛意識的存在到口頭表達是一次進步,從口頭表達再到書面表達又是一次進步。書面表達是卷面分析的最高級形式。所以,各位同學可以在考試過后寫出書面的試卷分析。這個分析是反觀自己的一面鏡子,是后來進步的重要階梯。
從歸因分析到對策分析
現象分析、歸因分析與對策分析是逐層遞進的分析,現象分析是基礎,歸因分析是橋梁,對策分析是目的。
現象分析回答了“什么樣”,歸因分析回答了“為什么”,對策分析回答了“怎么辦”。如果能夠把這些分析“格式化”(拿出固定樣式),把每次的分析都做出相互對比,那么進步與退步的歷程就清晰了,學習發展的路徑也就明朗了。所以改完的考試卷子發下來后,學生有下面三件事要做:
1、要“馬上寫”:首先把做錯的題,重新抄一遍,然后寫出正確的答案(包括過程,可以問老師,也可以問同學)。其次把要求寫出前一段學習中哪些知識的掌握存在問題或是對老師的教學有什么要求。
2、要“及時析”:這一條最為重要,及時寫出試卷自我分析。包含以下要素:
①考試的綜合評價,即哪些題目做得比較好,哪些題目存在失誤?
、阱e題糾正,即要寫出正確答案,主觀性試題還應根據老師講解的解題思路補全點。
③對錯題進行歸類,找準原因,對癥下藥。就錯誤原因而論,一般有三種情況:
一是對教材中的觀點、原理理解有誤,或理解不廣、不深、不透;
二是對某些題型的解題思路技巧未能掌握.或不能靈活地加以運用;
三是表現在答題時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如遇到復雜些的論述題,便產生恐懼心理等,從而造成失誤。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的原因,就應針對題目所涉及的有關知識要點及原理內容認真地加以再復習鞏固,真正把其弄懂弄通;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的原因,就應該要求自己務必掌握住某一題型的答題要領無論是哪一類題型,都有其作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但更關鍵的還在于對某一特定試題具體作答的“個性”和“特殊性”,只有細心體會,才會有所感悟和提高;
如果是第三種情況的原因,就應在平時訓練中,有意識地培養和鍛煉自己的良好應試心理素質,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心態,在答題時做到“從容不迫、沉著冷靜”。
總之,建議要找準失誤的原因,并對癥下藥,才能有效地提高應試成績。
3、要“經常翻”:試卷自我分析寫完后,和試卷粘貼在一起,要注意累積保存。積累多了,亦可裝訂成冊。千萬不要束之高閣,要經常翻閱復習,以達到鞏固知識、加強理解、培養能力一、掌握規律的目的。
寫在后面:
期中考試結束,下次考試還會遠嗎?期末考試還會遠嗎?
通過這次考試想想有沒有這2種情況:
1.總感覺幾天就可以復習完,但結果并沒有。
2.總感覺沒什么要復習的,都已經學會了,但考試又一臉懵。
以上兩點都是因為盲目自信,對知識點掌握不扎實,對章節練習題沒有分析透徹,我們要踏踏實實扎實學習的腳步,成績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