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作者:中考網整合 2022-01-25 10:05:05
在物質生活主導文化思想的境況下,人心浮躁而至心靈空虛,信仰缺失,以物質衡量個人能力已經成為當下共識,國人在并不了解西方文化的情況下,以物質而觀文化,個人主觀崇尚者眾,又因無意從物質世界跳出看精神內涵而至精神匱乏,道德迷失,信仰匱乏。游離在嘆息與希冀之間而不覺!
中國千百年來,文化主導思想,精神決定成就,文化繁榮如宋朝,是民族之幸,精神昌盛如漢唐,是國家之幸,歷史是過去,文化卻是過去現在和將來。有學者感慨中華如此優秀之文化遭遇而今的落寞,也定當悲痛不已!
文化浮躁的突出表現,就是整個社會都急于求成:普通人期待一夜成名,渴望一夜暴富;地方管理動輒宏觀戰略,貪大求洋,不再扎實肯干、埋頭苦干、任勞任怨;科研人員不肯再刻苦鉆研、兢兢業業;企業經營者不再誠實勞動、誠信守諾、合法經營;甚至于一些社會決策也只顧眼前利益,忽略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人們耐不住寂寞,守不住自我,靜不下心來,急功近利、心浮氣躁,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在這種文化浮躁的氛圍中,文化生活似乎越來越與真、善、美漸行漸遠。
抑制文化浮躁,無疑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通過良好社會氛圍的營造,讓每個人沉下心來,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思考,激發出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唯有如此,全社會才會面對中國社會發展凝聚共識,更加從容與自信地走向未來。
文化節目是路標,路還需要自己走。中辦、國辦近日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其明確提出了“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深入闡發文化精髓”“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等多項重要任務。
在筆者看來,文化類節目的熱播恰逢其時。在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傳統文化教育譬如普通話與口才培訓,已成為越來越多家長培養孩子成長成才的新選擇。傳播傳統文化的內容創業也開始出現蓬勃發展的勢頭;傳統文化衍生品也正在獲得市場關注……如果文化類節目的熱播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反過來產業發展又可以為節目創作提供新鮮的內容,兩者相輔相成,將成為文化類節目很有價值的外延意義。
8、《國家寶藏》《假如國寶會說話》《贏在博物館》等
一眼千年,與文化長談
守護住歷史,就是守護住了文脈,守護住了民族的根和魂。優秀的歷史文化是一種基因,是一種精神,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這種文化自信在當下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基石和力量。“五千年并不遙遠,穿過那間宋代酒肆的殘垣斷壁,從漢代人的墓地經過,我們便可望見五千年前的篝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真情流露。《國家寶藏》制作人兼總導演于蕾說:“《國家寶藏》從頭到尾沒有喊口號,看里面的國寶,聽國寶的故事,你會為自己是中國人,為自己的民族走過這樣的歷史,創造過這樣的文明而驕傲。”
【精心謀劃打開歷史、打開傳統的獨特方式,讓沉默的國寶說話,給孤獨的匠人點贊。】
讓明星擔綱“國寶守護人”,以小劇場形式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有著向國寶鞠躬、向匠人禮敬的謙卑姿態,有著貫通古今、求索國魂的虔敬氣場。近日,中央電視臺播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古今交響、凝魂聚氣,引發社會關注。
