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8-01 20:12:59
《誡子書》
作者: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一、課題解析
誡:告誡、勸勉。子,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書,書信。本文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寫給自己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誨中蘊含著無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曾隱居隆中,后來任蜀國丞相。
三、字詞句梳理
讀音:
夫(fú)淫(yín)勵(lì)治(yĕ)
字詞理解:
1、一詞多義
“以”“成”
2、古今異義
“險”“窮”“去”
3、詞類活用
非淡泊無以明志明: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明確。非寧靜無以致遠遠: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大目標。非志無以成學志:名詞活用為動詞,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b.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讀停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五、翻譯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翻譯:君子的行為操守,(應該)用寧靜專一來修善自身,用儉樸來培養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翻譯:不內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專一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
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翻譯:學習必須寧靜專一,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增長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學業的成就。
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翻譯: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
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翻譯: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隨歲月而消失,于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后悔)哪來得及!
六、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論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從這兩個方面是如何展開論述的?(無論是做人還是學習,作者都強調一個‘靜’字,把失敗歸結為‘躁’字,把靜和躁進行正反對比論證)
按照議論文的結構理解文章,并找出論點句,治學、修身、惜時句
A.論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B.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C.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D.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主題思想:
諸葛亮將立志、學習和成才三者聯系在一起,告誡兒子要修身養性,勤學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們當做志存高遠的座右銘的句子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全文中心論點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表現躁的危害的反面論證的句子是(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七、積累成語、名句:
淡泊明志儉以養德寧靜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