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1-11-18 22:01:10
初二地理知識點:黃淮海平原的旱澇災害
我國是旱澇災害較多的國家,黃淮海平原尤為突出。以魯西北地區為例,據史料分析,魯西北地區自13世紀末以來的700年間,共出現大小旱年350年,大小澇年166年(不包括黃河決口造成的100余次洪災)。從1951年到1991年這40年中,魯西北地區共有旱年20年,澇年11年。旱災是一種累積性的漸變災害,一般由兩個以上季節性干旱或季節性連旱組成;澇災主要由暴雨引起,帶有突發性,因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往往更為嚴重。
降水季節分配不勻和年際變化大,是致災的主要原因,地形條件和水利設施則是成災大小的決定因素。魯西北地區6~8月降水約占全年雨量的70%,而3~5月降水只占全年的13%左右,因而易造成春旱夏澇。暴雨強度大和次數多是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而干旱年往往全年無暴雨出現。農作物因降水量不能滿足作物正常生長發育對水分的最低需求,就會出現減產。據分析,正常降水年,黃淮海平原夏玉米生長期的降水量基本能滿足需要;棉花生長期的降水量能滿足需要量的65%~74%;而小麥生長期缺水嚴重,是受干旱威脅最大的作物,也是補充灌溉的重點作物。
為了解決農業生產的干旱問題,我們興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并有相應的減輕作物生理干旱和保蓄土壤水分的技術措施,做到天旱地不旱,將旱情損失逐漸減輕,糧食產量不斷提高。
黃淮海平原的鹽堿地鹽堿地是在氣候、地形、水文、地質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的。土壤中的鹽分來源于巖石礦物風化,在隨水運動的過程中,使土壤母質及地下水中都含有一定鹽分。當水鹽匯集于土體即產生積鹽,水鹽從土體中排出則發生脫鹽。鹽堿地的形成是土體積鹽與脫鹽相互作用的結果。黃淮海平原鹽堿地的分布面積較廣,在沖積平原上,鹽堿地多呈斑塊狀分布,土壤鹽分含量稍低,但表聚性強,干濕季節變化明顯,鹽分組成比較復雜,除氯化物、硫酸鹽以外,局部還含有蘇打。在濱海平原上的鹽堿地,分布集中而連片,土壤含鹽量較高,且表土與底土含鹽量相差不大,鹽分組成以氯化物為主。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