不久前的故宮“特展”,曾經萬人爭睹宋代青綠山水長卷《千里江山圖》。即便是幸運的觀眾,也往往需要排隊五個小時,才能看上匆匆五分鐘。而電視片將你看不到的故事細細還原,一下子讓國寶“活”了起來、“近”了起來。浩蕩圖卷背后,隱藏著十八歲畫家王希孟的拿云才華和生命迷蹤,縹緲著“不會為君、什么都會”的宋徽宗對江山永固的一廂情愿,游移著媚上嫉賢、蠹食國運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閃爍眼神……我們不但從山重水復的縫隙張望到先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顏料制作唯一傳人仇慶年荒野尋石、陋室研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黃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訣,還可見證中央美院的馮海濤經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復制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圖》……
還有那面勒于戰國、亂世流離而治世重光的乍原石鼓,重溫司馬光父子以生命研求石鼓文字、歷史源流之“真”,還原“五代故宮人”的梁氏家族參與抗戰文物南遷、與國寶生死相隨,讓人深信國之重器就是先人魂魄所依、煌煌漢字就是國人信仰所系;還有圍繞清代“各種釉彩大瓶”,乾隆的海納百川心胸與“問不倒”的“海歸”故宮志愿者,勾連起幾許神奇的默契。隨著一件件國寶的故事徐徐展開,觀眾紛紛留言:“不住淚目”“向文化傳承者致敬”“為自己是中國人自信、驕傲”。
今日之中國,已經鮮有為果腹、為物質欲望而排起長隊的場景;人們能以堅忍的毅力守候數小時,常常只為片刻精神享受。從中國館蜿蜒的“世博長龍”到爭睹國寶的“故宮跑”,觀者的熱情令人感動。衣食足而知禮儀,該怎么填平公眾文化需求旺盛與精神產品供給相對貧乏形成的鴻溝?文化領域的耕耘,又該如何對得住綿延五千年的先人遺澤,配得上縱橫九萬里創造經濟奇跡的大國氣象?
以現代的視角、用很“燃”的方式,致力于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成為不少人的努力方向。比如湖南衛視出品的大型公益文化紀錄片《百心百匠》,邀請李亞鵬、李泉、孫楠等明星探訪民間匠人,通過深度體驗,實錄傳統文化發展現狀,很好地揭示“匠心”傳承的價值與意義。
不久前,“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讓京滬觀眾驚艷。而這一策展源頭是英國廣播公司的一檔節目。現在,中國媒體人也在精心謀劃打開歷史、打開傳統的獨特方式,讓沉默的國寶說話,給孤獨的匠人點贊。事實上,唯有通過更多這樣的努力,才能“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國家寶藏》的國之重寶、《百心百匠》的民間遺珍,“一眼千年”,讓人們與文化長談,何嘗不是我們這代人對文明的守候?
我們的先人頑強如石,堅韌如絲,絢爛如畫,優雅如瓷,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就從我們眼前漸次“活”起來一石、一絲、一畫、一瓷開始吧——鋪陳的是傳奇,激蕩的是國魂。
9、“鄉規民約”:鄉規民約:傳統的'規矩',現代的價值
鄉規民約不單是共同約定的既成規矩,更是基層社會自我教化的文化自覺,讓代代中國人在春風化雨中汲取祖輩的精神財富。
從民族歷史中走來的規矩銘刻在心中的文化DNA
據說,北宋時期陜西藍田《呂氏鄉約》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鄉約。一直以來,我國許多地方存在著形式多樣的鄉規民約,或記于當地史志中,或刻在村頭碑石上,或在鄉間口口相傳。
隨著歲月流逝,很多鄉規民約非但沒有被人遺忘,反而沉淀為厚重的文化傳統,為當地人世代尊崇。網友“小嚼菜根”介紹道,在他們福建薌城洪坑村,有一塊大約300年前的示禁牌,鑲嵌在一座古厝的外壁上,碑文短短百余字,至今仍對村民具有約束力:“公立禁約各宜恪遵,如或故違小則會行罰,大則呈官究治,所有約條開列于后,族人不許犯尊欺弱、竊取物件;前埕不許架棚、作廁、栽植果木;湖墘不許開井、筑園、起蓋小屋……”
