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2-11 17:01:06
B.若是問“發(fā)生××的原因”,則“發(fā)生原因=內因(個人)+外因(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經營者)”。
C.取得成就的原因=黨的領導+國策、戰(zhàn)略、方略、宗旨、思想、發(fā)展觀+艱苦奮斗精神+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根本原因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觀點二:簡要說明......這樣做的道理?為什么要樣做(說)?(理由)
解題方法:一般情況下要回答:“這樣說”、“這樣做”的依據、意義(重要性)、必要性等,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應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間接、有秩序、有條理地展開說明。
基本思路:是什么?為什么?(一般答題時側重于為什么)
①是什么——材料中的具體做法(多用于進行設問轉移);
②為什么——原因+意義或不這樣做的危害。
問答題技巧四
解演繹題要講骨肉相連:
演繹題是近年來中考道德與法治試卷材料分析題中出現的一種新題型,之所以稱為新題型,并不是說以前沒有,而是指在中考中不常出現,大多是作為高考題型。演繹題,實際上是相對于歸納型材料題而言的。歸納型材料題,往往要求學生閱讀材料,并根據材料信息得出結論。與此相反,演繹型材料題則是在設問中先呈現觀點或結論,然后要求學生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說明材料體現的觀點,即說明材料與觀點的關系,演繹題在設問中最明顯的標志是“如何體現”、如何反映”“怎樣得出”等字眼。此類題型的設計重在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是考試中失分較多的主觀題之一,特別是在沒有經過相關訓練的情況下表現尤為明顯,學生不是答不中要點、答不全面,就是根本不知如何回答。
實際上,此類題型盡管“形散”(材料的選取越來越多樣化、新穎化),但“神”不散(答題的規(guī)律和套路不變),只要認識這種題型的設計思路,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諸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通常情況下,包括演繹題在內的思想品德主觀題大多使用“逆向推理”的思路設計,即先明確要考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材料的選擇與整合。這樣,材料的選擇帶有明確的方向性,也就使大多數呈現的材料能夠比較集中地反映要考查的知識點,只不過有的材料對知識點的呈現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不易察覺。所以,告訴學生所給材料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善于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是解決主觀題的一個突破口。
在實際教學中,我還發(fā)現,如果單純用方法說明方法,效果不太理想,每次遇到同類型問題時,學生又忘得一干二凈了,而重新“炒冷飯”,學生能真正聽進去的內容也不多。這也是有的老師經常抱怨“明明講了n次的題型,怎么一轉眼就忘了”的原因所在。因此,解題方法除了要講究科學性之外,還要注意趣味技巧,要讓學生不容易忘記,最好能起到“一兩撥千金”的效果,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融科學性與趣味性于一體,促使學生會學、善學、樂學。
“骨肉相連”是我在實踐中總結的解決演繹題的方法,實施下來,效果不錯,不僅使學生深刻領會到演繹題的解題方法,而且避免了“炒冷飯”的無奈,生動形象,簡單易記。所謂“骨”,就是指題目所給材料的中心句或者主旨句,要抓住材料的“主心骨”,區(qū)別于題目所給的其他材料,因為有的材料是背景性、介紹性的,甚至有的材料是干擾性的;而“肉”是指設問中所要體現的觀點或內容。嚴格來講,演繹題必須有“骨”有“肉”,要“骨肉相連”,有“骨”無“肉”或者有“肉”無“骨”都不能得分。也就是說,只有材料呈現而沒有觀點說明,或者只有觀點說明而無材料輔助都不能得分,只有將材料和觀點對應才行。
具體到解題步驟,我歸納為三步:
第一步,知“肉”即首先讓學生在課本中找出設問所體現的內容(這是相對于開卷考試而言的,而對于閉卷考試,則要求學生首先知曉設問所體現的觀點的具體內容),即上文所說的“肉”;第二步,取“骨”即要找出材料中的主旨句、中心句,必要時還要對所給材料進行梳理、概括;第三步,“骨肉相連”即要將取好的“骨”與沒問中的“肉”進行比對和聯系,使“骨肉相連”,從而使材料能夠體現并反映觀點,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
問答題技法五
觀點一:看法、認識、啟示類題型的解題技巧
題型特點:看法、認識、啟示類題型往往通過一個(或幾個)案例、一組(或幾組)數據、一段(或幾段)材料的展現,重點考查學生能否從提取的信息中悟出道理,得出體會,受到啟迪。
設問方式:
①“這給我們什么啟示、啟發(fā)”;
②"談談你的看法、體會、認識”;
③“你從中悟出什么道理”;
④“如何認......如何看待;
⑤“如何分析這一現象”等等。
