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12-15 21:00:32
初中語文基礎知識答題技巧
1.看賦分,配答案。一般來說,每題賦分都在4分以上,這也決定了每個題目的答案要點一般不可能只是一點。一般情況4分題答案至少應有兩點,6分題答案至少應有三點。如果命題人在作答處已標明(1)(2)之類序號,則按序號答夠要點;如果未標明序號,考生也應該心中有數,不可只答一點了事。
2.合理安排答題順序。從命題的一般原則上說,本部分試題有一個從易到難的梯度,應從前到后步步推進。
3.把握各題間的相互關聯。由于21題是對全文的賞析,在一些關鍵點上,往往與前三題有或多或少的聯系,如果把握好這種聯系,對我們解題當然是有啟發意義的。
4.了解錯誤選項的設置方法,做好多選題。一 般而言,選項設置的迷惑性表現在如下幾方面:程度深淺、范圍大小有意混淆;偶然、必然有意混淆(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說成必然,把偶爾說成往往);已然、未 然有意混淆(有意把原文中的設想或推測說成已經);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點說成是所有同類事物的特點);張冠李戴(把甲的說成是 乙的);因果顛倒(把因說成果,或把果說成因);誤劃類別(把同類的拆開或把不同類的歸在一起);無中生有(原文中本無此意,而憑空捏造出這種說法);偷 換概念(乍看與原文的說法一樣,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實際上并不是一回事)。了解了這些手法,對提高解題意識意義重大。
5.開放性試題,在語言組織上要注意點面結合,避免抽象。公式化和概念化的表述,是中考的大忌。在組織語言時,要先“蓋帽”后分析,要言之有據。
初中語文學習方法
一、條件分析法。
語文教學過程中常涉及到對人物的性格、思想、心理的分析,在這類分析中,有時要用到語境分析,有時要用到背景分析,而大多情況下則要用條件分析。所謂條件分析,即對人物所處的客觀環境現狀進行分析。
如《孔乙已》一課中對孔乙已的外貌描寫即反映了孔乙已生活的客觀現狀。“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按照描寫的句序對人物的現狀條件進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如下判斷:孔乙已“身材高大”表明他具有勞動能力;“青白臉色”是長期不參加勞動和營養不良所致;“亂蓬蓬的花白胡子”表明其年事已高且精神潦倒;“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表明了他的貧窮、懶惰、生活潦倒。孔乙已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指導學生學會進行條件分析的前提是學生對條件內容的把握,這就需要在指導分析之前,首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
二、因果分析法。
語文教學的課文分析中常常會出現“為什么”的提問。這實質上是在探究現象產生的原因。回答這類問題,常常是要進行由結果到原因的逆向思維。涉及到原因分析,就是指導學生學會從客觀到主觀的分析方法。對客觀原因的分析涉及到作品人物自身的身份地位及思想性格。
如對《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馬玉祥為什么要求從炮兵連調到步兵連去”這一問題,就要進行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分析。從客觀分析上看,是由于他目睹了朝鮮老媽媽因房子、窩棚連續被敵機毀壞后而痛哭的場景,激起了他對敵人深深的恨;主觀分析上看,是年輕戰士急切地想直接去打擊敵人,為朝鮮人民報仇,從而展示了戰士強烈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精神境界。
三、聯想分析法。
聯想是以現有知識認識為基礎的一種展開式思維方法。語文課上指導學生進行聯想分析有利于幫助學會鞏固以往知識,也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開拓,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對有關的課文題目進行以題斷義的聯想分析。
如通過對《向沙漠進軍》這一課題進行聯想分析,就可使學生聯想到:①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②怎樣向沙漠進軍;③進軍的前景如何。進而聯想分析到這應該是屬于一篇說明文的文體。通過對《反對自由主義》一文的課題進行聯想分析,可以使學生聯想到:①什么是自由主義;②為什么要反對自由主義;③怎樣去反對自由主義,并進而聯想到這是一篇表明作者觀點主張的議論文。
當然,學生的聯想活動是以其知識儲備為基礎的。對課文的內容分析,也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聯想,如《孔乙已》一課結尾部分,以孔乙已最后一次喝酒時的人物形象為基礎,引導學生對其最終結局進行聯想分析,自然能認識到孔乙已必然被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
四、鼓勵分析法。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是一對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思對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優化提問的方式,并由此引導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材,帶著教材走向教師,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語文學習何嘗不是這樣。通過對兩篇文章或兩句相似的語句放在一起,讓學生品評,有利于提高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
例如《范進中舉》與《孔乙己》兩篇小說題材相同,但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對主人公的態度以及主人公的性格存在著較多的差異。學生經過討論,比較后得出:前者主要采用多層次的細節描寫和側面烘托來刻畫主人公,而后者則采用外貌、語言、動作等來刻畫孔乙己。主人公的性格也有較多的差異,雖然他們都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都追求功名利祿,但范進還表現出卑微、狡猾,甚至虛偽。孔乙己則是善良的。兩位作家對兩個人物的態度也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批判和嘲諷。后者除了批判以外還有同情,即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又如《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都是古代作品中優秀的散文,都是作者在被貶時寫的,但兩位作家的胸襟和抱負在相似中又有很多的不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后歸納,學生定能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五、電教輔助法。
高爾基說:“藝術作品不是敘述,而是用形象、用圖畫來描寫現實。”新課程注重各學科的互相滲透,主張充分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教師應該在這些方面下苦功,不斷豐富自己的各科知識,學會使用和制作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電教化設備,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如教學《海燕》,用傳統方式教學,教師往往要花一定時間進行“自我示范”或者以錄音替代的準備,上課過程中,又要就有關停頓、重音、詞語、速度、節奏等諸多問題向學生一一口頭提出。而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就不一樣。我們可以把詩文在畫面上做上標記,并在各種符號旁加注說明,配以茫茫大海或海燕展翅飛翔、高歌的畫面及錄音,再加上繪聲繪色的配樂朗誦,這樣學生不僅會從中學到停頓、輕重、速度、詞調等的朗讀技巧,從而也陶冶了他們的情操。通過計算機多媒體的運用,使教材變得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發揮,思維和想象力得到發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六、無疑設疑法。
一篇課文,一個語段,有時看上去內容很明確,似乎沒有值得疑問的地方,但仔細推敲,往往有其深刻的內涵或深藏著作家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問題。
例如,《范進中舉》中范進在中舉前后對胡屠戶的不同稱呼。中舉前稱“岳父”,中舉后稱“老爹”。這一細節有很多學生都是疏忽的。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范進為什么會改變對胡屠戶的稱呼,從中可以看出范進是怎樣一個人。通過思考,學生明白范進在神志清的時候并不是一個單純的讀書人,從這種稱呼變化中可以看出范進是一個城府比較深,感情不容易外露的人。這種人尚且在見到報貼后發瘋,可見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之深。再如《〈陳毅市長〉選場》中,“閑談不超過三分鐘”出現過多次,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作者多次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學生思考后發現作者主要用這句話推動故事情節,為刻畫愛國知識分子齊仰之的形象服務。通過多次訓練,讓學生學會在無疑處發現問題。
總而言之,學習必須善于總結;學習必須持之以恒。俗話說:“水滴石穿”、“一口吃不成胖子”。最后用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讀書十訣”送給中學生朋友們,如按其實行之,定會讓同學們受益非淺。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