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7-01-04 15:48:09
千山筆記
馬力
千山一片綠,可啜可飲,謂之品綠。諸峰紛紛做云浪之舞,似識我邀我。人入風景,猶魚之在水。魚失水則死,人失風景,盡無世間顏色矣。
對綠的形容很多,在千山,卻獨摹蓮花。在謠諺:“千山好,華夏一盆蓮”。景與詞對照,能夠揣摩出這片群山同佛教的因緣。換個說法,千峰若翠蓋佳人舞袖,巧笑相迎。楊萬里:“青筆尖欲試,綠箋皺還折。”我仿佛一步邁入山水會心處,且援筆代紅粉立言。
在山間走,翠色撲人面,沒有怎樣粗聲喘息。這得益于松杉醉眼,也得益于峰巒的柔緩。先上繡蓮臺。這是一處新景,未見諸圖冊。但從名稱上可以推知它的纖秀蒼潤甚至不妨想像它的裊娜儀容。石徑朝濃翠深處旋折,輕風中,疏枝淡影蝶舞于途,使游人心也翩(足遷)。山上多樹,尤以松為首。側柏、冷杉、櫟樹為朋。櫟樹容易勾起我的感情。在我生活過的興凱湖畔,少松而多櫟,秋天,枝上墜滿粟色的果實。舊時代,窮苦人將之碾磨后當糧吃,稱“橡子面”,咽下后,脹肚。
花也一派艷麗:芍藥、丁香、映山紅。順治年間進士郝雪海“人臥千山花氣里”,七字足顯風神。
松石之上,題鐫多纏綿,仿佛在刻意附會愛情主題。如“情侶松”“比翼雙飛”。松蔭之下,依偎著戀情中的男和女也最為相宜。
繡蓮臺上的彌勒大佛可庇佑這份人間之愛。香爐中繚繞著煙霧,那氣味浸滿了禪意。佛其實是一座石山,無其面目,但略得彌勒輪廓。這是惟求其神似難求其形肖了。這尊佛坐視千峰,大有架勢,似來充當眾山之主。依四大名山各為菩薩道場的舊例,千山應該冊封為彌勒的道場。
繡蓮臺頂是塊不大的平地,喇叭里放著樂曲,往往復復,總是那一種調子。有位穿棕色僧衣的老和尚,槌敲木魚,面向低昂群山,高誦佛號。深谷幽壑間,仿佛遍響唱偈聲音。老僧身后的木桌上,攤著厚厚一冊《大佛項首楞嚴經淺釋》。封底印十字: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磐(上般下木)。書內乾坤,怕只有留待他獨自領會了。這位老僧很和善,樂于言笑,是將晚年一顆平常心融于蒼茫山野了。懸揣出家人居之易也。
辭繡蓮臺,踏高階松影而入南泉庵。這是一座平常院落,史卻可以遠溯李唐。暮色下看它,總有一種不易說清楚的蒼涼感。康熙年間,這所佛庵易為道觀,道士“處心數載,募化八年,敬刊經版百余塊”,印經者俱來。不知規模較京郊云居寺如何?這究竟已為往昔盛況,現在經堂僅存木石,墻根擺放兩個洗刷東西的石槽。金科玉律之卷,如同被歲月之水漂遠的一片黃葉。三皇殿下還有日晷的基座和一尊被砸得面目不堪的寶鼎。階前兩株古柏,歷300年滄桑,依舊綠冠如新。舊時人以“清絕似將琴譜讀”七字摹狀庵中景色,是說有松風,有澗泉,我來時,風在吹樹,真是宜于風者莫如松。卻未聞暗泉颯颯走亂石。這樣綠的山,怎么會沒有雪溪之喧呢?其時日光將盡,余暉從片片峰林上退遠了。庵中的幾間屋子接連亮起燈。睡在這樣的地方,同外界相隔,該是什么感受呢?大約會讓山水入夢。
初曙,去登五佛頂。這一路的風景不貴人工貴自然,自然的山野之觀。因略得皖地黃山形貌,順流而下,干脆賦名小黃山。乘一段纜車上去,奇松峭石盡在俯瞰中,卻無云海,但也多少顯出一點黃山姿態。尤其松與石絕不比黃山差。松為山之毛,其干指天,不知幾百年歲月。石,玲瓏和粗拙兼得,因山嶺蒼茫,無可計其數。策藜杖而上,木魚石、壽星石、無根石、蓮花石、玉簪石,競相笏起,裝點千山,且各有美妙傳說。最可做象形之想的是鸚鵡石,如在陽光下亮翅的翠鳥,故多飛動,嚶嚶似發鳴聲。那尊迎客石,旁立一棵松,仿佛在同黃山的迎客松爭勝。
編輯推薦:2017年中考語文經典現代文選讀匯編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