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0-09-19 11:47:41
(十六)閱讀下面的短文,完成1--5題。
文學的趣味
朱光潛
①文學作品在藝術價值上有高低的分別,鑒別出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惡,這就是普通所謂趣味。辨別一種作品的趣味就是評判,玩索一種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賞,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藝術中所領略的趣味表現出就是創造。趣味對于文學的重要于此可知。
②文學的修養可以說就是趣味的修養。
③趣味是一個比喻,由口舌感覺引申出來的。它是一件極尋常的事,卻也是一件極難的事。雖說“天下之口有同嗜”,而實際上“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它的難處在于沒有固定的客觀的標準,而同時又不能全憑主觀的抉擇。說完全沒有客觀標準吧,文章的美丑猶如食品的甜酸,究竟容許公是公非的存在;說完全可以憑客觀的標準吧,一般人對于文學作品的欣賞有許多個別的差異,正如有人嗜甜,有人嗜辣。
④在文學方面下過一番工夫的人都明白文學上趣味的分別是極微妙的,差之毫厘往往謬以千里。極深厚的修養常在毫厘之差上見出,極艱苦的磨練也常是在毫厘之差上做功夫。
⑤舉一兩個實例來說。南唐中主的《浣溪沙》是許多讀者所熟讀的:
⑥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⑦馮正中、王荊公諸人都極賞“細雨夢回”二句,王靜安在《人間詞話》里卻說“菡萏香銷二句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二句,故知解人之不易得”。《人間詞話》又提到秦少游的《踏莎行》,這首詞最后兩句是“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最為蘇東坡所嘆賞;王靜安也不以為然:“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為凄厲矣。東坡賞其后二語,猶為皮相。”
⑧這種優秀的評判正足見趣味的高低。我們玩味文學作品時,隨時要評判優劣,表示好惡,就隨時要顯趣味的高低。馮正中、王荊公、蘇東坡諸人對于文學不能說算不得“解人”,他們所指出的好句也確實是好,可是細玩王靜安所指出的另外幾句,他們的見解確不無可議之處,至少是“郴江繞郴山”二句實在不如“孤館閉春寒”二句。幾句中間的差別微妙到不易分辨的程度,所以容易被人忽略過去。可是它所關卻極深廣,賞識“郴江繞郴山”的是一種胸襟,賞識“孤館閉春寒”的是另一種胸襟。
⑨同時,在這一兩首詞中所用的鑒別的眼光可以用來鑒別一切文藝作品,顯出同樣的抉擇,同樣的好惡,所以對于一章一句的欣賞大可見出一個人的一般文學趣味。好比善飲者有敏感鑒別一杯酒,就有敏感鑒別一切的酒。趣味其實就是這樣的敏感。離開這一點敏感,文藝就無由欣賞,好丑妍媸就變成平等無別。
⑩以上談欣賞,摘句說明,只是為其輕而易舉,其實一切文藝上的好惡都可作如是觀。你可以特別愛好某一家,某一體,某一時代,某一派別,把其余都看成左道狐禪。文藝上的好惡往往和道德上的好惡同樣地強烈深固,一個人可以在趣味異同上區別敵友,黨其所同,伐其所異。文學史上許多派別,許多筆墨官司,都是這樣起來的。
1. 以下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趣味由口舌感覺引申而來,文章的美丑最終決定于人們對文章“酸甜”的不同偏好。
B.趣味對于文學作品的欣賞、評判和創作都是極為重要的。
C.要提高文學修養的高度,就要多多體會文字的毫厘之差。由此,一個人趣味修養上的水準就能提高。
D.文學的趣味表現為能評價文學作品藝術價值的高低,并且有自己的好惡傾向。
2 .以下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蘇東坡欣賞《踏莎行》一詞時,嘆賞其凄婉乃至凄厲之情,表明他只讀懂了表面。
B.作者認為,賞識“郴江繞郴山”的胸襟與賞識“孤館閉春寒”的胸襟各有千秋,同樣值得欣賞。
C.作者認為,評價一個人文學趣味如何,一定要看他用怎樣的眼光去鑒別一切作品。
D.作者認為,馮正中、王荊公、蘇東坡在文學敏感度上略遜色于王靜安。
3.
A.一個人在趣味異同上區分敵友,既不全靠主觀判斷,也不是完全憑客觀標準。
B.不單單是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領域也有趣味的高下之別。一個人對于藝術細節上毫厘之差是否敏感,足見一個人趣味的高下。
C.文學史上的許多派別、紛爭,是由人們強烈深固的趣味差異和道德好惡引起的。
D.因為文藝趣味的不同,人們往往會對不符合自己趣味的作品非常反感。
4.下列選項不是說明文章第5--7段舉實例的目的的一項是( )
A.通過舉例說明文學上趣味的分別是極其微妙的。
B.通過舉例說明個人文學趣味的修養常在毫厘之差上見出。
C.通過舉例說明馮正中、王荊公、蘇東坡的文學趣味不如王靜安。
D.通過舉例說明《浣溪沙》是許多讀者所熟讀的作品。`
5.下列對本文觀點表述最準確的一項是( )
A.文學的修養就是趣味的修養。
B.文學上的趣味很微妙。
C.從一兩首詞中所用的鑒別眼光,可以看出一個人一般的文學趣味。
D.文學趣味是指根據個人好惡來評價、欣賞、創造文學作品的能力,它沒有固定的評價標準,但有高下之別,有相同文學趣味的人往往能融入相同文化圈。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