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7-29 20:36:42
最實用的初中歷史學習方法整理
一、概述
同學們學習歷史,主要通過對中國史和世界史基礎知識的學習,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的發展和變化,培養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歷史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怎樣讀好歷史教材
在我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同學雖然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往往苦于無從下手或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歷史現象看起來紛繁復雜,變化萬千,但也并非沒有規律可循,它們都發生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并有一定的歷史人物參與這些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進程,只有抓住歷史的特點,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起來才得心應手,下面,就簡單介紹幾種:
(一)閱讀法: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正確運用閱讀法是學好歷史的關鍵。運用閱讀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注意課與課之間的連貫性。這是因為課與課之間有的存在著因果關系。如中國奴隸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時期,這幾課依次體現了我國奴隸社會由開端到發展再到鼎盛直到衰落瓦解的過程。又如,一些鼎盛的封建王朝,課文往往分中央集權政治、經濟的發展、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和文化等幾課內容,只有注意到課與課之間的關系,融會貫通,才能對每課的內容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2.要注意閱讀目錄、引言和標題。目錄是全冊教科書的綱,閱讀目錄有利于掌握全冊教科書內容的系統性和各課間的聯系。課文題目亦是如此,課文的題目是本課的中心,小標題則是課文的骨架,閱讀時要把這些標題整體讀。這些標題有的是體現一種歷史的并列的“橫向”關系。有的小標題卻是“縱向”地體現一種歷史遞進和先后順序的關系。先把課的大題目及其內部幾個小標題之間的這種關系弄清楚了,再閱讀全課內容就不會感覺到雜亂無章,而會從內部的有機邏輯上,提綱挈領地把握住這一課的中心及其全部內容了。
“引言”一般包括了對本課內容的簡要說明和一些啟發性的問題。通過閱讀引言,這一課就有大致的印象,并且帶有幾個未知的問題,再聽課學習心中就有數了。同時聽完課后,再回頭讀讀引言,更有助于牢固地、概要地掌握這一課的具體內容。
3.注意將課文大小字相結合的閱讀方法。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閱讀小字,大字須著力閱讀。
4.要注意閱讀教材中的原始文字資料。原始文字資料有利于我們深刻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在閱讀課文正文時,盡量閱讀教科書中援引的“文獻資料”,以印證正文中的文字敘述。閱讀文獻資料的方法有三種:一是要先把這段文獻資料真正讀懂,先逐字逐句地讀,然后再對整段文字內容進行理解;二是要利用課文提供的注釋和譯文;三是要結合課文中的正文內容,不要孤立地去讀文獻資料。
我們閱讀歷史教材還要做到:
①訓練和提高閱讀的速度和理解教材的能力;
②在找出主要知識點加強記憶的基礎上,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知識框架;
③會編寫讀書提綱,提高領會和掌握教材的能力;
④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⑤在閱讀的基礎上,按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事物的發展過程或知識的性質、類別加以歸納,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注意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掌握有關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理解知識線索,從而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
(二)識圖、釋圖的方法。
識圖:
一是注意看圖的標題,理解圖意;二是要看圖例,了解該圖的說明符號;三是要注意歷史沿革和古今地名變化等;四是要識別不同歷史地圖的學習要求。利用地圖對知識進行歸納、分析、綜合,如把歷代疆域圖按時間順序加以貫穿,就能勾勒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
釋圖:
教材上的插圖、彩圖,在老師的指導下,講清它的背景,反映的內容和問題,努力使自己通過觀察、分析,從而形成正確釋圖的能力。
(三)整理歸納歷史知識:在學會解釋簡單歷史名詞的基礎上,應學會整理和歸納歷史知識,如學了唐朝的“開元盛世”之后,應該對已學過的中國古代史中的明清政治及其出現的共同原因做一總結。再如,學習了“淝水之戰”后,可歸納一下中國古代史上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這樣,把散見在不同章節的同一類型的知識組合在一起,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網,便于掌握和記憶。
另外,還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隨時把學過的知識循序漸進地聯系起來,形成知識鏈條,隨著所學知識的增多,不斷在舊知識的鏈條上加入新環節,把所學知識編成知識網,長此以往,對所學知識進行加工整理,按自己的方式組成線、面、體,有利于消化、理解和掌握。如回答“試述唐太宗的政績”,就是要求從宏觀的整體觀念去認識唐太宗。它要求把政治上的“貞觀之治”以及經濟上、民族關系上、對外關系上和文化上有關唐太宗在位時期的成果都回答出來,從而勾勒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整體歷史面貌及特征。
