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07-13 17:40:08
中考網整理了關于2021年中考語文冒號的用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用于書信、講話稿的稱呼語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1)聚卿先生:
上月晦寄一函,想達左右……(《王國維致劉聚卿》)
(2)同學們:
今年七月,恰值我們中學畢業20周年,有人建議搞一個同學聚會。……(湘仁《在老同學聚會上的發言》)
二、在采訪、辯論、座談、法庭審訊等言談的記錄中用于說話人名之后,以引出說話內容
(1)記者:您二位一向關心中學語文教學,請談一談一個中學生怎樣才能學好語文?
秦牧:要學好語文,必須注意多讀、多些、多思索。……
紫風:除讀好教科書外,必須進行課外閱讀。……(《秦牧吳紫風答記者問》)
(2)正方金嶺:對方請不要搞錯我的意思。我說的是不適合旅游業,并不是說不適合發展旅游業。
反方王雷:我看不出這兩個問題有什么區別。(《1986年亞洲大專辯論會大決賽》)
三、用于提示性話語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問/答、說、想、是、即、寫道、認為、證明、表示、指出、例如"之類動詞都可加冒號,使其具有提示性,以引出賓語。例如:
(1)問:你覺得在翻譯工作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什么?
答:誰都知道,翻譯是轉述而非創作,因此譯者:(1)應該知道原作者說的是什么;(2)能夠用另一種語言準確無誤地把原意表達出來。……(王宗炎《辨義為翻譯之本》)
(2)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葉文玲《我的"長生果"》)
(3)他心里想著:這個女孩子完全有條件成為一個優秀的歌唱家,我幾乎犯了錯誤!(何為《第二次考試》)
(4)一般地說,作品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人物太多,故事性不強。(老舍《人物、語言及其他》)
(5)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讀過幾百部真正的小說,我決不可能寫出那八百個字。(葉文玲《我的"長生果"》)
(6)由此可見,這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創造人。(馬克思和恩格斯《費爾巴哈》)
例句中的"問/答""說""想""是""明白""表明"后都加了冒號。如果不強調這類動詞的提示作用,大都可用逗號代替冒號。例如:
(7)朋友有點不好意思地解釋說,買這座大房子時,孩子們還在上學,如今都成家立業了。(蕭乾《棗核》)
(8)我心想,這才是天空的真面目呢。(孫蓀《云賦》)
(9)遺憾的是,這離京都頗近的雄關,我沒有到過。(峻青《雄關賦》)
(10)現在我明白了,鎮上那些老年人為什么來坐在教室里。(都德《最后一課》)
(11)大量的事實表明,環境污染已經成為社會公害。(于涌泉《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環境--介紹環境科學》)
冒號和"即"如何配合使用,需要特別說明一下。"即"相當于"就(是)"。冒號可用于"即"字后以提起下文,但不宜用于"即"字前。例如:
(12)成品圖書的質量標準分為二級,即:合格品、不合格品。(新聞出版總署《圖書質量管理規定》)
*(13)這項人類社會活動兼有一系列特有的專業特性:即普遍性與特殊性,思想理論性與行為藝術性。
*(14)出版物質量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多一少",即平庸者多,創新者少;拼拼湊湊者多,自成體系者少;粗制濫造者多,精編精選者少。
例(12)"即"字前面用逗號,后面用冒號以提起下文,如果不強調提示,"即"字后的這個冒號也可不用。例(13)"即"字前的冒號可改為逗號。如果保留冒號,則要把"即"字刪去,因為冒號表示提起下文,再加表示提示的"即"就重復了。例(14)"即"字后要補充一個冒號,因為后跟帶分號的并列分句,不用冒號分隔開來,全句的結構關系便錯亂了。
*(15)研究課題涉及廣闊的領域:如編輯活動的性質、特征、社會功能及編輯管理、編輯隊伍等。
*(16)古詩包括多種不同的體裁,如王維的《觀獵》,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格律嚴整,屬于律詩;杜甫的《石壕吏》格律較寬,叫古風(古體詩)。
"如"的用法類似"即",例(15)"如"字前的冒號要改為逗號,如果保留冒號,則要把"如"字刪去。例(16)的問題同(14),"如"字后要加冒號。
四、用于總說性話語之后,引出分說
