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5-08 11:19:49
若
1. (動詞)像,好像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 《山市》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木蘭詩》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記》
右手攀石趾,若嘯呼狀。 ——《核舟記》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與朱元思書》
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送東陽馬生序》
皆若空游無所依。 ——《小石潭記》
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滿井游記》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鄒忌諷齊王納諫》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逐浪排空。——《岳陽樓記》
2.(動詞)及,比得上
未若柳絮因風起。 ——《詠雪》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3.(代詞)你
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陳涉世家》
4.(代詞)此,這樣的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五柳先生傳》
5.(連詞)假如,如果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游山西村》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唐雎不辱使命》
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出師表》
6.(助詞)用于詞尾,可譯為“……一樣”
舍其粱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公輸》
則
1.(副詞)乃,就是。用以加強肯定語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傷仲永》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岳陽樓記》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出師表》
2.(副詞)表示順承
樓愈高,則明漸少。 ——《山市》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兩小兒辯日》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陳太丘與友期》
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核舟記》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核舟記》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陋室銘》
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觀潮》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 ——《三峽》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送東陽馬生序》
則有去國懷鄉。 ——《岳陽樓記》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岳陽樓記》
作則飛沙走礫。 ——《滿井游記》
不效,則治臣之罪。 ——《出師表》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魚我所欲也》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曹劌論戰》
相當于“那么”。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童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魚我所欲也》
然則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出師表》
3.(副詞)表示轉折,相當于“卻”
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 ——《送東陽馬生序》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4.(連詞)表示假設,想防御“如果”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連詞)表示讓步,想防御“倒是”
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隆中對》
6.(助詞)無意義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與朱元思書》
乃
1.(連詞)于是,就
蒙乃始就學。 ——《孫權勸學》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狼》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花源記》
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公輸》
陳勝、吳廣乃謀曰。 ——《陳涉世家》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陳涉世家》
乃入見。 ——《曹劌論戰》
2.(副詞)才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送東陽馬生序》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陳太丘與友期》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隆中對》
羽、飛乃止。 ——《隆中對》
3.(副詞)竟然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4.(副詞)應該,是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涉世家》
且
1.(副詞)況且
且為眾人。 ——《傷仲永》
且秦滅韓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
2.(副詞)尚且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馬說》
諸
1. (形容詞)眾,各個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記》
諸郡縣苦秦吏者。 ——《陳涉世家》
2. (兼詞)相當于“之于”
投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3.諸侯,古代分封的各國國君
挾天子而令諸侯。 ——《隆中對》
不求聞達于諸侯。 ——《出師表》
4.人名中的字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唐雎不辱使命》
5.姓中的字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陋室銘》
因
1.(動詞)順著,就著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核舟記》
2.(介詞)依靠,憑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隆中對》
未若柳絮因風起。 ——《詠雪》
3.(連詞)因此
余因得遍觀群書。 ——《送東陽馬生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4.(副詞)于是,就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五柳先生傳》
因屏人曰。 ——《隆中對》
之
1.(動詞)去,往;到
輟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飼中。 ——《陳涉世家》
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代詞)第三人稱代詞
①相當于“他”。
擇其善者而從之。 ——《論語》
下車引之。 ——《陳太丘與友期》
借旁邊與之。 ——《傷仲永》
或置酒而招之。 ——《五柳先生傳》
楚人憐之。 / 令辱之。 ——《陳涉世家》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陳涉世家》
長跪而謝之曰。 ——《唐雎不辱使命》
將軍豈愿見之乎?/ 賢能為之用。 ——《隆中對》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對》
愿借子殺之。 —— 《公輸》
親戚畔之。/ 天下順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呼爾而與之。/ 蹴爾而與之。 ——《魚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惠子相梁》
②相當于“他們”。
問所從來,具答之。 ——《桃花源記》
殺之以應陳涉。 ——《陳涉世家》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 ——《隆中對》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出師表》
公將馳之。/ 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③相當于“它”。
鞭數十,驅之別院。 ——《童趣》
學而時習之。 ——《論語》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論語》
傳一項秀才觀之。/ 受之天也。 ——《傷仲永》
復投之。/ 又數刀斃之。 ——《狼》
漁人甚異之。 ——《桃花源記》
箬篷覆之。/ 閉之。/ 石青糝之。 ——《核舟記》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
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馬說》
弗之怠。/ 走送之。 ——《送東陽馬升序》
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明之者誰? ——《醉翁亭記》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個“之”) ——《醉翁亭記》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游記》
愿終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 ——《公輸》
環而攻之而不勝。/ 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相當于“它們”。
昂首觀之。《童趣》/ 忽啼求之。 ——《傷仲永》
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 ——《陳涉世家》
⑤相當于“這件事”。
余聞之也久。 ——《傷仲永》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