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微博 2012-07-19 18:05:28
專家說:“早戀”不是真正的“戀”
首先,這并非真正的“戀”。不過是少男少女正常的性心理的表現。心理學發現,人的性心理發展一般都經過如下的幾個階段:
疏遠異性的時期(大約在六七歲到十來歲)
向往年長異性的時期(大約在十歲以后)
性心理對異性的狂熱期(大約相當于中學階段)
模仿性的戀愛期
浪漫的戀愛期(大約在中學畢業以后)
中學階段大約正處在對異性的狂熱期,也有人叫做積極接近異性的時期。交往特點:一是交往對象的廣泛性;二是交往對象的多變性。
少年男女之間發生的相互愛慕之情,是名副其實的“初戀”——初級的不成熟的戀愛。這種初戀是拒絕世俗的功利主義的,是不考慮婚姻的,是一段純美的感情經歷。但是他們到底還小。做父母的,需要對少男少女的異性交往給以指導。無端的禁止和阻抑往往會使孩子的異性交往發生畸變;明智的態度是開放,是疏導。
觀點2
與色情爭奪孩子,你準備好了嗎?
據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共同關注》欄目日前聯合報道:不久前,在吉林省長春市,有一位18歲的少年開辦了一條“性熱線”,在熱線里,他以開辦青春期性心理咨詢熱線的方式,和他的同齡人一起大聲談起了性,交流起了少年們內心的那份青春期秘密。
“青春期性教育太薄弱,應該有一個人出來呼吁了”。這是長春市18歲少年李童開辦性心理咨詢熱線的主要原因;而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李童認為許多問題已經出現在這個年輕人的群體。李童認為造成一些學生過早發生性行為并由此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青少年性教育的缺乏。學校在開設這些性教育課程時候那種欲說還羞的做法,可以感覺到對于青少年的性教育,多少有些薄弱;也正因為如此,李童的青春期性心理咨詢熱線有了它存在的理由與空間。
調查顯示青少年婚前性行為不容忽視
據有關部門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婚前性行為態勢不容忽視。上海市徐匯區婦幼保健所1999年對788例未婚女性生殖健康檢查結果顯示:婚前性行為的發生率為76.0%,首次性生活年齡最小者為17歲,未婚妊娠率為31.8%,未婚人工流產率為27.3%。
兩年前的2月份,全國首家青少年“意外懷孕緊急避孕援助中心”在重慶成立。幾天之后,杭州一家青少年緊急避孕援助中心又在拱墅區計劃生育指導站悄悄開放。相隔一個月,類似的“花季呵護中心”又在山東濟南成立,一個月前,東北長春也有類似機構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前后共有十數家此類機構在各地“開花”。
應該說,這些機構的出現和相繼開放,為青少年提供了適時、適度、適宜的性教育及生殖保健服務。但是不容否認,這些機構執行的“保密”規則,雖然符合孩子的情理,但卻有悖于我國現行的監護人法則,在為青少年維權、保護其隱私的同時,又陷入了“違法”的尷尬境地。據悉,在重慶成立的全國首家青少年“意外懷孕緊急避孕援助中心”,開辦不久即關閉……青春性呵護如何情法相容?作為青少年青春期教育中出現的一個新的社會問題,不容回避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另一個問題是,這些機構的作用大都是在進行“事后找補”,而真正完善的對青少年的青春性呵護還應重在防范。誠如濟南市婦幼保健院和《都市女報》共同創建的花季呵護中心主任張淑萍坦言:“為青少年解決已經發生的性問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從源頭上抓起。”人們的目的不單應對那些意外懷孕的少女提供幫助,更重要的還應探索一條“防患于未然”的出路。
