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0-09-19 11:42:40
(七)閱讀下面的短文,完成1—3題。
讀書的“體”與“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是一種“讀書”的動物。以往,“讀書人”的稱謂專屬于少數人;如今,在“全民閱讀”的時代,讀書已成為大眾普遍擁有的權利。伴隨人類文明的發展尤其是知識生產的累積,讀書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然而,為什么讀書?讀什么書?怎樣讀書?讀書有用抑或是無用?這些圍繞“讀書”而產生的問題似乎都懸而未決。
關于讀書,可以從“體”與“用”這兩個方面來理解。大致上說,“體”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體,而“用”則是指“體”外化而生成的實用功能。
從“用”的層面看,開卷有益,學以致用。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讀書確實包含著實用的功利訴求。從這個角度考量,讀書利國利民、利人利己。通過讀書,人們可以獲得生存技能以創造財富改善生活;通過讀書,人們可以到達更高的社會階位而改變命運。
然而,對實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讀書的一個方面,過分地強調讀書的實用功能,往往會遮蔽讀書的根本要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這種勸學篇,主要用讀書的好處和用處來激勵人們學習,會養育狹隘的讀書觀念。
從“體”的層面看讀書,也就是探究讀書這件事情的根本意義是什么。當我們說“人是一種讀書的動物”,這意味著讀書是一種專屬于人的活動,讀書與做人幾乎就是同一件事。讀書的根本意義是“人性養成”“人文化成”。從這種意義出發來理解讀書才可能達到讀書的至境。
一般來說,受功利之“用”驅使的讀書可歸為“要讀書”一類,而懷有“體”之情懷的讀書則可稱之為“好讀書”。“要讀書”乃是“五經勤向窗前讀”,與之相反,“好讀書”偏偏是“閑來無事好讀書”。以前讀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里面說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覺得不著邊際。因為既然是讀書,便應該正襟危坐,皓首窮經,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讀書而不好好學習,興之所至,隨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學上進?后來,漸有所悟,是因為明白了孔子的感嘆:十年有五而志于學,五十而知天命。這是孔子對于知識和人生宿命的感嘆。“知天命”后也就熄滅了“志于學”的功利之心,最終達到“從心所欲”,領悟人生的境界了。
歸根結底,“要讀書”致力于實用知識,“好讀書”致力于人生體悟。后者往往可以不執著于書本身,前者卻常常陷于斤斤計較,帶著患得患失的心去讀書,有時候就會執著于一念而忘記了風來水面與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間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間,不正是讀書的本體意義之所在嗎?[來源:Zxxk.Com]
(文/鄭平,有刪改)
1. 下列對讀書的“用”的理解,
A.讀書的“用”是指讀書能滿足人的實用功利訴求。
B.人與一般動物的區別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讀書之“用”。
C.追求讀書的“用”,在閱讀時往往會執著一念,衡量得失。
D.過分強調讀書的“用”會讓讀書的觀念變得狹隘。
2. 下列對讀書的“體”的理解,
A.讀書的“體”指的是獲得超越實用功利的人生體悟。
B.從“體”的層面看,作者對“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是認可的。
C.不斷追尋讀書的“體”,就可能逐步達到“從心所欲”的境界。
D.“好讀書”就是從“體”的層面專心讀書,只關注書本身的內容。
3.下列對讀書的“體”與“用”的聯系和區別,理解
A.讀書的“體”與“用”從不同方面回答了“為什么讀書”這一問題。
B.讀書的“用”就是讀書的“體”外化而生成的實用功能。
C.讀書的“體”與“用”的差別就是讀書有用和無用的差別。
D.對讀書的“體”與“用”的不同追求體現了不同的價值追求。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