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8-01 20:41:08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被稱為“亞圣”。游歷于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后歷時二十多年,而沒有得到實行。
2.背景鏈接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流傳后世,影響深遠。
3.重點字詞解釋:
1.天時:(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2.地利:地理形勢。3.人和:人心所向,內部團結。4.三里(之)城:的。5.七里之(郭):外城。6.(環)而攻之:圍。7.(是)天時不如地利:這。8.(池)非不深:護城河。9.(兵革)非不堅利也:武器裝備。10.(委)而(去)之:放棄。去:離開。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以:憑。12.(固)國:鞏固。13.(威)天下:威懾。14.寡助(之)(至):到。至:極點。15.親戚(畔)之:通“叛”,背叛。16.天下(順)之:歸順。17(以)天下之所順:憑借。
18.(故)君子有不戰:所以。
《富貴不能淫》
1.文學常識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著)。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2.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針對景春所謂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導儒家的仁義禮智。
3.重點字詞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異義】
(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古義:真正,確實今義:誠實
(2)父命之古義:教導,訓誨今義:命令
(3)丈夫之冠也古義:成年男子;今義:女子的配偶
【一詞多義】
(1)戒戒之曰(告誡)必敬必戒(謹慎)
(2)之往之女家(動詞,到)妾婦之道(助詞,的)與民由之(代詞,指正道)
【詞類活用】
(1)威武不能屈使動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形容詞使動用法;苦:使……痛苦;勞:使……勞累;餓:使……饑餓;空乏:使……受到貧困之苦。
4.重點內容
大丈夫的做法: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樣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貧,威”這一大丈夫的標準?
富貴的時候不能被其迷惑,貧賤不能使其改變自己的道德修養,威逼利誘不能使其屈服。這樣才叫大丈夫。無論境遇如何,都不能改變個人的操守,一個人要有自己的處世態度與原則,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更應時刻注意。
2.對于孟子提出的“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這一主張你有怎樣的認識?
得志時與百姓同行,不得志時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即得志時要心懷百姓為民做主,做一個好官。不得志則要加強自我修養,決不能在道德修養上放低要求,力爭做個好人。
3.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為無原則的順從(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如張儀等人,無原則的順從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則表示為“富,貧,威”是對仁義禮的堅守,正如儒家倡導的那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通過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和有關道理,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
2.重點字詞
舜(shùn)畎(quǎn)畝 膠鬲(gé)曾益(zēng)拂士(bì)
【通假字】
(1)所以動心忍性忍,通“韌”,堅韌
(2)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衡,通“橫”,梗塞,不順
【古今異義詞】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2)富貴不能淫古義;使……惑亂、迷惑;今義:淫亂
(3)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古義,搗土用的杵;今義,建筑,修建
(4)管夷吾舉于士古義:獄官;今義:軍人
(5)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古義:征驗,表現;今義:走遠路(多指軍隊);討伐
(6)征于色,發于聲,面后喻古義:了解,明白;今義:比方
【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勞其筋骨(勞:使……勞累)餓其體膚(餓:使……饑餓)空乏其身(空乏:使……經受貧困之苦)動心忍性(忍:使……堅韌)行拂亂其所為(亂:使……受到阻擾)
(2)動作狀: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國內)出則無股國外患者(出:在國外)
(3)名作動:人恒過(過:犯錯誤)
【一詞多義】
(1)發舜發于畎畝之中(發,被起用)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發,顯露)
(2)于舜發于畎畝之中(于:介詞,從)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詞,給)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于:介詞,在)
(3)拂行拂亂其所為(fú,違背)入則無法家拂士(bì,同“弼”,輔佐)
(4)士管夷吾舉于士(名詞,獄官)入則無法家拂士(名詞,賢士)
【其他重點詞語解釋】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責任,擔子
2.行拂亂其所為拂:違背,逆,不順
3.而后作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4.征于色征:征驗
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6.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國內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
7.國恒亡恒:常
3.重點語句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翻譯:所以,上天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體膚受饑餓,使他身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順。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翻譯:內心困擾,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并在聲音上顯露出來,然后人們才了解他。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翻譯: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憂患,國家常常都有滅亡的危險。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譯:(用這些來)使他內心驚動,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原來所沒有的才干。
4.重點內容
一、整體把握:
文章采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全文共兩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人才在困難中造就,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
二、具體問題:
1.文章講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的共同特點:都是在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啟下的句子: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與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講客觀條件對造就人才的作用,闡述的道理是:成就大業,必須先經受苦難磨練。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行為。在生活上經受磨練的句子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其結果才能動心忍性,(受磨練的益處)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講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發人的斗志。寫人心理狀態的變化: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6.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人斗志(個人):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從反面揭示國家滅亡的原因(國家):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7.孟子對治理國家提出的論斷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認為國家要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