張淑萍主任告訴記者,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對青春期的定義,應是指10歲至19歲的青少年,而他們的援助范圍,則包含了10歲到24歲的未婚年輕人群。他們的熱線開通僅十余天,便接到了400多個求助或咨詢電話。其中90%以上是24歲以下的未婚青少年。而這當中的90%,又都承認已有過性生活。他們大多擔心意外懷孕,詢問何為“安全期”?如何才能避孕等等。在談到以前意外懷孕如何處理時,他們稱多為自己買試紙測試,然后再自行購買服用一些避孕藥。
張淑萍說,在多次調查中他們發現,青少年的性成熟期明顯提前,客觀上有獲得性教育和服務的需求,而專門為他們提供這種服務的醫療機構是個空白。她告訴記者,在開辦中心前一年的時間內,僅她親自接診的病例中,就有3例14歲少女懷孕五六個月了前來看“月經病”的,而家長對此都一無所知。她說,青少年婚前性行為的最大特點是:無計劃性、無保護性。無保護性的性行為無疑使青少年非意愿懷孕的比例增加。性成熟期提前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再談性色變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黃色”性教育在和正面性教育爭地盤
山東省花季呵護中心成立后,張淑萍主任曾做過一項調查,前來求助的青少年的性知識都是源于何方?其結果大都出自言情小說、網上和一些黃碟。由于不能從學校、家長等處得到正確的性教育,許多孩子便從這些地方去模仿。
不久前,一本首次全面正面直面我國青春教育的滯后,來自全國首家青蘋果少男少女門診的青少年性心理咨詢醫生手記《青澀時光》出版,在為這本書所作的序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婚姻家庭社會學專家李銀河指出:我認為,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有效的性教育,需要經過一番較量:一方面要和淫穢出版物、黃色網站“搶”孩子,一方面又要和成年人傳統保守的性觀念抗爭。
作者鄧軍也提出,真實直接地反映青少年的性活動是為了讓他們真實直接地了解性,了解已經出現在同齡人中的性困惑,也是為了更好地反映青少年的性心理。性教育與淫穢光盤、色情書籍、成人網站等等社會上其他不健康的性信息的本質區別就是:性教育通過告訴孩子一切關于性的知識、性的美好,最終達到對孩子進行性倫理道德教育的目的,而其他途徑的性信息則沒有。
青少年有權利要求接受性教育
中國法學會青少年法律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在談到“性教育,我們還缺什么”時提出:我認為是觀念的轉變。態度決定一切,方法次之。
第一,權利觀念——性教育是青少年的權利。換言之,青少年有權利要求接受性教育,而不是依賴成人的自覺。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并不是我們想告訴青少年什么,而是青少年自己想知道什么。
第二,人格教育觀念——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性欲是每個人的體格和人格的一部分。性,是一種本能,它決定了我們的性別角色和社會角色,也是人類接觸外在世界的方法之一。透過對性的認識,我們才知道自己要扮演一個怎樣的人、如何建立自我的觀念、如何尊重異性以及如何和別人交往。”性,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礎。他認為目前我們社會,還缺少能夠幫助家長和孩子一道邁過這道門檻的引路人。
濟南花季呵護中心除了為24歲以下的未婚男女青少年提供各種有關性發育、性心理、性生理方面的免費咨詢以外,還與有關專家合作,在社區、學校做相應調研,試圖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性教育辦法。然而在現實中張淑萍主任發現成人的給予與孩子的需求中存在巨大差距。
