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4-20 14:09:38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1.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
2.長度的主單位是米,用符號 m 表示,我們走兩步的距離約是1 米。
3.長度的單位關系是:1千米= 103 米;
1分米= 10-1 米
1厘米= 10-2 米
1毫米=10-3米
人的頭發絲的直徑約為:0.07mm地球的半徑: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確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觀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線是否磨損;
(2)用刻度尺測量時,尺要沿著所測長度,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
(3)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 垂直 ,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
(4)測量結果由 數字和單位組成。
5.特殊測量方法:
(1)累積法:把尺寸很小的物體累積起來,聚成可以用刻度尺來測量的數量后,再測量出它的總長度,然后除以這些小物體的個數,就可以得出小物體的長度。如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測量一頁紙的厚度.
(2)輔助法:方法如圖
(a)測硬幣直徑;(b)測乒乓球直徑;(c)測鉛筆長度。
(3)替代法:有些物體長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測量的,就可用其他物體代替測量。
6.測量時間的基本工具是秒表 。
在國際單位中時間的單位是秒 (s),它的常用單位有 小時,分。1h= 60 min= 3600 s.
機械運動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 位置 的改變叫機械運動。
2.參照物:在研究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或者說被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 。
4.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 相等 。(速度不變)
5.速度:用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6.速度的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公式:v=s/t
速度的單位是:m/s ;常用單位是:km/h 。
1米/秒= 3.6 千米/小時
7.平均速度:在變速運動中,用路程除以時間可得物體在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v=s/t 日常所說的速度多數情況下是指平均速度。
8.測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v=s/t ,實驗器材除了斜面、小車、金屬片外,還需要刻度尺和秒表。
聲現象
1.聲音的發生:由物體的 振動 而產生。振動 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的傳播:聲音靠 介質 傳播。真空不能傳聲。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 空氣 傳來的。
3.聲音速度: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是:340m/s 。聲音在固體傳播比液體快,而在液體傳播又比氣體體快。利用回聲可測距離
4.樂音的三個特征:音色、音調、響度 。
(1)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它與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系。
(2)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跟發聲體的 振幅有關 、聲源與聽者的距離有關系。
(3)音色:不同樂器、不同人之間他們的音色不同
5.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強弱的等級,30dB~40dB是較理想的環境,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 90 分貝;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 50 分貝。
減弱噪聲的途徑:(1)在 聲源處 減弱;(2)在 傳播過程中減弱;(3)在 人耳 處減弱。
光的色彩 光的傳播
1.光源:自身能夠 發光 的物體叫光源。
2.光的色散:將光分解成紅、 橙 、黃、綠、藍、 靛 、紫七種色光的現象叫光的色散。
3.光的三原色:紅 、 綠 、 藍 ;顏料的三原色:品紅 、 黃 、 青 。
4.紅外線主要特點:熱效應,應用:取暖、搖控、探測、夜視等
5.紫外線主要特點:使熒光物質發光,應用:滅菌、驗鈔等,適量照射紫外線有利于身體健康,過量照射紫外線有害于身體健康,要進行防護。
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小孔成像、影子、看不見不透明物體后面的物體、日食、月食,屬于光在同一種物質中 沿直線傳播
6.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 3×108 m/s,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m/s。
7.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 反射 的光射入了我們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漫反射和鏡面反射一樣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