在河南省滎陽市高山鎮石洞溝商相祠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崇儉約”,是康熙年間廩膳生傅檙教導子孫勤儉持家的家規。后來,這個“崇儉約”成了石洞溝村最古老的村規。
確實,一個好的家規不僅能夠影響一代代族人,也能夠升華為鄉規民約,教化著當地的民風。江西省吉安縣梅塘鎮前岸村的村規:“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這六句話本來是蕭氏宗祠的祠規十二條,記載在百年家譜中,后來成為一村之規,世世代代教化著村民。據說,村里風氣特別好,幾乎沒有什么打架扯皮的事,也沒有不贍養老人的事。
鄉規民約其實也并不一定要見諸文字規章或者牌匾石刻,也可以體現在村民代代相傳的行為習慣之中,潛移默化、滋潤人心;突ブ、團結和睦、耕讀傳家、敬老愛幼、崇尚節儉……作為一種厚重的文化傳統,它早已銘刻在鄉民心中,成為精神的DNA世代傳承下去,深刻影響著鄉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基層的自我“善治”
作為一種文明教化,鄉規民約長久以來維持著鄰里和睦、社會和諧,滋潤著當地的社風民俗。同時,作為中國基層社會中社會成員共同制訂的社會行為規范,鄉規民約又在法律法規之外柔性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合理調整著鄉土社會的生產生活秩序。
農田、江河、森林是農民世代賴以生存的根基,對于自然資源的重視體現在很多地方的鄉規民約中。在浙江鎮海澥浦鎮的十七房村,為了保護河道清潔,在環村的河岸邊豎有一塊“禁碑”,碑上刻著禁止在河邊放牧、堆雜物、投污物等。如有人違反,就會罰他給每家每戶送一個饅頭。因為“饅頭令”的存在,在十七房村,條條河流水潔如鏡,經久不涸。
除了保護自然資源,鄉規民約還用來指導鄉村最重要的事——農業生產。在網友“歲月如歌小斌”的家鄉,“霜降之日摘油茶”是幾百年來村民共同遵守的農業生產約定,因為霜降之日采摘的油茶出油率最高。每年霜降前,村民會選派出監督小組守在山的入口,對提前入山或者抄小道進山的個別農戶采取沒收油茶籽充公的處罰。
現實生活中,鄉規民約還發揮著規范社會事務、經濟事務的積極作用,維持社會和諧穩定。據網友“execell”介紹,在關壩田壩村,每年會舉行砍火星節,按人戶輪流值年,值年負責召集大家商討族中大事。
時代在變遷,承載著歷史傳統與地域特色的鄉規民約,也在順應潮流,擁抱當代文明。
對于鄉規民約要批判地繼承,精華要吸取,但不合時宜或者違背法治精神的內容就應當修正或者摒棄。去年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馬蘭屯鎮頓莊村對原來的村規進行了修訂,廢除了對婦女不平等的部分條款,新增了11條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的內容,體現了對女性的人性關懷。
一些鄉村為了更好維護生產生活秩序,助力鄉村氣正風清,還制定了具有現代氣息的鄉規民約。提倡新的生活習慣,比如實行垃圾上門收集、生活污水集中治理、規范家禽(畜)養殖;各村設立義務監督員、農戶間相互監督;約定農戶每年義務出工整治環境的次數,提倡簡辦紅白及各種喜慶事宜,不比排場、比闊氣和鋪張浪費,不相互攀比,不放煙花、不請商業演出……
從這些鄉規民約中,我們看到了鄉村自覺、理性“善治”的精神和傳統,每個人既是規矩的制定者,也是執行者、監督者。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來都講德法相依、德治禮序。鄉規民約傳承著中華優秀文化的DNA,它根植于我們的文化,緊貼我們的生活,是有著深厚群眾基礎的傳統“規矩”。無論是引導社會風氣,還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堅持依規治黨和以德治黨,傳統鄉規民約中的現代價值都值得我們好好發掘。
相關推薦:
2022年中考體育考核注意事項及訓練方法匯總
2022年全國各省市中考報名時間匯總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應試技巧
助你迎接2022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