她告訴記者這樣一件事:中心成立后,曾有一所大學的學生會及團委的人興沖沖地找到她,希望她能到高校去做有關青春期生殖健康的講座。當她把提綱傳給該校后,由于四個問題中有一個涉及性教育,被學校審核時認為太“超前”、不適宜,而拒絕了。大學生們非常遺憾,坦言老師觀念太落伍,根本不知道他們需要什么。由于現在學校的生理衛生課根本回避一些性知識,家長又羞于告訴孩子有關性知識(更不用提避孕知識),沒有孩子“解渴”的渠道,出現孩子意外妊娠的情況就在所難免了。
鄧軍老師常年工作在“少男少女”門診,為青春期的孩子解除成長帶來的困惑,特別是性的困惑。她的《青澀時光》——青少年性心理咨詢醫生手記,打開了無數少男少女的心扉,也撥去了盤繞在無知少年心底的陰霾。專家宗春山稱:《青澀時光》在對青少年的性教育方面做了可貴的嘗試,以科學嚴肅的態度宣傳性知識、解除性困惑,讓孩子們了解自己的身體與性,建立健康、正確的性觀念,懂得怎樣才能既獲得性的快樂,又防范性活動可能造成的傷害。
然而就是這樣一本書的出版,前后卻是更換了四位編輯、兩個出版社,僅僅因為這本書的核心是性教育!鄧軍在該書自序中稱:我是一個在原則問題上絲毫不會妥協的人。之前的出版社在終審時執意要刪去所有描寫孩子性活動的細節,怕家長和孩子們看后受負面影響!我不能妥協,只能終止合同。新的出版社同意保持作品原貌,不做隨意刪改。可是沒過幾天,該書的責任編輯就難為情地告訴我:“這書名最好換一換……不然,發行方面可能有難度……”我欲哭無淚。
我原來的書名叫《愛你以性》,它是我心中最理想的名字……“愛你以性”的“性”代表著性心理知識、性心理發展、性安全保健、性美學、性倫理、性道德等等一切關于性教育的內容。這幾個字的目的是向家長們“灌輸”一個理念: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是必須的,是毋庸置疑的。那是對孩子的一種愛,一種大愛。那不是對孩子日常生活起居的操勞,也不是為孩子學習成績操心,那是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保障,是對孩子道德品質和責任意識的培養,是對他(她)幸福人生的責任。要是每個家長都懂得用性教育來愛孩子,那該有多好!
然而最終,“愛你以性”這四個字由書名淪落到她做自序的名字。她妥協了,畢竟她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她在自序中寫下這段話,只為記錄下當前性教育的艱難。
她說:“聯想到目前我們對青春期的孩子們的性教育遮遮掩掩、隔靴搔癢的現狀,作為直面青少年性困惑、站在進行青春期性教育第一線的心理咨詢工作者,我心中不免有些酸楚。酸楚之余,一個問題很現實地擺在我面前:在對少男少女進行性教育、與他們共同探討‘性’這個話題之前,如何能讓家長接受‘對孩子有必要進行性教育’這一觀點?”
承認和正視青少年性現狀是一種進步
作為一家為青少年提供適時、適度、適宜的性教育及生殖保健服務的機構,張淑萍說,濟南花季呵護中心為三部分少男少女解決成長中的煩惱——以青少年的實際需要為基礎,使沒有性活動的青少年獲得有關青春期的正確信息、教育和服務,如涉及月經、遺精等各種有關青春期發育以及生殖器官發育等生殖健康問題的咨詢和服務;對有性活動的未婚青少年要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生殖健康教育、信息和服務,如預防非意愿懷孕、預防性傳播疾病、艾滋病等;對確實非意愿懷孕的少女,要給予她們特別耐心的關注。
張淑萍主任說,青春期的孩子無論生理和心理都在發生各種巨變,處在一個充滿矛盾、困難及沖突的復雜時期,全社會都應該給予他們更多關注。
作為云南婦女兒童心理法律咨詢服務中心的專家,龍思海說,不管我們是否愿意承認,青少年性早熟、早戀、早期性行為、甚至早孕已成為現實社會中無法回避的事實。如果社會沒有相應的健康服務咨詢體系從他們的需求出發,為他們提供安全有效的健康咨詢服務或開辟符合他們需要的服務渠道,那么,他們很有可能在盲目的自我約束和外在壓力下,去干出一些“傻事”;我們應該認識到,承認和正視青少年的性現狀是一種社會進步。
全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法律專家佟麗華強調,家長一方面應教育孩子不要發生性行為;另一方面,是家長首先轉變觀念,在孩子懂事后,告訴他們避孕的方法。因為家長要明確一點:告訴他避孕的方法,并不是就是承認和鼓勵他(她)可以從事性行為,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全社會對性教育的觀念有所轉變,事情才會有最終的解決出路。
