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08-16 10:23:21
說明對象及說明內容的梳理
一、基本概念
(一)說明對象
說明對象主要分兩類:
1.具體事物,包括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和特征。這類文章稱為事物說明文。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
2.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內在的聯系。這類文章稱為事理說明文。如《中國紅為什么這么紅》《揭開害羞之謎》等。
(二)說明內容
1
說明對象的特征:
所謂“特征”就是這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有形狀、性質、功用等多方面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有外部顯露的,也有內部蘊含的。
2
二、常見題型
(一)常見題型概述
1.以填空題或選擇題或簡答題的形式考察學生對說明對象的把握。
2.以填空題或簡答題的形式考察學生對說明內容的篩選、整合。
3.以選擇題的形式考察學生對說明內容的理解。
4.以表格題或簡答題的形式考察學生根據說明內容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解題思路
題型
如何把握說明對象?
①從標題入手,許多說明文的標題就是說明對象。
如果標題中不包含說明對象,也可在文中尋找常出現的名詞性詞語。
②抓關鍵句。
說明文開頭常會引出或提出說明對象,結尾常會對本文說明內容作總結,圈劃這些關鍵句,往往能幫助我們快速掌握說明對象及相關特征。
③中考中要求分析的說明文有時并無標題,中心句也不明顯,那就得認真閱讀文章(語段),逐段(逐句)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說明對象。
題型
如何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
①看標題,特別是標題中的修飾、限制成分。
②閱讀全文,借助“中心句”把握每段的大意。
③梳理文章思路結構。
④歸納、總結出說明對象的“總特征”和“局部特征”,或全文圍繞說明的事理。
題型
如何把握這類選擇題?
①準確找到四個選項所對應的文本區域。
②認真比對選項的表述和文本表述的差異(如放大概念,縮小概念,混淆概念,也有一些選項無法找到明顯的文本語句與之比對,需要在準確把握文本意思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判斷。)
題型
如何回答題型
(1)這類試題通常會以如下形式進行考查:
A.結合實際對某個問題談自己的認識。
B.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合理性的推斷。
C.由文本內容延伸到現實生活,對現實生活中相關現象進行解釋。
D.根據文本內容對現實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如擬寫警示性標語、建議、廣告等。
(2)答題基本原則:
雖然名為“開放拓展題”,但要牢記答題的基本出發點是“文本觀點”,必須依據文本的基本觀點、內容來展開。
(三)注意事項
1.審清題目要求回答的內容,問的是“全文”還是“局部”的說明對象,要回答的是“特征”、“原因”還是“功用”。
2.審清題目要求回答的形式,可能包含了“仿寫”的要求。
三、試題練習
題型
1
①如果聽到下面這些真實的“奇聞”,你一定會覺得是地球在開“玩笑”。
②從荷蘭某海港開出一艘漁輪,船上裝5000噸鮮魚。經歷漫長的海上跋涉,漁輪停泊在赤道非洲的一個港口。卸貨并過磅后的結果讓船主大吃一驚:鮮魚整整少了19噸!難道魚被誰偷去了嗎?
③1672年,法國科學院派人到赤道附近作天文觀測。到達赤道后,有觀測隊員發現隨身帶來的擺鐘每天總是走慢兩分半鐘。為了校正誤差,他們不得不將擺長縮短。當觀測隊返回巴黎時,擺鐘的走速又快了起來。
④我國一位南方運動員,在廣州進行鐵餅訓練時,成績突破了70米。當他來到北國冰城哈爾濱參加正式比賽時,卻無論如何都發揮不出這個水平。盡管他作了極大的努力,仍然跟在廣州的最好成績相差八九厘米。比賽結束回到廣州,他不服氣,重新練了起來,奇怪的是,他一下子又擲出了70米!
⑤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不少,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⑥原來,這些奇事都與重力加速度的變化有關。一是赤道附近的離心加速度大;二是由于赤道部分的凸出而造成地面引力變小。原來,地球是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它的長半軸與短半軸之差和長半軸之比(即“扁率”)為1:298.25。因此,它的重力加速度從赤道向兩極就存在著由小到大的變化,也就產生了上面說的重量、時間及投擲距離隨地點不同而變化的現象。赤道處地球的半徑長,重力加速度就小,因此,當鐵餅的質量一定時,在廣州鐵餅的重量就輕一些,投擲的距離遠些。哈爾濱緯度高,離北極近,那里的地球半徑短,重力加速度變得大起來,所以同樣的鐵餅就變得重了一些,投擲出去的距離自然會近點了。
⑦同理,鮮魚在荷蘭港口啟運時的重量是5000噸。到了赤道非洲就會變輕——少了19噸。而巴黎的擺鐘到了赤道,自然每天會走慢兩分半鐘。
本文說明的對象是。
答案:地球上的某些奇怪現象與重力加速度的關系。
解題關鍵:
1.注意標題中 “玩笑”二字是有特殊含義的。
2.理清文章結構,抓住第⑤段過渡段以及第⑥段的首句“原來,這些奇事都與重力加速度的變化有關。”就可以得出答案。
3.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不能把說明對象簡單地理解為“重力加速度”。
相關推薦: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應試技巧
助你迎接2022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