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22 10:38:15
例:在△ABC中,AB=AC,延長BC到E,延長CB到D,使BD=CE。
求證:AD=AE。
這是一道幾何證明題。采用順推法來審題就是這樣分析的:
順推,就是從已知條件向結果推。已知條件是AB=AC、BD=CE,結果是求證AD=AE。從已知條件看,AB和BD是△ADB的兩條邊,這兩條邊的夾角是∠3;AC和CE是△ACE的兩條邊,這兩條邊的夾角是∠4。那么對于△ADB和△ACE,兩條對應邊相等,如果這兩條對應邊的夾角∠3和∠4也相等,這兩個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了。已
知條件已經告訴我們AB=AC,所以∠1=∠2,那么顯然∠3=∠4,這樣△ADB≌△ACE。因而AD=AE,從而推出了結果。
同樣,也可以采用逆推法來審這一題。逆推,就是從待求的結果往已知條件推。這一題中,要求的結果是AD=AE,AD是△ADE的一條邊,AE是△ACE的一條邊;要證兩邊相等,就要證兩個三角形全等,要證兩個三角形全等,就看這兩個三角形符合全等條件的有哪些;已知條件已經告訴有兩條對應邊相等,那么就再看這兩條對應邊的夾角是否相等;因
為∠1=∠2,所以對應的夾角∠3和∠4也相等。顯然,這樣是推通了,再按照從已知到求證的次序把逆推的過程順過來寫。
同學們也許會說,這種順推法和逆推法是我們常用的審題、解題方法。但是,遇到稍有變化的新習題就不靈了,還得從頭"推",這是什么原因呢?
裴益川同學談自己的體會時,認為:
"有的同學在解題時注重對答案,只要答案相同就滿足了,而不重視解題的過程。這樣,做習題做得再多也等于沒做。所以,審題、解題之后,必須反復思考審題的過程,反復思考解題的每一個步驟,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每做過一道題就要懂得這一類題目的基本解題思路。這就不是為解題而解題,而是以解題來更好地掌握知識。"
摸出題的規律
江幸幸是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她非常善于摸出題的規律。
江幸幸的數學老師很有經驗,大家都很敬佩他。幸幸發現,學校里數學測驗,每一次都是他出的試題。他出的題目既沒有超越你學的課本范圍,可你不急出幾身汗來,也別想把題全解答出來。幸幸就奇怪了,她想:"自己學過的東西,怎么一到考試就作起難來呢?這里面肯定有大學問。"
江幸幸專門到那位數學老師家里,請老師根據當前所學的新課,出幾道題做。只見老師拿出課本,翻翻這一課,看看那一課,思考了一陣,就擬了幾道題。
江幸幸問:"老師,你出一道題,為什么還要翻幾節課的書呢?"
老師說:"出題目,就是要把各節課的實質性的東西集中在一個題目上,才能考出學生的水平來。"江幸幸恍然大悟。從這以后,幸幸不再滿足于做習題,而是把學過的課程一節一節地連貫起來思考,從中找出重點,并牢牢記住。這樣做,就把那些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變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就象看到一個個機器零件,腦海里馬上就有了一部機器整體形象一樣。所以,幸幸每次考數學,都做得特別快,考分也很高。高考考數學時,她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時間就解完了全部習題。
科大第二期少年班畢業生、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的研究生王凱寧,則把探討出題看作是探求知識的手段。他說:"做習題,不僅僅是為了學會做習題而做習題,要注意探求知識。做題時我時常想,這道題,出題人是怎么出出來的呢?"他發現,很多題之間都有聯系,并漸漸地找出一些規律。原來,一道簡單的題,改頭換面,就變成了一道難道,而規律卻是一樣。后來,王凱寧就練習自己出一些題。他說:"這樣做,花的時間要比做題多得多。但是,印象卻特別深刻。即使一年以后,還會記憶猶新。"
出題,從來都是教師的事,學生的任務就是解題。但是像江幸幸、王凱寧這樣一批優秀的學生,高手摘星。他們不滿足于前臺的表演,偏要深入到后臺去探個真實。順藤摸瓜,尋根求源,使他們得以站在比一般同學更高的階梯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贊成這種鉆研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并且相信,他們能做到的,別的同學也能夠做到。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