三、怎樣記憶歷史年代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年代的記憶是其中的一大內容,這也是師生之間學習和研究的一個要點,因為任何歷史事件都發生在一定的時間范圍之內,離開時間概念就無法考查歷史內在聯系并揭示它的發展規律,因此研究和掌握歷史年代的記憶是必須的,傳統的機械記憶法費時易忘,激不起學生學習和記憶的興趣,相反它會降低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因此歷史年代的記憶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講求一定的藝術,這就是意義識記。
在記憶歷史年代的時候,首先應明確以下幾點:歷史年代是可以意義識記的;搞清歷史內在聯系是對歷史年代進行意義識記的關鍵;首先要記住重大歷史事件的年代,形成記憶支架。
此外,還要講求方法,以下介紹幾種:(一)利用世紀記憶年代。例如世界近代史上美國獨立戰爭發生在十八世紀,有關的歷史年代必然是17__年,如1775年來克星頓槍聲,北美大陸會議召開,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美國誕生,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獨立戰爭轉折點等。像這樣出現眾多事件的課很多,世紀記憶法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二)前后聯系記憶法。對性質相同的歷史事件的年代可以進行前后聯系。如對東西方奴隸社會的終結時間由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可聯系公元前476年,我國春秋時期奴隸社會瓦解,當時我國奴隸制終結時間,早于歐洲。
(三)表格記憶法。
(四)以熟記的重大歷史年代作跳板,對歷史年代進行意義識記,又分:1.推算年距法:如以1840年為跳板,《南京條約》是后二年簽的,即1840+2=1842;金田起義晚11年,即1840+11=1851。
2.間隔推算法:如每隔兩年發生的歷史事件: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戰爭、1917年護法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黨的成立,此外每隔3年、4年發生的歷史事件只要在學習中注意學習總結,就不難記憶。
3.周年記憶法:如2001年是黨成立8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2002年是中華民國成立90周年。
(五)運用數字特征記憶法。①自然數排列,如1683年清入臺灣,1684年設臺灣府,1685年第一次雅克薩之戰,1686年第二次雅克薩之戰;②左右軸對稱,如公元476年,西歐奴隸社會結束和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在公元前476年即屬此種類型。
(六)諧音記憶法。利用1—9數字發音記憶,如記憶馬克思出生年代,1885年,可用“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資本主義嗚嗚直哭”,這句話,既記住了年代,還領會了馬克思作為導師的偉大之處。總之,記憶歷史年代的方法很多,在平常學習生活中只要注意應用,做學習的有心人,我想一定能做到記的更輕松、更牢固。
四、史料分析
解答此類問題時,一般方法是先讀懂材料,閱讀材料時要捕捉文中信息,所謂信息是指材料中包含或隱藏的時間、地點、提示語、人物、引文出處等,充分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斷每段材料所反映的是哪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現象,有助于準確地理解材料,把材料和教材相結合,也就是把材料反映的內容定位于歷史的某個階段。每一段材料都會與教材中的某一個或幾個知識點相聯系。其次,讀懂材料后應知道材料所反映的是教材中的哪一部分內容或歷史長河中的哪一階段歷史,這樣運用平時所學的知識、觀點去分析材料,把材料和教材的內容結合起來,就有助于理解材料,更好地總結答案。最后,審準提問,總結答案,根據材料的設問要求,概括材料的觀點,進行綜合分析后回答,回答要緊扣題意。
另一種解法,首先分析問題,打破傳統的先閱讀材料后看問題的做法。以前做題學生往往先閱讀材料,如果材料較難理解又無明顯提示,便茫然不知所云,尤其是古文,更是很難讀懂。但若先看問題,掌握了問題所提供的有關信息,這樣可以在看材料前就已獲知材料的某些信息了,如時間、人物、事件或某個特殊階段的歷史等,就有助于理解材料。其次,帶著問題閱讀分析材料。因為在分析問題時已大致了解材料的一些信息,因此讀起來比較容易理解,而且因為先知道了問題,所以在閱讀材料時便會有意識地去找答案,這樣省時、省力。所以先看問題,再看材料,既有助于理解材料也有助于組織答案。
總之材料分析分三步:①閱讀時捕捉文中信息;②把材料與教材相結合;③審準提問,總結答案。
五、歷史概念的掌握
掌握歷史概念是歷史學習的任務之一,是我們認識歷史的中心環節,是掌握歷史的關鍵,因此對這方面應予重視。
掌握歷史概念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分析和綜合。所謂分析就是在思考過程中,把對象的整體分解為不同的部分,把一物的個別特征或屬性分析出來,例如對于“秦末農民戰爭”,可分解為歷史背景、起義經過、起義的結果和影響三部分,而歷史背景可分為租稅賦役繁重,刑罰嚴酷這幾方面,其他方面也可分解,這樣學生對秦末農民戰爭就會有一個深入認識。所謂綜合,即在思維的過程中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
2.比較和分類。所謂比較就是對同類事物認真對比找出其共同點,特別注意明確各自的特點,例如:中國近代史上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不加以比較,這些條約中的條文規定就無法弄清,也就無法對一個具體條約形成準確概念。
所謂分類,就是在思考過程中,依據事物的一般特征,把事物組合成不同層次和類別的過程。例如對于部分歷史人物,可分為下列幾類:第一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張角、李自成、洪秀全;第二科學家與發明家:祖沖之、沈括、徐光啟、宋應星等;第三醫學家: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第四文學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羅貫中、吳承恩等。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分類,明確同類事物共同的本質,以形成農民起義領袖、科學家、醫學家、文學家等準確的歷史概念。
以上說的歷史概念形成的方法,相互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通常是先分析后綜合,也有先綜合后分析,先比較再分類,也有先分類再比較,學習中應靈活運用,根據目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方法。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