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h高h污肉办公室_啊好深从后面狠狠撞进去_男人把女人靠到爽痛视频_亚洲欧美色综合大色

中考網
全國站
快捷導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熱門中考資訊 中考成績查詢 歷年中考分數線 中考志愿填報 各地2019中考大事記 中考真題及答案大全 歷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頁
您現在的位置:中考 > 知識點庫 > 初中地理知識點 > 中國地理 > 正文

2024年初中中國地理重點知識點(二)

來源:網絡資源 2023-08-18 11:10:45

中考真題

智能內容

六、中國的氣候

1.衛星云圖

藍色——海洋;綠色——陸地;白色——云雨區.白色愈濃,表明云層愈厚,雨愈大.

2.氣溫分布與溫度帶

(1)特點

冬季南北溫差很大.原因:①南北太陽高度;②晝長時間;③地形阻擋冬季風南下,南方降溫小(東北溫低與西北風順大興安嶺地勢而下,冬季風風力大有關);④距冬季風源地遠近.

夏季南北普遍高溫(青藏高原和天山、大興安嶺除外).

季節

分布特點

形成原因

冬季1月

南暖北寒、南北溫差大。漠河是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0℃等溫線大致經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東至秦嶺-淮河一線

我國跨緯度大,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我國緯度越高,白晝越短,正午太陽高度越低,因而北方獲得熱量大大小于南方,氣溫低得多;

北方靠近冬季風源地,深受冬季風影響,更加劇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風受山嶺的重重阻擋,勢力和頻度都大為減弱,使南北溫差增大(可與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進行對比)

夏季7月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興安嶺以外,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吐魯番盆地是我國夏季最熱的地方

①太陽直射北半球,雖然我國南方正午太陽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晝卻比南方長。太陽照射時間和獲得太陽光熱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氣溫回升快,南方雨季長陰雨天多,日照時間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氣溫低,原因:地勢高

吐魯番盆地夏季最熱,原因: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熱,且外邊氣流越過山地下沉時,增溫作用強,形成焚風;②沙漠廣布,吸熱快;③空氣干燥天空少云,太陽輻射強

讀一月等溫線圖注意:

①0°C等溫線——秦嶺—淮河

②等溫線的疏密(與7月等溫線比)

③幾處等溫線拐彎處:

橫斷山山河相間處:山谷等溫線向北凸,山嶺等溫線向南凸;

雅魯藏布江谷地:等溫線向上游凸

蘭州附近河谷

④地形對冬季風的影響:青藏高原、云貴高原、海南島、臺灣難以受冬季風影響.

⑤最低溫處——漠河

讀七月等溫線圖注意:

①汾河、渭河、黃河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等溫線彎曲原因

②吐魯番盆地高溫、閉合原因

③臺灣島、海南島等溫線閉合原因

(2)比較我國冬、夏季風的區別:

分類

內容 冬季風 夏季風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亞 太平洋、印度洋

風向 偏北風 東南季風、西南季風

性質 寒冷干燥 溫暖溫潤

冬季風影響范圍 除青藏高原、云貴高原、臺灣和海南島以外的廣大地區

夏季風影響范圍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以東

冬季風活動規律:每年9,10月至第二年4、5月,爆發式活動,快速南下 由南向北推進.

夏季風活動規律:5月到南部沿海,6月到長江流域,7、8月到華北、東北,9月南撤,10月退出大陸

冬季風對氣候的影響:使大部分地區氣溫下降.

夏季風對氣候的影響:到達地區降水增多

(3)各溫度帶的積溫和作物熟制

跨溫度帶最多的省區:甘肅

比較秦嶺、淮河南北的自然條件和農業差異.

溫度帶

范圍

≧1000℃積溫

作物熟制

熱帶

瓊全部和臺南部、粵南部(雷州半島)、滇南部(西雙版納)

>8000℃

一年三熟,我國熱帶作物和熱帶經濟林的重要產區

亞熱帶

秦淮一線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青藏高原以東

4500-8000℃

一年兩熟到三熟。稻麥兩熟或雙季稻。雙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麥。我國水稻、油菜及亞熱帶水果、經濟林的重要產區。

暖溫帶

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即魯全部和陜、晉、冀大部分和南疆

3400-4500℃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我國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溫帶水果(蘋果、梨、葡萄等)的主產區。

中溫帶

吉全部和黑、遼、內蒙古大部,北疆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麥、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

寒溫帶

黑、內蒙古的最北部

<1600℃

一年一熟。生長期較短的早熟作物為主:春小麥、大麥、馬鈴薯等

高原氣候區

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

<2000℃

一年一熟。青稞等

1.降水

(1)地區分布規律: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減少.800mm等降水量線.