例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黃伯云以其對“炭/炭復合材料”發(fā)明的杰出貢獻,榮獲了連續(xù)6年空缺的國家科學技術發(fā)明一等獎。這個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周末和節(jié)假日幾乎都在實驗室度過。當實驗一次又一次遭遇失敗時,他不退縮。在科研經費有限和設備落后的情況下,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他從心里迸發(fā)出一個誓言:“中國人不僅應自行研發(fā)新產品,而且在技術上要爭第一。”凝聚20年的心血,中國飛機依賴進口剎車片才能“落地”的歷史被改寫。
(1)請你列舉黃伯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兩個表現。
(2)請你談談對上述材料中“誓言”的認識。
(3)你打算怎樣用實際行動向黃伯云學習?
解題思路:理解、認識、啟示類的題目可按照“示一理一啟”的解題思路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解題思路作答。
1、“示”即展示(是什么)。主要是指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點,也就是“材料所反映的內容”。主要通過“讀”來完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讀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確材料反映的是哪方面的現象和問題;二是讀懂設問的指向和規(guī)定,明確設問要求回答的啟示。
2、“理”即道理(為什么)。即“材料反映的內容”的依據、原因、重要性(必要性)、不做的危害性等。
①依據。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內容的理論根據(包括路線、方針、政策、國策、戰(zhàn)略、原則、原理、法律、法規(guī)等)。
②重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內容的作用、意義、目的、目標等。
③必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現象存在的客觀實際,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④危害性。是做或不做這件事將導致的消極后果。
3、“啟”即啟發(fā)(怎么辦)。即政府、社會、學校、公民、青少年等準備怎么做、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解決問題。主要通過“提”完成。“提”就是根據所找出的現象或問題的原因:提出今后在這方面應該怎么做。這是解好試題的落腳點。解答時,應注意運用“應”“要”“堅持”“必須”等詞語,以體現答題的針對性。按照這樣的解題思路,在回答本題第一問時應注重“示”(是什么),分析黃伯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表現;第二問注重“理"(為什么),應找出黃伯云發(fā)出自行研發(fā)新產品“誓言”的依據:第三問從“啟”的角度談青少年應該怎樣做。
參考答案:
(1)黃伯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表現在:①周末和節(jié)假日幾乎都在實驗室度過。②當實驗一次又一次遭遇失敗時,他不退縮。③科研經費有限和設備落后的情況下,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
(2)從“誓言”可看出:①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②科技創(chuàng)新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標志,科技進步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④增強民族創(chuàng)新能力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
(3)我們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使自己成為創(chuàng)造型人才。
①要刻苦學習,努力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養(yǎng)成勤動腦、勤動手的習慣。②要勇于質疑,勇于向傳統挑戰(zhàn)、向權威挑戰(zhàn),樹立“敢為人先”的精神。③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觀察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④牢記歷史使命,承擔社會責任,從祖國的需要出發(fā),選擇成才目標。⑤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把個人的前途命運和祖國興衰榮辱聯系在一起。
觀點二:認識(評價)類
[題型特點]此類題通常是材料先給出一個重大的社會現象,然后要求用所學的知識談談對這一現象的認識,常見設問有“如何認識”,“如何看待”“談談對某一現象的看法”“分析(評析)某一現象”等。
[解題技巧]
此類題可按照“判斷表態(tài)”——“闡述道理”“明確做法”的解題思路來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解題思路來作答。
“是什么”——即題目說(做)的是-件小事,或題目觀點是對還是錯。
“為什么——即說(做)這件事的依據、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這件事的危害性。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