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0-06-21 12:20:26
中考網整理了關于2020年中考歷史知識點: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前蘇聯的歷次改革
1.蘇俄新經濟政策(1921年)
(1)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使蘇俄出現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2)內容:①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②大型企業由國家管理,允許私人和外國資本家經營一些中小企業;③以自由貿易代替實物配給制。
(3)“新”的表現: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4)作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政治形勢。
2.蘇聯斯大林模式(蘇聯模式)
(1)含義: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經濟體制:計劃經濟;政治體制:個人高度集權)
(2)形成的標志: 1936年通過新憲法。
(3)評價:
①它是在蘇聯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后情況下形成的,在一定歷史階段發揮過積極作用。
②它也有嚴重弊端: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第二,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產量,使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拿農民東西太多,嚴重損害農民利益,農民無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
(4)給我國的啟示:
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本國的基本國情,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②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③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④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實施依法治國。
3.評價赫魯曉夫改革: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4.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首先以“經濟改革”為重點,沒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為重點,蘇聯由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國家權力分散
5.蘇聯解體
(1)“八一九”事件
1991年在“新聯盟條約”即將簽署之際,為阻止聯盟解體趨勢引發了“八一九事件”,后戈爾巴喬夫下臺,“葉利欽”控制全局。“八一九”事件以維護蘇聯為初衷,但卻成了加速蘇聯解體的催化劑。
(2)蘇聯解體的原因:
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積累了許多社會問題和民族矛盾。
②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放棄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權,改革過于急進。
③外部原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
(3)蘇聯解體說明的道理:
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遭遇挫折,但這只是蘇聯這種模式的失敗,我們要吸取蘇聯的經驗教訓,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6.列舉世界歷史上俄國國名的演變:
沙皇俄國(1917年3月以前)、俄國(1917年3-11月)、蘇維埃俄國(1917年11月-1922年)、蘇聯(1922年底-1991年底)、俄羅斯(1991年底至今)
(二)東歐改革
1.背景: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東歐各國照搬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來,改革勢在必行。
代表:匈牙利改革。
結果:東歐改革未收到預期效果,反而引起國內經濟形勢惡化,進而帶來政治危機,最終導致東歐劇變。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后,中國改革進入一個新時期。改革重點是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進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然后擴展到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的改革走上了特色社會主義改革之路。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在于沖破阻礙農業生產力發展的人民公社體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集體所有的土地長期包給各戶農家使用,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義等弊病,糾正了管理過分集中、經營方式過分單一等缺點。這種責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的。
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國有企業改革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從以往的放權讓利、政策調整進入到轉換機制、制度創新的階段。大批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行了有益探索。
影響:
①經濟取得巨大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際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②在社會主義改革不斷受挫的情況下,中國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證明:社會主義擁有頑強的生命力,社會主義發展前途是光明的,為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新的借鑒經驗——創立符合本國國情的特色社會主義模式。
相關推薦: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應試技巧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