讀降水量分布圖注意:

①東北800mm年降水量——長白山以東 地形

②新疆西部迎風坡 地形 西風

③雅魯藏布江谷地 地形 西南季風

④湟水谷地 地形 夏季風

⑤東南部濕潤區的山地迎風坡

⑥臺灣島、海南島東西部降水差異 地形 夏季風

⑦降水最多——臺灣火燒寮年均6558mm.原因:地形、夏季風

降水最少——吐魯番的托克遜年均5.9mm,原因:地形、內陸

⑧降水與建筑

(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3)時間分配規律: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多集中在5—9月.一般來說,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雨帶的推移規律:

5月中旬:華南一帶.注意南嶺對雨帶的影響

6月中旬:長江中下游.梅雨季節.注意湟水谷地.江淮準靜止鋒:冷暖氣團勢均力敵

7月中旬、八月: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伏旱.注意湟水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

9月:退至長江以南.昆明準靜止鋒、天山準靜止鋒:華南、西南和天山北側——冬半年——地形影響——鋒面坡度小,降水面廣,強度小.

10月:夏季風在大陸消失.

(4)年際變化:南方小,北方大

(5)干濕區——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

讀“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的分布

①東北濕潤區面積比800mm降水量范圍大的原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

②湟水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400mm降水量區面積大,但半濕潤區面積小、半干旱區面積大,新疆西北部地區400mm、800mm降水量區均為半干旱區的原因:降水少,蒸發量大.

③海南島西側的半濕潤區原因:降水少,蒸發量大.

④跨干濕區最多的省區:甘肅、西藏、陜西、內蒙古

4.氣候特征

(1)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同緯度地區多沙漠的原因.

(2)雨熱同期.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水稻、棉花種植界限偏北.

(3)氣候復雜多樣:適合多種農作物、動植物生長.

七、中國主要災害性天氣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1、寒潮發生于秋末,冬季,初春,源于西伯利亞,蒙古一帶強冷空氣入侵(青藏高原外全國各地)

2、臺風夏秋季節源于熱帶洋面的大氣渦流,西北太平洋最多(東南沿海)

3、旱澇春夏多旱,夏秋多澇,降水季節不均,年際變化大,臺風帶來暴雨(季風區)

4、沙塵暴冬春季,源于蒙古和我國的沙漠,在春季隨風吹襲 (西北、北方)

降水分布和時間分配規律及原因

基本特點(規律)

原因

影響

名稱

內容

空間分布規律

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漸少

影響我國降水的主要來源是夏季風。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大,降水多;西北內陸地區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降水稀少

東南部濕潤,愈向西北部內陸越干燥

時間變化

季節變化

降水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節

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影響,降水豐沛;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干燥空氣的影響,降水少

使我國旱澇災害頻繁,夏季風強或來的早,北澇南旱;夏季風弱或來的晚,南澇北旱

年際變化

各地降水年際變化大,南方較小,北方較大,西北干旱地區最大

夏季風進退的規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異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長

由夏季風形成鋒面雨帶進退規律決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澇;江淮地區的梅雨和伏旱

 

       編輯推薦:

       2023年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最新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測、錄取分數線等
 
  中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歡迎微信掃碼
    關注初三學習社
    中考網官方服務號

熱點專題

  • 2024年全國各省市中考作文題目匯總
  • 2024中考真題答案專題
  • 2024中考查分時間專題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數線專題

[2024中考]2024中考逐夢前行 未來可期!

中考報考

中考報名時間

中考查分時間

中考志愿填報

各省分數線

中考體育考試

中考中招考試

中考備考

中考答題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飲食

中考家長必讀

中考提分策略

重點高中

北京重點中學

上海重點中學

廣州重點中學

深圳重點中學

天津重點中學

成都重點中學

試題資料

中考壓軸題

中考模擬題

各科練習題

單元測試題

初中期中試題

初中期末試題

中考大事記

北京中考大事記

天津中考大事記

重慶中考大事記

西安中考大事記

沈陽中考大事記

濟南中考大事記

知識點

初中數學知識點

初中物理知識點

初中化學知識點

初中英語知識點

初中語文知識點

中考滿分作文

初中資源

初中語文

初中數學

初中英語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學

中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