(1)我們一般提六門基礎科學:天文,地學,生物,數學,物理,化學。(錢學森《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科學》)
(2)但一般來說,質量好的文化產品應該符合以下標準:先進的政治性、思想性;較高的知識性、學術性、藝術性;較高的文字質量和印刷裝幀質量;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出版科學》1999/1)
(3)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到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顧頡剛《懷疑與學問》)
(4)考試委員會對陳伊玲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陳伊玲的聲音不穩定,很難造就;另一種認為可以讓她再試一試。(何為《第二次考試》)
(5)在演唱方面,她〔郭蘭英〕找到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那就是:(一)氣息的運用。以氣息丹田的方法,做到低音扎實、中音純凈、高音嘹亮而優美。(二)吐字準確而穿透力強。不用話筒,她可以把每個字送到劇場的最后一排。(三)行腔……吐納頓挫,變化多端、純熟自如。(《新聞出版報》1999.1.19)
例(1)"六門基礎科學"是總說,分說部分是并列詞,中間用逗號分隔。例(2)"標準"是總說,分說部分是并列短語,中間用分號分隔,分號也可改用逗號。例(3)"來源有兩種"是總說,分說部分是并列分句,中間用逗號分隔。例(4)"兩種意見"是總說,分說部分是并列分句,中間用分號分隔,因為有一個分號內部已包含逗號。例(5)"自己獨特的風格"是總說,分說部分由并列句構成的句群,句子有序次語,使讀者知道分說部分的范圍。
五、用于總括性話語之前,總結上文
(1)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在化學系學習;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讀機械制造專業;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1996年《標點符號用法》)
(2)他知道露水怎么樣灑在草葉上,露水的味道怎么樣香甜;他知道星星怎么樣眨眼,月亮怎么樣笑;他知道夜間的田野怎么樣沉靜,花草樹木怎么樣酣睡;他知道小蟲們怎么樣你找我、我找你,蝴蝶們怎么樣戀愛:總之,夜間的一切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葉圣陶《稻草人》)
(3)這就好比一人遠遠而來,最初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臉或圓臉,最后,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這時候,我們算把他全部看清了。(茅盾《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例(1)"我們都"、例(2)"總之"和例(3)"全部"等字樣表明冒號后的話是帶總括性的,對冒號前的話--上文--作了總結。
六、用于需要解說的話語之后,表示下文是解說
(1)首屆廣西(桂林)書市將隆重舉辦
主辦單位:廣西新聞出版局
桂林市人民政府
書市時間:1998年10月1日至5日
書市地點:桂林市體育館(《新聞出版社》1998.09.29)
(2)生活教我認識了橋:與水形影不離的過河的建筑。(劉宗明《北京立交橋》)
(3)今有懇者:書籍二包、散稿一束由郵寄上,祈代保存,是所至禱。(《王力致楊樹達》)
例(1)冒號表示后面的文字是解說前面的項目的,在這里也可用空格來代替冒號。例(2)冒號后的文字解說前面的賓語"橋"。例(3)冒號后的分句解說前面的分句,而不是解說前面的某個句子成分。
七、分隔作者和作品名稱
許慎:《說文解字》……(《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
八、分隔標題中的主題詞和說明補充部分
(1)中國農業方向:發展生態農業(《新華文摘》1996/3)
(2)信息消費:現代社會新潮流(《光明日報》1998.5.18)
(3)范長江:報道紅軍長征的第一人(《新華文摘》1997/2)
(4)瑞典:高稅收維持高福利(《環球時報》1998.4.26)
(5)《早年周恩來》:一部充滿魅力的佳作(《新華文摘》1996/8)
相關推薦: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應試技巧
助你迎接2022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