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10-28 20:23:18
1.自然地理成因類
(1)沼澤形成的原因
①氣溫較低,蒸發微弱(或氣候濕潤,降水較多);
②流域內水系發達,河水匯入量大;
③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④地下有凍土或不透水巖層,地表水不易下滲;
⑤(高緯度地區)河流有凌汛現象,洪水泛濫。
(2)影響氣溫日較差的因素
①緯度因素:緯度越低,氣溫日較差越大,反之越小;
②季節因素:中緯度地區,夏季氣溫日較差最大,冬季最小;
③地形地勢:地勢高,大氣稀薄,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都弱,氣溫日較差大;
④天氣狀況:晴朗的天氣條件下,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都弱,氣溫日較差大;
⑤下墊面性質:下墊面比熱容越大,下墊面增溫和降溫速度越慢,氣溫日較差越小。
(3)影響降水的因素
①緯度位置:緯度位置決定著氣壓帶和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②大氣環流:如西風帶、季風環流;
③氣旋、鋒面:如臺風帶來大量降水、我國鋒面雨帶的推移等;
④海陸位置:距海遠近的不同,使得陸地受到海洋的影響程度不同,因此,降水量分布也會產生差異,從而產生自沿海向內陸遞減的分布規律;
⑤地形: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山脈阻擋水汽進入或引導水汽進入;地形類型如干熱河谷、盆地、高原等降水普遍較少,水汽難以抬升形成降水;
⑥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人文地理成因類
(1)影響人口遷移的原因
①經濟因素:地域間經濟水平差異越大,遷移越頻繁;
②政治因素:戰亂等;
③環境因素:由災害頻發、資源較少地區遷往環境優越、資源豐富的地區;
④社會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民族等。
(2)影響農作物品質的因素
生長期、光照條件、晝夜溫差、自然災害、病蟲害、土壤、環境污染等。
(3)影響農作物產量的因素
生長期、光照條件、晝夜溫差、自然災害、病蟲害、土壤、環境污染、技術、政策、投入、品種、熟制等。
(4)工業集聚的原因分析
3.資源問題或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分析
(1)水資源短缺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季節變化大,淡水資源有限。
②人為原因:人口劇增,工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水資源需求量大;人類對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現象嚴重;植被破壞嚴重,涵養水源的能力減弱。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稀少,氣候干旱;土質疏松,多沙質沉積物;植被稀疏;多大風天氣。
②人為原因: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采;水資源利用不當;城鎮、工礦、交通建設等。
(3)土壤次生鹽堿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地勢低洼,地下水水位較高,蒸發旺盛,頻繁的旱澇災害。
②人為原因:不合理灌溉等。
(4)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來水多(如降水量大);排水差(地勢低洼)。
②人為原因:流域內中上游河段不合理墾殖,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中游河段泥沙淤積、圍湖造田等,使湖泊調蓄功能減弱;水利設施長期失修,蓄洪能力不足;下游河段亂挖河道,水流不暢等。
(5)氣候干旱的原因
①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
②距海洋遠;
③處于山地的背風坡,降水少;
④沿岸寒流經過。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