美國對青少年開展“克制教育”
據報道,少女懷孕的增加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1400萬青春期少女生育,其中大部分是非意愿性妊娠,其結果是每天有55萬次流產,每年則有440多萬的少女選擇了墮胎。因此,如何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社會問題。
據悉,英國每年都會產生9萬多名少女媽媽,居歐洲國家之首;失敗的性教育成了批評的靶子。人們認為現行性教育的問題是:學校里的性教育課程一向羞答答,沒有把性行為當作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平常內容,向學生傳達的是性行為和吸毒、抽煙一樣乃“高風險行為”,反倒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父母們擔心子女的安全、懷孕和吸毒問題,卻不愿談論這些。他們認為和孩子們談論性,就是鼓勵他們四處鬼混。
專家瓦利拉。里奇思就在報告中批評政府旨在減少未成年少女懷孕的力度不夠,建議英國學習美國的“等待真愛”運動,鼓勵年輕人在婚前保持貞操。
在美國,“等待真愛”說服了240萬少年向“上帝、我自己、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未來的伴侶和我將來的孩子”起誓,在婚前禁止性行為。這項活動擴展到加拿大和南非,在英國也舉行一些巡回講座。
“等待真愛”又被人稱為“克制教育”:這種性教育鼓勵年輕人把性交活動推遲到結婚時,以回避違愿懷孕和感染性病、艾滋病。此項教育主張:非婚姻的性關系,不符合人類的性行為規范,它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尤其影響青少年身體發育和心理發展。
美國第14屆國會還批準了《把克制教育作為對美國未婚者進行性教育的唯一內容》這一提案。為此,美國政府決定每年撥款5000萬美元用以資助“克制教育”計劃。
但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最近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簽署了“等待真愛”協議的孩子幾乎90%都沒有遵守諾言。“等待真愛”只能延遲第一次性行為的時間,一旦發生性行為,少年們更傾向于不采取避孕措施。因此,在美國很多州,在鼓勵婚前保持貞操的同時,也講授避孕知識。在1990年至2000年期間,美國少女懷孕率下降28%,其中只有25%的人是出于貞操觀念,其余都因為采取了避孕措施。
于是,英國政府于1999年發布了一項旨在減少未成年少女懷孕的政策,主要內容是告誡12歲以下的孩子不要急于進行性行為,要知道未成年性行為是違法的,如果想做,至少也要知道避孕方法。
事實上,專家們更傾向于重點講授避孕知識的性教育。家庭計劃協會為父母們舉辦了培訓班,學習如何跟孩子交流這類問題。家長們應該對孩子說:“如果你想做,我希望你注意安全。”如果家長們開誠布公地談性和避孕問題,他們的孩子就會有更成熟的態度,女兒對男朋友的要求就更有勇氣和信心說“不”。專家們以荷蘭為例子,荷蘭有很開放的性教育,少女懷孕人數卻是歐洲最少的。荷蘭有58%的少女會和父母討論懷孕的事,是英國的兩倍。
觀點3
青春期異性交往:洪水猛獸or人之常情
繼《拯救男孩》一書之后,青少年教育專家孫云曉和兒童教育專家李文道,再次推出新作《拯救女孩》。書中對女孩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與研究,讓家長了解到女孩在成長中可能出現的危機。本文就女孩家長比較關的“異性交往”話題,與兩位專家進行了深入的訪談。
“吾家有女初長成”,女兒的成長是一件令家長欣喜的事。然而隨著很多女孩子步入青春期,父母們都會如臨大敵:她是否懂得保護自己?會不會早戀?
青春期是一個人發展親密關系的重要時期,許多在成年期構建親密關系所需的能力和才能,都是在青春期逐漸獲得的。可在父母的極度憂慮和嚴厲管制下,很多青春期女孩完全沒有機會發展與異性交往的能力,甚至對異性交往心存恐懼。而家長更是將青春期異性交往視為洪水猛獸,極力打壓。
1錯誤做法用消極語言描繪男孩
莉莉是一個簡單、單純的孩子,媽媽很害怕身處青春期的她被男孩騙,于是逮住一切機會說男孩子們的各種壞話,什么“男孩都是下半身動物”“他們就是想占你的便宜”。結果導致莉莉真的不愿意跟男孩交往,覺得男孩都很“臟”。莉莉媽對此很滿意,卻不知道會影響到孩子以后跟男性的交往,影響到她的戀愛和婚姻。
2錯誤做法爸爸不再與女兒有親昵之舉
小時候,小真父女倆之間常有親昵之舉:擁抱、牽手,爸爸也會撫摸她的頭發。隨著小真進入青春期,面對身材日益豐滿高挑的女兒,爸爸開始有意識地疏遠女兒,刻意避免和她有一些親密的身體接觸。卻不知,隨著他的遠離,加上月經帶來的一些生理上的麻煩,使小真對青春期產生一種負面的看法,對異性交往也比較畏懼。
3錯誤做法將女兒的思春妖魔化
豆豆的媽媽無意中看到了女兒的日記。豆豆偷偷喜歡上一個男孩,在日記里寫滿了一個浪漫小女孩的幻想:“我很想你,我很想牽你的手,依偎在你的懷里。”豆豆的父母都認為女兒早戀,要求她斷絕與那個男孩的交往,還找老師商量對策,讓老師監督他們。最終豆豆自己也覺得做了不可饒恕的錯事,不再與那個男孩有任何來往,從此變得沉默寡言。
其實,哪個女孩不懷春,哪個男孩不鐘情?青春期男孩女孩之間相互吸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日記里記載的,原本是一個女孩內心的幻想,卻被父母武斷地干涉。父母既沒有信任女兒,也沒有合理解決,將女兒的正常情緒妖魔化了。
像以上案例中這樣的父母很普遍,阻止女兒與男孩交往,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防止女兒陷入早戀,擔心女孩跟男孩交往時容易吃虧。家長這種觀念會讓女孩在異性交往中,產生焦慮和緊張,很難發展普通朋友式的異性交往。另一個原因是,父母擔心影響女兒學習,認為學業第一,異性交往無足輕重,不能影響到學習。這種觀念影響深遠,成年后女孩也會認為事業遠比情感重要,情感不值得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如果家長阻礙嚴重的話,會造成兩種后果:第一,導致這個女孩跟另外一個性別群體隔離開來,對男性不夠了解,也沒有什么興趣。第二,會激發女孩的逆反心理—你越不讓我交往,我越要交往。這時,她不是為了交往而交往,而是為了反對父母而和異性交往。
青春期異性之間非戀愛的朋友關系很重要,發展青少年異性交往有積極意義:可以增加她對異性的了解、可以滿足孩子內心異性交往的正常需求、會對她將來的戀愛婚姻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通過青春期正常的異性交往,女孩會學習到處理與異性之間關系的技巧、方法,了解到一個真正的男孩是什么樣子,而不是自己臆想一個白馬王子。
青春期女孩對異性交往有著天然的興趣和愿望。家長如果為孩子營造一種正常的異性交往的氛圍,女孩反而會對這種關系釋然,會把握好分寸,一般不會輕易去早戀。
1正確做法確定異性交往原則,制定家庭契約
研究發現,女孩的親密感,甚至包括她的性行為受社會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如果她不懂得異性交往界限,容易過早陷入不情愿的性關系中。
青春期女孩喜歡異性是很正常的事。父母首先尊重女孩的這種好感,而且明確告訴女孩在這個階段,學業還是最重要的、要學會等待,面對男孩的性要求,要學會拒絕。
相對男孩而言,女孩更容易聽從成人的教導,所以父母一定要提前告訴女孩交往的原則。
如果父母原則非常明確,對女孩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她會考慮到父母的意見,而思考:我應該怎么樣和他交往?父母對我的期待是什么樣的?她可能會理性地推遲戀愛和發生性關系。
所以在交往的尺度上,父母的態度應該是明確的。孩子是很有創造性的,女孩明確認同這個做法,就會在異性交往中把握好尺度,自己想到很多辦法,去拒絕和自我保護。
同時,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商量,制定一些具體的行為準則。比如晚上應該幾點前回家;周末外出要明確告訴父母跟誰在一起;邀請異性朋友到家玩時,不能把房間的門關上等。
2正確做法爸爸回歸,與女兒繼續保持緊密聯系
爸爸應該像兒時一樣,陪伴在孩子的身邊。青春期的女孩,很需要父母的支持,尤其是爸爸的支持。
父親是女兒生命中第一個異性榜樣。女孩對異性的了解,往往是通過父親這個窗口。女孩將來的婚戀,還有家庭性別角色的建立都受到父親的影響。
爸爸首先應該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青春期女兒的變化。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給女兒一個擁抱,不用刻意回避,不要讓女兒覺得有疏遠感。
父親可以發揮男性的天性,比如愛運動、對外部世界更感興趣、對孩子更強調獨立性,在這些方面來影響女兒,讓女兒更了解男性。父女可以一起做運動,一起旅游,看一場比賽,就同一個問題發表看法。女孩就會因此了解到男性的思維、男性對待人際關系和事業的特點等,會對異性有積極而正確的看法。
因為男性不太善于表露情感,喜歡通過行為來表達,但未必會被女兒完整解讀出來。所以,鼓勵爸爸們能多說一點。在女兒面前,多表達自己的看法,多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表達對女兒的愛,坦誠地跟女兒溝通她喜歡的男孩。充足的愛和足夠的理性,會讓女兒在對待異性關系上更理智。
3正確做法媽媽適度放手,給女兒一定的空間
母女關系過于緊密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母親的過度介入,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和隱私,會導致女兒因為過度依賴母親,而不愿去探索新的親密關系,習慣于母親營造的家庭“安樂窩”,而失去了情感獨立的動力。
媽媽應該給女孩足夠的空間,讓她有機會發展各種人際關系,鼓勵女孩與異性的正常交往。從小就創造機會,讓女孩與男孩混在一起玩,認識一個不一樣的男性世界,而不是將她過度保護,與男性隔絕。
媽媽的放手,還意味著多讓爸爸參與孩子的教育,讓丈夫以男性特有的方式去教育女孩。
4正確做法鼓勵女孩與男孩之間的群體交往
家長應支持和鼓勵孩子之間的群體交往。一群男孩和一群女孩,共同參與一些活動。在群體之間,孩子們會更放松,更自然地表達自己,有助于以平常心與異性交往。另外,在群體活動中,女孩會了解到不同的異性,會明白男孩的個性和共性特點是什么樣的。
同時,與多個異性保持平等、廣泛的交往有助于給兩個人的關系發展留下更多余地,避免沒有深入了解就發生戀愛,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和麻煩。
家長可在朋友或同學聚會時,帶上各自的孩子。幾個家庭一起交往,或者帶上各自的孩子一起旅行,都是讓孩子們相互了解的一個過程。
5正確做法良好的夫妻關系,讓孩子看到愛的榜樣
有一些媽媽在處理跟丈夫的關系時,總是消極負面的,覺得這個男人一無是處而看不起他,甚至在女兒面前貶損父親。這很容易給女孩造成一個印象—男人是這個樣子的,她對男性的認識也會比較消極。
相反,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女孩感覺溫馨溫暖,就對將來的婚姻有一個美好的期待。女孩也不會害怕自己找不到愛,而在與異性交往中迷失,過早陷入性關系所帶來的親密感之中。
【編輯推薦】
家長講述:2012成都中考之后我家的親身體驗
怎么樣擺脫中考考生口中的“鴨梨”
成都中考臨近如何幫孩子化解考前焦慮
成都中考倒計時100天心態培養很重要!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